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荷马史诗的流传过程,犹如一个奇迹(荷马史诗的故事)

荷马史诗的故事(荷马史诗的流传过程就像一个奇迹)

荷马史诗作为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影响深远,至今未衰。现在,许多西方学者甚至把荷马史诗当作一部古代史书,用它作为史料来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历史。然而,被西方学者推崇的荷马史诗,从公元前7、8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的传播,是一个神话,是一个奇迹,这是难以想象的。

01

相传公元9世纪至8世纪,古希腊盲人诗人荷马创作了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后被统称为荷马史诗。

然而,希腊字母是否是在荷马时代创造的,仍然是个疑问。如果当时希腊文字还没有出现,荷马应该是用“线形文字B”或者腓尼基文字。不管荷马用的是哪种语言,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当时文字少,表达差,不可能像这部荷马史诗那样优雅丰富。与中世纪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不可避免地缺少了很多丰富性。

荷马之后,据说荷马史诗在小亚细亚流传了几百年。公元前6世纪左右,雅典统治者认为荷马是一位贵族诗人,于是立法规定在四年一度的泛雅典娜节上只能写荷马的作品。按照固定的顺序,第二个读者必须从第一个读者停下来的地方开始,相当于“罢黜百家,独尊荷马”

既然是“独家荷马”,那就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有荷马史诗的母方。如果流行多个版本,每个版本差异太大,那就没办法写诗了。

02

但能在泛雅典娜节写诗的,一般都是地位较高的贵族。因此,荷马史诗的起初仅限于希腊。公元前5世纪左右,进入希腊古典时期后,希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荷马史诗广为流传,在希腊可谓“畅销书”。私人手稿开始大量出现,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编辑荷马。

公元前3世纪以前,柏拉图、第欧根尼、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著作都介绍或引用过荷马史诗中的句子,只是引用的部分不同。

私信抄本会有多个版本的原因很简单。古今字的意思和句子语境都不一样,就像孔子的一句话,后人会衍生出一些理解。另外,荷马史诗一开始可能不是用希腊文写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多个版本,然后会衍生出更多的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的大概有三项:第一,荷马史诗已经存在;二是版本多;第三,后人频繁删加,估计与荷马版本差异较大。

令人困惑的是,当时古希腊文字的载体主要是羊皮纸和埃及纸莎草纸。以《荷马史诗》的庞大字数,估计人们都难以承受,更别说大量的手稿了。所以,公元前3世纪之前的荷马史诗会不会是一个极其简略的版本?

03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后,托勒密在《巴比伦分封制协定》中成为埃及总督。马其顿帝国分崩离析后,托勒密成为埃及国王,建立亚历山大作为首都,开始了托勒密王朝在埃及近300年的统治,史称托勒密一世。

公元前259年,为了表达对亚历山大遗产的继承,托勒密一世开始修建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这里收藏了公元前400年至300年的手稿,拥有最丰富的古籍收藏。根据文件记载,亚历山大图书馆首任馆长及其子女奉命编纂《荷马史诗》,收藏于亚历山大图书馆。

因为有24个希腊字母,占领埃及的希腊人把《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分成24卷,其中《伊利亚特》15693行,《奥德赛》12110行,共计3万行。《亚历山大学者汇编》增删了多少内容,现在不得而知。

然而,公元前3世纪以后,荷马史诗并没有广泛流传,甚至消亡了。直到500年后,荷马史诗才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04

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上台,强制推行基督教治国,随后发动焚书运动,销毁一切宗教异端书籍,从而彻底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烧毁了无数书籍,其中包括《荷马史诗》。

从4世纪到中世纪,没有荷马史诗的痕迹。这一时期,没有一个欧洲学者在谈论荷马史诗,仿佛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本书,这与古典希腊的争相传道正好相反。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荷马史诗》在狄奥多西一世烧毁亚历山大图书馆后的一千多年里可以完全断绝,而《荷马史诗》却没有流传500多年?第二,荷马史诗是希腊古典时代的畅销书,被学者广泛收藏和研究,版本众多。为什么没有一个流传下来?

关于荷马史诗的重现,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等人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人彼特拉克巧合地从君士坦丁堡的一个商人那里得到了亚历山大港的整部荷马史诗,然后由诗人薄伽丘翻译成拉丁文,最终在18世纪后流行于欧洲。

无独有偶,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而且是从阿拉伯人那里获得的,包括亚里士多德的《百万字》。此外,引用或评价荷马史诗的希腊古典作品也在此时重新出现。

由于流传过程过于传奇,且书中充斥着现代语法和词汇特征,俄罗斯科学院阿纳托利·福缅科院士称荷马史诗的作者是中世纪的流浪汉,言外之意是荷马史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赝品。

总而言之,如果荷马史诗真的存在,那么流传过程可以称为空末代,不同时代的“删”与“增”的编纂导致荷马史诗与后世的不同,这只是一个小问题。真正离奇的是,公元4世纪后,无数版本的荷马史诗集体神秘消失了一千多年,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