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望诊(姚氏望眼绝技——目诊)
眼科主要是根据眼睛各部分的形状、颜色、斑点、穹窿、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用7倍左右的放大镜进行操作,判断相应脏器可能发生的疾病、损伤和功能障碍。它是传统医学观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黑晴观察、白眼观察、全眼观察。眼诊是一种精细的微观诊断系统,在监测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有帮助,但相对困难,细心对信息资源很重要。
(一)瑶医眼科诊断的特点
姚氏眼诊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方法简单。其特点可以用五个字高度概括,即简单、方便、检查、便宜、快捷。
(2)白带形态和颜色的变化及目测诊断的定性
在白眼诊断方法中,需要观察巩膜和球结膜上血管形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判断相应器官可能的病变。巩膜坚硬,不透明,暗红色,占眼球壁外层的后五分之一。球结膜是覆盖巩膜前三分之一的薄膜。表面非常光滑、疏松、透明,可以看到下面的巩膜。球结膜血管在表层相对较浅、凸起、明亮,而巩膜血管较低,颜色相对较暗、蓝色、暗淡。临床症状中球结膜上出现异常信号,说明病程短且新。巩膜上出现异常信号,说明病程长,是慢性疾病。
1.眼白血管变形与眼科诊断的意义
(1)局部血管根部较粗。
是一种病程长,器官损害的难治性疾病。例如心脏病和慢性肾病。
(2)静脉曲张或扩张。
相应血管扩张,多为血瘀证或急重症。肺炎、急性肝炎等。
(3)延伸
血丝很长,延伸到其他部位,大多表示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范围,说明该部位的疾病正在向另一部位发展或扩散。如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上肢痛、骨髓炎等。
(4)断开
延伸的血管在某一部位或中途突然中断,有的被黑色瘀血斑隔开,往往说明该部位器官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狭窄、堵塞。常见于颈椎病、输卵管闭塞、脉管炎等。
(5)分叉
如果血管像分支一样分支,说明相应器官的炎症扩散、扩大或供血障碍。比如痔疮,痔疮的数量和大小可以从血管分叉的数量来判断。
(6)隆起
表面有明显的红色血丝,多在球结膜上,提示急病、新病和急性炎症的开始。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尿路感染。
(7)雾点
片状青紫色斑点,像一小片瘀血,多属气滞血瘀(虫积除外)。提示相应部位肿胀疼痛。如果在肝脏和胆汁区看到这种变形,提示有肝气郁结的症状。如果在女性身上发现,也提示乳腺疾病,比如乳腺小叶增生。
(8)黑点
血管末端的黑色瘀血斑常伴有雾斑,多为瘀血。提示病程长,症状重,损伤重。可见于肝硬化和旧伤(包括手术伤口)。如果在儿童身上看到,说明有蠕虫堆积。
(9)黑色圆圈
比黑点略大的黑圈是严重充血症状,表示对应部位有一个块状的硬块。
(10)螺旋形血管
说明血液循环严重受损,或者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导致血管的挣扎和延伸。临床上常出现疼痛、刺痛、灼痛,部分癌症患者也有此表现。
(11)蜘蛛网状血管
表示风痰淤积。如哮喘,由于血氧供应不足而建立侧支循环。同时,这种现象是由于长期哮喘,血管破裂、散乱造成的。
(12)叶脉形状
像叶、茎、脉这样布满血丝的树枝,说明体内血液循环严重紊乱,或者充血,这在临床癌症患者中很常见。
