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艺术吗(摄影到底是不是艺术?)
清末小脚女画像的手绘蛋白照片
“摄影是艺术吗?”这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约翰·萨克斯基策划了“摄影师的眼睛”这个展览,才让这个问题尘埃落定。其实“摄影”一词的本义是“光绘”。它最初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被引入的,这让100多年来关于摄影是不是艺术的争论显得很可笑。
摄影不被视为重要艺术的原因有二:一是科学技术的机械性;另一个是纪实摄影的商业性质。例如,许多摄影师将摄影科学视为一种艺术成就;摄影的写实记录特性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让一批艺术家不知不觉变成了赚钱机器。
然而,摄影与艺术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些年,很多摄影师从艺术家转行,为艺术服务摄影,这里可以用“摄影版画”,即以照片为基础的版画来说明中国摄影与绘画等艺术门类的纠结、竞争、竞合、交织、融合。
版画是最接近摄影的艺术形式,是摄影发明之前最重要的视觉传达手段。在20世纪初照相印刷术改进之前的100年里,1839年发明的摄影术必须借助成熟的版画传播。随着照相制版技术的成熟,纪实视觉媒体逐渐被摄影所承担,“照片版画”在1920年前后逐渐衰落,最终成为一种小众的“版画艺术”。
中国版画分为年画和版画,在西方之前的明末清初开始流行,但止步于工匠,未能成为艺术,15世纪以后,绘画透视和解剖成为西方绘画的基础。18世纪进入中国宫廷的西方艺术家带来的西方艺术,使清朝皇室领略到了西方版画的魅力,促使强大的清朝乾隆王朝远赴法国制作《乾隆西域功夫图》。皇权和政治的介入促进了西方版画在中国的流行,为西方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政治环境和社会基础。
此时,西方艺术将重心从宗教转向社会和人,出现了肖像、风景和静物画,对诞生于19世纪的摄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摄影也反作用于艺术,尤其是图形、绘画和现实主义艺术形式。在中国,摄影改变了画家在处理透视时的幼稚和武断,让他们可以自然地引入成熟的西方艺术技巧。在中外视觉文化交流领域,摄影不仅对中国艺术的视觉构成(尤其是透视和真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彻底改变了中外艺术交流中最重要的品种“外销画”的形式和构成,导致外销画像的兴起和礼品画信息资源的消失。
南京瓷塔。前摄影时代的版画,透视感不符合人眼的习惯,对运动感和场景感的描写也不准确。
伦敦新闻画报《同治婚礼》根据照片制作的版画符合人类视觉。
蒲使团合影版画以照片为主的版画人物栩栩如生。
与传统绘画相比,以照片为母体的“照片版画”不仅在视觉构图上更符合人眼的习惯,而且能捕捉到动态感,准确地描绘出现场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报刊、书籍出版中,有铜版、铁板、木板、石版等多种形式。
但“摄影版画”是经过艺术家提炼加工的,不可避免地带进作者的主观想象和臆测。在从未到过中国的西方艺术家手中,版画中的汉字往往带有西方特色,画面中的场景往往与客观现实相悖。
“摄影版画”作为一种100多年前就出现的视觉表达方式,通过广泛传播,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观看和想象。作为一种反映19世纪绘画与摄影交织的艺术形式,作为早期摄影史上最重要的传播形式,“中国人作为绘画的主体,对这些绘画的存在深感不知,更谈不上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窥视和解读。”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外出版的许多专著都将“摄影版画”作为19世纪东西方视觉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进行了研究,这预示着文化交流史、艺术史和摄影史研究的新领域。
《小巴黎人报》上的慈禧太后肖像版画有明显的西方想象。
反映摄影与绘画关系的藏品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比如早期为色彩而手绘的银版照片,根据照片创作的版画、素描、水彩画、油画甚至雕塑,以及为传播视觉信息而翻拍的艺术品照片。更有意思的是,这是有依据的。托马斯?托马斯·查尔德的皇家旅行照片制作的印刷品,以及用8X10英寸的大幅面相机拍摄回来的原始蛋白质照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照片,至今令人费解。
在1936年的《绘画与摄影》一文中,本雅明记录了摄影发明后的前一百年里绘画与摄影的纠结、竞争、较量和融合。从画画到挑战摄影再到画画到逃避摄影;从绘画、临摹摄影到摄影、传播绘画;从绘画利用摄影到绘画主宰摄影。最后,在后现代和后殖民的格局中,摄影和绘画在揭示社会和保存历史方面统一在“艺术”的旗帜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