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锡伯族西迁)

锡伯族的西迁(乾隆诏书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在新疆伊犁的伊犁河南岸,有一个县叫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锡伯族是当地的主要居民之一,于清朝乾隆年间西迁至此。你为什么从东北搬到这里?让我们走进当地的锡伯族民俗园,一探究竟。

锡伯民俗园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以西6公里的孙扎奇鲁牛乡。它是一座以静源寺古文化遗址为主体,展示锡伯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民俗园。锡伯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特色,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从东北搬到这里的所有东西。

锡伯族西迁是历史赋予的使命。16世纪以前,锡伯族先民世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与一般的民族迁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在18世纪中期,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的贵族叛乱,并在回元、伊犁设置“主管伊犁等地将军”掌管新疆。但统一后,西部边区广保之地显得无人看守,统一面临得失。伊犁第一将军明锐邀其出战后,甘龙皇帝下定决心,下令抽调骁勇善战、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族士兵开垦和镇守边疆。

在招募锡伯族官兵西迁新疆之前,清政府先从黑龙江、张家口、热河等地抽调官兵进驻伊犁,再抽调绿营士兵进驻伊犁。但伊犁首任将军明锐深感现有驻守伊犁的官兵不足以保卫辽阔的新疆,于是向清廷请求增派官兵。在清政府的要求下,清政府决定“从盛京所属各市派遣锡伯官兵1020人及其家眷共32700人”进驻西部的新疆伊犁,进行垦荒和防御。在长征中世上少有的几千名男女老少中,有大量的其他亲人不愿与自己骨肉分离,而是随队而去。据记录,托管人查出有405个闲散的亲戚没有登记跟从。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招募锡伯官兵1018人,连同家属共3275人,由满清官员率领,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这年4月18日,西迁新疆的锡伯族人和留在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晚饭后,第二天早上,锡伯官兵和家人告别家乡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途。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跋涉,他们到达了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是他们的驻地,那里的锡伯族是他们的后裔。

园中静源寺建于1892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喇嘛庙中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保单位,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整个寺庙的殿、亭、塔,对称而成比例的排列,错落有致,古朴自然,各有千秋。整个寺庙构成了一组宏伟和谐的古建筑群。静元寺是中原文化融入祖国西北边疆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了锡伯族的建筑艺术,是锡伯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实物见证。

公园内设有历史馆、民俗馆等室内展厅,展示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在历史展厅里,你会了解到这个民族的历史沿革,了解到在这片“一个英雄的民族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传奇”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大西移”,会让你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意。

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申报的锡伯族西迁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迁节是锡伯族200多年的民族传统节日,是西迁戍边的纪念日。因为是农历四月十八,所以叫“四月十八节”,又因为是思念亲人的意思,所以又叫“怀秦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白胤转扎昆”。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新疆锡伯族人都会聚在一起聚餐,杀猪,吃高粱米。

从这里你会看到当时西迁的路线:沈阳——彰武台边门——辽通。-王凯鲁-阿鲁科尔沁-西乌珠穆沁-东乌珠穆沁-右翼后旗-中前旗-车臣汗旗-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台-柯布多-阿尔泰-布尔津-霍布凯塞尔-察汗诺布-Eeg。

据记载,西迁队到科布多地区时,正值阿尔泰山积雪融化,几条河流泛滥,水深太深,无法行进,他们等了几天。当水来不及退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绕过科奇山。这个时候口粮所剩无几,很多马和骆驼摔死了。在食物匮乏、畜力不足、道路艰险、行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管带会领导人阿木胡郎伊犁将军请示派人援助,带领官兵及家属采集野菜充饥,继续前进。6月,两个团队遇到了前来帮忙的人。终于在1765年7月(乾隆三十年)抵达伊犁,成功完成了西迁的伟大征程。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旅程,这支庞大的队伍失去了很多工作人员,但在途中,350多个婴儿出生了。清政府原来规定西迁要三年才能到达。由于锡伯族军民的坚忍不拔和艰苦奋斗,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包括在乌里雅苏台休息了七个月)。

事实陈述;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锡伯族,人口不多,但与东北、西北地区分开。其中一位在历史上从东北辽河迁徙到西北伊犁河,行程千里,留下了千古绝唱。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争、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曾发生过多次各民族的迁徙。然而,锡伯族的西迁却是奉朝廷之命,肩负起屯垦戍边的艰巨任务,圆满完成了历史壮举。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你将何去何从,盛京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的一位前锡伯族家人,在一次集会上告别。有5000多人睡在风中,扶老携幼,跨越了艰苦卓绝、翻天覆地的漠北。这条路上前后一年多出生的锡伯族婴儿有400多个,还有这些婴儿生生不息的后代;有个锡伯族人赤手空拳挖了六年100公里河道,汲取伊犁河水,把伊犁河南岸的大片荒地变成良田的壮举。

锡伯族西迁是在交通工具十分落后、道路险要、气候多变的条件下进行的。他们忍受着长途跋涉中的艰辛,夜以继日地工作,冒着炎炎夏日,忍受着严寒,睡在寒风中,最终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到达了目的地。他们用行动和事实展示了锡伯族军民一心为国的历史功绩,也为新疆的和平稳定和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青青子米娇月,中国旅游摄影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搜狐、新浪、网易、腾讯、凤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专栏作家,旅行家、专栏作家。com,用文字和图片分享旅途的美好,以及边走边对生命存在的感悟和思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