(13)、猖獗的血丝
白眼球上部的血管呈横“一”或“U”形,提示消化系统有严重疾病。有人观察了800例,发现69%的肠癌患者、58%的胃癌患者、57%的食道癌患者和45%的肝癌患者有此征象,而健康人只有16%有此征象。
(14)穿透瞳孔
血丝延伸至或穿过黑眼圈,俗称“红脉透瞳”。1红脉为轻度,2-3红脉为重度;红脉不通过瞳孔来减缓病情,但通过瞳孔来急。临床上多为淋巴系统的严重疾病,如淋巴结结核。
(15)胃硬化征
双眼瞳孔下方6点处,巩膜与球结膜间毛细血管呈充血扩张、红黑色外观,为巩膜胃征图(图9-23),提示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临床符合率达90%。
(16)巩膜痔征
白眼5~6点,自下而上行走的血管扩张、弯曲、充血为球结膜痔征(图9-24)。
建议内痔;痔疮出现在左眼,是肛门左侧的内痔。现在右眼,是肛门右侧的内痔。而且痔疮的数量与痔疮的数量相对应,痔疮的厚度与痔疮的大小成正比(图9-25,图9-26)。有信息资源的人检查1270例,与肛门镜定性符合率为85%。
(17)巩膜肝炎征
肝炎患者白眼球下部血管充盈、扩张,呈淡蓝色(图9-27)。
瑶医望诊的绝技——望目诊病(二)
2009-11-25 10:09:58|分类:瑶姨尧尧|标签:|尺码,大小,中小号订阅
2.眼白血管变色与眼科诊断的意义
(1)鲜红色
多为新发疾病、急性病、发热。
(2)紫色
多邪热入营,灼津液为痰,灼血为瘀。
(3)深红色
提示症状加重,加深,病情恶化。
(4)红中带黑
很多新病久治不愈,热转化为热,热灼血滞,瘀血内生。提示病程长,淤血重,邪热盛,正气开始虚。
(5)红中带黄
建议病情好转,病情缓解。
(6)血色淡黄
随着疾病的痊愈,症状也会消失。如果血丝颜色偏黄,略带红色,说明病情虽有好转,但仍有余热。
(7)浅薄
属于虚寒。提示相应脏腑气血亏虚,寒凝气滞,血液循环不畅。有些血丝点很浅很正常。区别在于:病变患者有很多血丝点;正常血少而直。
(8)深灰色
是陈旧性病变,多见于肺结核、肝炎等疾病痊愈后留下的“烙印”,临床上只能提示病史。
(4)眼白划分和眼睛诊断定位
图9-28为白眼检查定位图像示意图,显示了一般的定位规律,但可能存在特殊情况。比如有的疾病双眼都有反应,有的疾病只有一只眼睛有反应,瞳孔水线以下也可以显示上身的疾病,瞳孔外也可以显示内体的疾病等等。
(5)白眼外伤诊断
伤情主要通过白眼球上的“报伤点”来判断。“报告损伤点”是指患者在没有眼部疾病或眼部症状的情况下,漂浮在柏青眼中的蓝色和紫色血管,在血管末端有一个淤血点。这个点一定在血管末端,淤血点颜色较深,如针尖大小,说明体内有损伤。如果淤血点不在血管末端,或者远离血管,或者在血管中间,就没有诊断价值。淤血点的各种变化可以反映损伤的程度和性质,如气的损伤、血的损伤或气血两伤。
1.白眼诊断伤害定性
(1)若报伤轻如云,散而不聚,则说明伤在气(轻伤)。
(2)所报伤口呈黑色,平静,形状如芝麻,提示伤口在血中(重)。
(3)所报伤口颜色为圆形,周围斑块淡如云,呈不规则晕圈,提示气血两伤。
(4)血丝呈蛇形(或螺旋状)弯曲,提示剧烈的末端疼痛。
(5)如果同样血丝粗细不均,虽然没有淤血,也说明有伤。
2.白眼诊断伤害的位置
定位的一般原则是:报告损伤处的同侧身体损伤;瞳孔水平线对应脐部水平线,报告的损伤点出现在瞳孔水平线上方,提示损伤在脐部水平线上方,包括腰背、上肢、肩周、头部。如果报告的损伤点在水平线以下,说明损伤在脐线以下,包括下肢、骨盆、胸骨。大部分报道的腰部伤口在瞳孔上方稍靠内侧,许多瘀伤靠近瞳孔。脊椎充血点多在中间;而肩部和上肢的淤血点则偏向外侧。如果伤口在乳头上方,淤血点在中间;在上内侧乳头和胸骨附近受伤的情况下,淤血点偏向内侧;乳头以上、锁骨窝以下的损伤患者,淤血点在外侧;在胸骨柄两侧,有一个“Y”形的血管分叉,淤血点位于分叉末端。下肢的血丝比上肢长,且大多超过瞳孔水平线,趋向瞳孔外侧。双下肢受伤时,可见血丝中断,跳跃。另外,报道的损伤点出现在眼外侧,按照淤点的顺序分别表示腋后线、腋中线、腋前线的损伤。所报告的受伤点出现在眼睛的内侧,这表明对侧胸部和肋部受伤。(图9-29~图9-38)是各种诊断损伤的位置图,供读者参考。
