理智和情感的感觉(1500字的感觉和情感)
我们经常抱怨自己太情绪化,或者我们处理事情太理性。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纠结到底是理性好还是感性好。这也是一直伴随我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简·奥斯汀写的小说《理智与情感》,还没细读就被书名吸引住了。所以我把这本书借回来之后,认真的读了一遍,里面的小说思想可以说是。
《理智与情感》取材于当时英格兰农村体面家庭的婚姻事件。事实上,奥斯汀所有的六部小说,以及她的早期作品,都没有跳出这个范围。她最关心的是女主角的婚姻,女主角往往是一个体面人家的小姐,没有丰裕可以嫁给他。是的,这是一个相当狭隘的世界。然而,因为这是奥斯汀一生待过的世界,她最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她有资格创作第一批公认的现代英国小说。奥斯汀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的探讨。她把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放到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去研究。在那个社会,人的价值是建立在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的。由于世代财产是由男性继承人获得的,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只能从属于男性。因此,以下几类人物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专制的父亲;一个念念不忘自己社会地位,千方百计想把女儿嫁出去的母亲;装备精良的年轻人,玩世不恭,恰恰体现了他们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要出嫁的女儿,从优雅无脑的少女到知书达理或情绪化的薄情少妇。”在这样一个严峻、苛求、常常充满敌意的世界里,女主角如何通过婚姻获得个人幸福?奥斯汀的告诫是,理智应该用来控制情绪。在交男朋友的过程中,要谨慎,不要轻易感情用事,任性妄为。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向导。如果你遇到一个条件优越却不为爱情献身的男人,你就委身于此,后果往往不堪设想。男方要么喜新厌旧,要么因为父母反对而选择了条件更好的人。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情绪激动,会受到很深的创伤,无法自拔。
奥斯汀的观点在这第一部小说中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在《简·奥斯汀文本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金钱是显而易见的。《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都围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和年收入一万英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夫人的贪婪展开。”在分割遗产的过程中,奥斯汀开门见山地解释了达什伍德家族中两姐妹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在事情发生时非常有见识和冷静。虽然她只有十九岁,但她可以成为一个好母亲的顾问...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充满情绪,但她懂得克制情绪;这是一门她母亲尚未学会的学科,她的一个姐妹坚持拒绝学习。姐姐玛丽安的“天赋”在很多方面都不逊于姐姐。......她无拘无束地悲伤或快乐。......一切都好,就是不小心。”也就是说,玛丽安让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的行为,而埃莉诺不想被这种冲动左右。由于两姐妹的父亲去世,遗产归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所有,她们和母亲不仅经济拮据,还不得不摆脱依赖生活。他们最终在德文郡的一所乡村房子里定居下来。结果,埃莉诺和她爱上的年轻的爱德华(她嫂子范妮的弟弟)分手了,玛丽安在乡下认识并爱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伦敦。就这样,姐妹俩都和亲人分开了。
在这本书里,奥斯汀展示了两姐妹的性格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观、社会观念等方面讲述了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合理的凡人”。这就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当他们得知威洛比充分利用了自己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抛弃了恶业少女伊莱扎,最后娶了有钱的格雷小姐后,玛丽安才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她的母亲也承认自己当初对威洛比十分欣赏,是比较轻率的。这一切都反映出埃莉诺对事物和人一直是多么明智。玛丽安醒悟过来,认为早就该以姐姐为榜样,谨慎处理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了。这时,她才想到已经爱上她的布兰登上校。当上校和她们的姐妹第一次见面时,她们已经超过三十五岁了。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她是“一个真正的单身汉”,“老得可以做我的父亲”,“三十五岁还不结婚”。但是上校从一开始就爱上了她。知道了威洛比勾引并抛弃了伊莉莎这个只凭热情行事的小女孩的整个故事,他担心性格相同的玛丽安也会遭遇同样的厄运。他总是关心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的母亲深深地意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玛丽安生病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吐露了对玛丽安的爱。玛丽安在精神上成长了,也学到了一课。仅仅过了两年,她克服了十七岁时幼稚的爱情观,愿意嫁给上校,开始承担起做家庭主妇的责任。
然而,作者并没有丑化威洛比这个不道德的花花公子。他刚出现的时候,玛丽安在别墅附近爬山的时候不小心滑倒扭伤了脚。打猎的时候,他把她抱起来,送她回别墅。他的外表和举止立刻征服了她们母女。从那以后,他每次出场,作者总是借着别人的眼光夸他。奥斯汀没有正面描述他所犯下的罪行,而是先由上校告诉他们,最后让他表达自己,说他很后悔,对玛丽安的想法从未改变。这句话实际上赢得了埃莉诺的同情,她认为:“这个人外貌出众,才华出众...但他因为过早的独立生活,养成了懒惰、放荡、奢侈的习惯,他的头脑、性格和幸福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害。”这样,作者指出威洛比也被认为是那个制度的受害者,并将爱德华与他进行了比较。两人都靠着有钱的寡妇过着闲散的生活,为了继承财产不得不顺从她们。然而爱德华始终正直有原则,最终在个人幸福的问题上违背了母亲的命令,而威洛比则屈服于环境近乎毁灭性的影响,为了金钱牺牲了对玛丽安的爱,娶了格雷小姐,后来后悔得太晚。在这本书中,奥斯汀强调了这一点:对于当时的男女来说,制度是比自己和他人更大的敌人,每个人都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或潜在受害者。
虽然经济学将我们每个人都视为“理性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能保证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过多的理性很容易成为人际交往中瓶颈,所以适当的感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可能是平淡生活的调味剂,也可能是人际交往中的顺滑剂。所以面对生活,我们需要理性,但同时也不能失去感性,所以可以让感性和理性并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