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的处理(蓝藻的介绍和处理方法)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严重,蓝藻生长明显,特别是在大江大河大湖的东部沿海城市,”李说,但富营养化在更多地方仍然存在。“北京的护城河、北海、水库都有蓝藻,北京的护城河也有蓝藻超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陈长捷进一步指出:“蓝藻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一般水中氮比较多,其他营养物质也比较充足,但是磷比较缺乏。一旦水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也就自然了。所以磷是决定性因素。"
谈到水体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想到工业污染。事实上,中国环保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确保工业排放物中氮、磷的含量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
问题是工业排放并不是氮磷污染的唯一渠道。“污染是一个综合问题。人们对工业的关注度更高,也更容易找到工业,因此也更容易控制工业。
然而,农业污染并不为公众所熟知,但也很严重。太湖周围有许多农田。农业上使用的化肥、农药,要么通过土壤渗入地下水进入太湖,要么直接排入河流,流入太湖。
化肥农药富含氮磷,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此外,生活污染也加速了毒素的富营养化。当地居民排放的有机废物,如粪便,经过卫生设备处理后排入河流和湖泊。它还含有大量的氮和磷。
李也认为,近年来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蓝藻爆发,与近年来湖泊周边人口爆炸密切相关。
蓝藻腐烂的时候会发出异味。这种气味包括两种气体。“一种是闻起来像泥巴的气味剂,另一种是闻起来像666的2-甲基异龙脑。只要浓度很小,它们就能产生恶臭。”刘文君说。
气味气味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但研究并未发现对人体有实质性的危害。在净化过程中,一般用活性炭吸附这两种恶臭物质,但效果有限。目前也有臭氧加活性炭吸附的方法,有效,但价格昂贵。
微囊藻毒素没那么简单。蓝藻虽然不能寄生于人或动物而致病,但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天然毒素危害人体健康。
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蓝藻的细胞膜中,所以在蓝藻活着的时候,它们是没事的。蓝藻死亡腐烂时,细胞膜破坏了,藻毒素被释放到水中。
微囊藻毒素可由蓝藻如微囊藻、鱼腥藻和颤藻产生。目前,在已鉴定的80多种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毒性最大的一种。
上海医科大学做过一个微囊藻毒素对老鼠危害的实验。结果表明,毒素经小肠和肝脏运输后,约70%的毒素会在肝脏中积累并导致器官损伤。
陈长捷指出:“动物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可能会导致小鼠致癌,但这种情况对人体的影响尚不清楚。”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损害可能不是由微囊藻毒素直接造成的,而是由污染水中含有的其他有机物质造成的。
出于安全考虑,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水质测量标准的项目之一。7月1日,国家发布了新的饮用水标准,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标准:每升水中微囊藻毒素-LR的含量不得超过1微克。
值得注意的是,就连我们平时使用的饮水机也能产生蓝藻。刘文君说,如果饮水机的过滤网有有机物沉淀,可能有蓝藻堆积,所以每半年就要换一次。他还认为,在新的饮用水标准制定之前,很难知道其危害。
然而,公众不必对微囊藻毒素感到恐慌。即使水源中微囊藻毒素浓度较高,也可以采取后续水处理等措施,保证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符合新国标。至于一些微囊藻毒素含量较高的水产品,长期食用才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
微囊藻毒素可由蓝藻如微囊藻、鱼腥藻和颤藻产生。目前已鉴定的80多种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的一种。新的饮用水标准规定,每升水中的含量不得超过1微克。
一旦蓝藻爆发,打捞是应急处理的第一步。所以,最近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用勺子从河湖中舀出像油漆一样稠的水。
“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是应急措施,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蓝藻大多存在于水中和水下淤泥中,无法打捞。”李对说道。这种机械捞藻的方法主要用于部分蓝藻爆发地区。
另一种应急方法是“物理吸收法”。在水中加入粘土,可以使蓝藻吸附在粘土颗粒上,使其沉入水底。“但是治标不治本,因为蓝藻在水下还是存在的,并没有死亡。还会继续爆发。”
杀灭蓝藻的方式比较先进,比如用超声波粉碎蓝藻细胞,用辐射杀灭蓝藻细胞,或者用电场影响细胞活性。
“在国外,蓝藻是用电磁波和超声波下沉的,但即使这样也会造成二次污染,因为蓝藻还是活的,死了的蓝藻会释放毒素。”
化学方法也可用于去除蓝藻。例如在水中加入杀藻剂或絮凝剂。但这些化学品可能会污染湖泊,所以要求很高:高效、低毒或无毒、无污染、无腐蚀、成本低、生产运输安全、给药方便。
合格的化学药品中,硫酸铜能杀死蓝藻,明矾和石灰能使其下沉。
因为蓝藻被杀死后细胞破裂,导致藻毒素释放,所以需要同时使用具有吸附毒素功能的化学品。一些较小的湖泊可以通过改变湖底来代替含有蓝藻的泥底,防止藻毒素的释放。
与消灭蓝藻相比,恢复蓝藻对周边生态造成的破坏更为困难。因此,生态修复已成为蓝藻控制研究的重点。“在生态修复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与蓝藻竞争。”
李对说,“但问题也出现了。种上水生植物后,水生植物很快就会死亡,因为蓝藻繁殖的地方水体透明度很低,甚至完全不透明。因为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水生植物很难生长。”
一些专家还设想通过传统的养鱼方式来消灭蓝藻。比如增加滤食性鱼类和吃藻类的浮游动物,比如鲢鱼。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
如果少养鱼,就很难大面积消灭蓝藻,但如果养鱼密度过高,也会产生新的污染。另外,鱼和蓝藻竞争也不容易。
“蓝藻爆发的一个结果是,水中的氧气含量会因为有机物的增加而降低,而鱼会缺氧而死,所以养不了多少。”孔凡祥说,鱼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也可能将藻类毒素从食物链传播给人。
更高级的生态学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直接攻击蓝藻细胞。这种方法很有效,但它的缺点是很贵。
有人说中的蓝藻是“生态毒瘤”,也有人说它是“绿色牛皮癣”,一旦感染就很难清除。“首先要切断污染源,其次要恢复湖泊的水源,包括生态修复和物理修复。”
刘文君说,“最彻底的办法是控制污染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环境预警,把蓝藻爆发消灭在萌芽状态。
有人说蓝藻是“绿色牛皮癣”,一旦感染就很难清除。首先要切断污染源,然后恢复湖泊的水源,包括生态修复和物理修复。最彻底的办法是控制污染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