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之死(甘洛是怎么死的?)
小时候,我喜欢玩,不喜欢读书。经常听大人说“甘洛十二岁为丞相,周瑜七岁为统帅”。这句谚语成了学不会别人的孩子的口头禅。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句名言。后来看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周瑜有所了解。周瑜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东汉末年,战争爆发,群雄崛起,适者生存,时势造英雄。周瑜是当之无愧的神童。但我对甘洛十二岁就当上丞相有疑问。从甘洛的故事来看,他确实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和过人的口才。现代十二岁的孩子,最聪明的可以上科大少年班,笨的也可以尿尿康。甘洛在2000多年前被拜为上卿,也可以称之为神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河南省鄢陵县,在鄢陵县城西十几里的地方。在绿柳掩映中,有一个极其平凡的村庄。它隐藏在河南中原深处,像一个村妇不经意间留在田里的一粒粮食。是甘洛村,村东矗立着几棵古柏。它郁郁葱葱,如一把巨大的伞遮天蔽日。
据《嘉靖鄢陵县支干上甘墓》第七卷记载:“罗,(今安徽)人,秦佐成、毛孙,十二年可邀张唐,再请车乘五次为唐向赵报知,说赵五城在广河之间,亦报秦,乃封罗尚卿。”甘洛十二世是上清的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描述甘洛的:“甘洛,甘茂孙爷,甘茂死后,甘洛十二岁,曾为秦湘、文心吕后布维效力。”
甘洛的祖父甘茂是秦国的左丞相。他很有名,后来死在魏。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后代,如果他没有土地,又不做生意,那他就得走父亲的路去当门童,解决工作,展示才华。就这样,甘洛父子去了秦国,去了吕不韦,吕不韦当然很高兴。毕竟,这对父子是贵族家庭。
甘洛劝说张汤去燕国。史书中记载了这个故事,但细节可能被艺术化地夸大以渲染甘洛,混淆了史实和故事的区别。从事件本身发展的逻辑来看,张汤不可能不知道“不服从命令”的结果,吕不韦也知道张汤的情况。他们必须在张唐合理的病假期间想出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案。因此,可以推断,在过去的几天里,吕不韦的湘府经常召开会议,研究对策。这期间甘洛以门童的身份出现,他提出要派人去赵游说,消除赵对张汤的威胁。这项措施非常有效。有两个主要方案。一个是劝赵让张汤安全去燕国,要不然就对着干。这就是“先发制人”的策略。第二,如果赵胆小,就向赵要五城和广河之间的土地。河间之地位于燕赵之间,地理位置对秦国统一六国极为重要,这也是秦国战略构想的主要目的。作为条件,秦国将采取中立和不干涉的态度来夺取燕国。这是甘洛“即兴”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甘洛在这次事件中突发奇想,提醒了吕不韦,吕不韦选择了年仅12岁的甘洛作为大使。
原因是:
第一,甘洛之后是名门望族;第二,甘洛很有才华,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知道所有的外交细节;3.派一个孩子去震慑诸侯,显示秦国的强大,达到政治上威慑诸侯目的,精神上解除各国武装,以统一六国。
因此,吕不韦能做出这一惊人之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不过是老把戏的重演。历史上,他把在赵被劫为人质的“异族”变成了秦王“子楚”,他又把自己的妃子变成了赵皇后,也就是范所说的“纳妾窃国”。他和秦王嬴政演过,掌声雷动,更别说顽童甘洛了。在这个情节中,吕不韦的商人气质和本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秦国“联燕攻赵”的外交战略,由于张、唐的延宕和卢伟的精心策划,变成了“联赵弱燕”。秦国是这场斗争的胜利者,而燕国成了受害者,不仅失去了土地和城市,还把自己的王子作为人质。所以燕国对秦国恨之入骨,这就为燕王单于派荆轲刺死埋下了伏笔。秦在这场斗争中无利可图,体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和“从军杀敌”的外交策略。
这次外交活动后,甘洛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上卿,为世人所熟知。然而,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与吕不韦这样狡猾的成年人朝臣确实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况且,一旦内幕败露,不仅各国诸侯会觉得被秦国愚弄,朝鲜内部新兴的蔡泽集团也会抓住把柄,大大削弱吕氏集团在朝鲜的实力和影响力。无论从秦国的利益还是吕氏集团的利益来看,甘洛的存在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也就是说,吕不韦现在要“除驴”,甘洛必然要在世界上消失,甘洛就像昙花一现,刚刚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大戏,很快就会悄然死去。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二)
甘洛之死有两个版本。