(6)寄生虫病和疟疾的白眼诊断
白眼睛任何部位出现蓝黑色斑点或蓝黑色斑点,为蛔虫病。如果在巩膜和球结膜之间的毛细血管的顶部和旁边,有蓝黑色或蓝黑色的圆形斑点,大约有针头到绿豆大小。斑点边界更清晰模糊,可能多也可能少,不突出结膜面,提示寄生虫病。大斑点,表示成年;小斑点表示幼虫,斑点多,有虫;斑点越少,昆虫越少。如果巩膜与球结膜之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及边缘出现各种淡紫色、云状絮状斑块,提示是钩虫。同样,斑块大,感染程度深;斑块小,感染程度浅。如果在巩膜和球结膜之间的上部出现黑点,则表明是蛲虫。眼部症状越明显,病情越严重,眼部症状越浅表,病情越不严重(图9-39,图9-40)。
疟疾的白眼诊断:结膜和巩膜的毛细血管末端或弯曲部分出现黑色、青色、褐色、紫红色、银灰色等各种色素斑点,是疟疾的表现。疟疾斑有圆形、多边形、三角形、宝塔形、漏斗形和扫帚形。有一些清晰的斑点,也有一些混乱的斑点;而且模糊点的中央还有黑点。斑点在0.3毫米和4.0毫米之间..疟疾发作时,疟斑多为黑色或蓝紫色,略突出于表面,边界清楚,血管末端肿胀。疟疾治愈后,可以恢复正常,也可以变成斑点。另外,在角膜缘附近的球结膜浅层,血管呈螺旋状扭曲,管径粗,颜色深紫,走行弯曲,角膜缘附近明显,穹窿处消失。这种现象常见于外下部,也是疟疾诊断的特点之一(图9-41)。
(7)视觉诊断在癌症筛查中的应用
1.黑眼圈检查的筛选规则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可列为疑似癌症对象,应进一步检查:
(1)代谢环消失,瞳孔偏斜。
(2)代谢环消失,瞳孔变平。
(3)暗睫状区代谢环消失并伴有相应器官的严重炎症信号。
托马斯·李(Thomas lee)等人认为黑眼圈筛查可以预测15年内癌症风险的信息,如果属实,将对癌症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2.白眼检查筛选规则
同时具有下列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者,可列为疑似癌症对象,应进一步检查:
(1)眼睛苍白、暗淡、无光、无光泽或发黄。
(2)眼球上部血管呈紫黑色,呈“一”字形或“U”字形。
(3)眼球巩膜有雾状斑驳影圈,中间有黑色淤点。(即中间有暗影圈,周围有光),整体颜色暗沉,呈灰色。此外,黑圈还有筛选意义。
(4)白眼血管呈螺旋状弯曲、鼓胀、鲜红。
(5)白眼血管呈叶脉状,颜色鲜红。
(6)红色脉络穿透瞳孔。白眼鲜红散瞳,至少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血管贯穿瞳孔。
姚在眼科方面的著作包括:
1.《望目诊病》,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2.2008年12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壮医药目诊》。
3.《中国传统医学观察百科全书(眼诊)》于2002年10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4.《中国民间传统观察技术(眼诊)》于1992年10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5.《中国瑶医》(瑶医眼诊)于2001年12月由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
6.实用瑶医(瑶医眼诊)2004年12月由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