一、秦王杀人论。这种说法在鄢陵广为流传。甘洛被派往赵时,羽翼未丰就大获全胜,足见其应变能信息资源的超强网络力量和过人口才。封他为上清后,秦王招他入内宫,陪皇后赏花下棋,不肯出宫。在宫中,他看透了秦王的残暴与狰狞面目,尤其是老艾事件后,牵扯千人,太后也被打入冷宫,很多直臣被杀。甘洛恨得咬牙切齿,决心不昏过去王暴君,但他被困宫中,日日夜夜,于是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准备殉道。一天,甘洛正在和皇后下棋,突然报告秦王要回宫了。甘洛早有打算。当秦王走进宫门时,他立刻抓住了皇后的脚。就在秦王看到的时候,秦王大怒。他拔出剑,刺死了甘洛。利剑一闪,一代神童倒在血泊中。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明人们把甘洛的死归罪于残暴的秦王,以表达对神童英年早逝的惋惜。
二、无病升天论。这种说法见于《东周史》第114章。有诗说:甘洛早到晚到,早晚穷。请看春花秋菊,都是从盛花期过来的。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听到秦国的背影,和赵如坐针毡。他想逃回老家,但又怕过不了海关。他想和甘洛交朋友,为他的计划寻找信息,也是为了回燕。忽然,甘洛梦见紫衣官带着天符来了,说:“奉神命,召天。”他无疾而终。天赋高活不长,多可惜啊!太子丹于是留在秦国。
这种说法是把甘洛的死托付给鬼神,给甘洛的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封建社会作家在面对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时经常采用的写作手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谈到甘洛是怎么死的,体现了司马迁对史料的认真鉴别和实事求是的严肃态度。但司马迁在评价甘洛时说:“甘洛年轻,却想出奇谋,自称后人。虽然不是君子,但也是战国军事家。当秦方在边疆时,这个世界特别险恶。”司马迁的评价可以说是公正客观的。他没有正面说秦任性奸诈,而是字里行间的谴责。
通过对吕不韦政治生涯的分析,甘洛很有可能是被吕不韦谋杀的,但甘洛的陵墓至今仍是一个谜。
据《鄢陵地名志》记载,甘洛村,原名张湾,因甘洛的棺木从古才河上游冲下搁浅,相传为一村。灵柩葬于此,并建墓、庙。上清在咸阳的官邸甘洛,死后应该葬在咸阳附近。棺材怎么会冲到鄢陵?有学者对炎陵水系进行了调查。
在古代,地形不像现在这样平坦,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现在,甘洛村西北确实有一条由西北向东南走向的老河,县城北面有两条较大的水系。因此,他们深信甘洛死后,棺材会被村民埋在这里,并建一座庙来祭奠这个早熟的少年。我觉得这个捞棺材的理论不靠谱。试想一下,如果甘洛葬在咸阳,怎么会被洪水冲走?一般墓地都选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如果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棺材都被冲进河里,而位于河南许昌的鄢陵,距离陕西咸阳千里之遥,要经过很多河流。经过许多桥梁和码头;走过无数的激流险滩;尤其是泥沙的侵蚀和各种堤防的碰撞,再坚固的棺材也会被无情的洪水摧毁。
因此,我认为甘洛死后,是他的父亲帮助凌凌的灵柩由水路乘船返回鄢陵,与他的祖父甘茂合葬在现在的甘洛村。因为古代水运发达,水运曾经主导了交通运输几千年。只是随着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水运才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江南大运河依然保留着昔日水运网络的繁华。鄢陵县古有蔡江水运之利。甘洛的父亲担水把棺材运回来,和父亲的墓地葬在一起,完全干净。据《民国县志》记载,“甘洛之墓不在炎陵...得罪了秦国,死在齐国,做了楚国。楚王想入主秦国,魏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死去,而毛却没有进入秦国,他对魏国很满意。燕为魏地,此为墓。”据《嘉靖延陵史迹》“蔡贺贯穿陈应之沟。”明代蔡河经过炎陵,其旧路在甘洛村以北一里左右,至今仍有古蔡河遗迹。又按曰:“蔡虽近燕。但罗为秦之官,墓在此,不详。”作为地方志,古人对历史坚守一方信仰,抛弃民间传说。此外,据明代嘉靖都城刘仁所作的一首《冈兹古枣》诗说:“人才尚幼,野史误报为秦初。”可见古人也认为甘洛神童是个谜。
至于为什么捞棺论流传如此之广,主要是因为人们不愿意看到甘洛的父亲为心爱的儿子送葬,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在中国民间是一件情感上的残忍和不可接受的事情,所以他们发明了捞棺论来淡化父亲为儿子送葬的情感折磨,这也说明了人们对甘洛的敬仰和喜爱。据说甘洛寺很大,可惜1958年毁了,只剩下这棵古柏。然而古柏不会说话,只能默默见证世界的历史变迁与沧桑。
这是一个神奇而有意义的故事。这是一个年轻天才神童的感人故事。是对后人的鞭策,是对智慧和早期智慧的启迪。人生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只有不断的努力,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没有努力永远是零,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昔日喧闹的古蔡河早已干涸,只剩下漫无边际的老河道,向人们昭示着曾经辉煌的岁月已渐渐逝去。现在的炎陵县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炎陵县已成为中原最大的花卉种植县。距离甘洛村两公里处新建一座中原花卉博览城。置身花城,犹如坠入花的海洋。在现代与古代空的转换中,在绚烂的鲜花与千年的柏树之间,老延陵仿佛喝了一杯甜酒,它充满了热血与活力。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冲走了泥水,也冲走了沙土。虽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但神童甘洛依然如洗过的珠宝般晶莹剔透,依然如一坛老酒般散发着诱人的醇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