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一个精神科护士的两年(精神科护士)

精神科护士(两年精神科护士)

朋友圈里有一个叫曹华的好朋友。

他的状态总是晚上更新,白天删除。

有很多迷茫的内容,看得出来他经常压力很大。

这不是一个都市白领东奔西跑的故事。

他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精神科护士。

6月,全国多地气温一路走高。在曹华所在的精神病院,病人洗澡的频率从一周一次变成了一周两次。在精神科,27岁的男护士曹华和其他护士同事一样,要时刻确保病人在视线范围内,洗澡也不例外。

时钟设置在两年前的初夏。大学刚毕业的曹华通过了某省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的考核,拿到了三甲医院的Offer。但是“精神病专科”这个词成了学生嘲笑的开始。

“护士长,你要小心。精精神病院不好治。”大学附近的烧烤店里,热气腾腾,学生们拿着啤酒,开着玩笑。

作为班上的组织委员,曹华因其高情商而被戏称为“护士长”。但在所有人的想象中,身高165CM,体重仅54KG的曹华无论如何都不会和精神病院扯上关系。

然而,热爱电影《飞越疯人院》的曹华,却带着仅有的一腔爱意留在了这里。

治疗前不吃药。

“刚来的时候,好像是在一个牢房里,牢房里的大个子都围着你。”曹华回忆道。

来源:《飞越疯人院》

他所在的精神病院有情绪障碍,物质依赖,神经症,早期干预,封闭病房。封闭式病房,进出病房需要经过一道铁门,医护人员会随身携带专用钥匙。

在精神科,也是APN排班模式,按照三班倒的原则排班,对护士进行分级管理。每天白班从早班开始,安排床位单元,交接重点病人情况。为防止患者混淆,应在各科室的衣服上做特殊标记,封闭科室的患者应由护士陪同。

值班护士要每天检查病人的安全,检查包裹,收集刀、剪刀、鞋带、镜子、绳子甚至大容量洗发水,防止自残或伤害他人。有些病人甚至会用毛巾和易拉罐的拉环弄伤自己。

“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人,这里没有人。”例如,在曹华,一个病人把毛巾撕成条状,绑在床边的扶手上。他把头塞进去,双腿伸直坐在那里,以达到自杀的目的。或者有的患者在家属喝完饮料后趁护士不注意割腕,偷偷藏起易拉罐的拉环。

与其他科室不同,精神病人的住院治疗以药物和心理咨询为主。曹华每天上班,14点测量病人的体温、脉搏、大便次数、睡眠时间,带病人做一些CT、心理测试、量表等常规检查。根据分级护理的要求,负责病房的所有护理工作。

对于精神病护士来说,识别精神症状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他需要鉴别病人是否急性发作,及时处理,即使病人处于恢复期,也有可能复发。

来源:图宠创意

“比如患者情绪不稳定,无缘无故发脾气,突然否认病史,拒绝服药等,极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先兆。这时候就需要精神科护士介入,了解这种行为的原因,解决刺激他复发的诱因,坚持用药。”曹华说,在精神科工作久了,患者的症状一般都能看出来。

目前,对于精神疾病,传统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方式之一。如何让缺乏自知之明、否认患病的精神病患者乖乖吃药,是很多精神科护士最头疼的问题。

曹华每次看到病人服药后都要检查病人的口腔,保证病人吃了药不会有藏药和呕吐。口服药的配送要求是“送到口中,咽下后再去”。有精神科从业者曾开玩笑说“精神科护士,专门做治疗的,不吃药!”

病人可能会有各种借口不吃药,曹华也要时不时地扮演各种角色:“尼古拉斯基,我命令你现在就吃药!”“孙武空让我给你上药。”“大老虎必须吃药。”“冬瓜、西瓜、小甜瓜”...下班后在公交车上,曹华的耳朵仍然会嗡嗡作响,甚至会听到声音。

在治疗病人时,曹华认为他比他的女朋友更有耐心。“他们的一言一行,可能是病人眼中的蜡烛,也可能是雨水。”

精神病病房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了。虽然有些科室还是封闭式管理,但从外观上看和普通病房没有太大区别。病房设备齐全,窗户干净。

但平静不时被突然切割,提醒着这里的特殊病人。

压力、暴力和歧视

工作中突然被打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但却成了精神科护士时刻面临的危险。

2019年,曹华正在问病人排便的频率,突然他打了一个耳光,眼镜飞了半米远。他的脸在发烧,鼻子在流血。曹华拿起眼镜,去洗脸止血。凉水也浇不凉曹华的心:“不干了,不干了!”

但他治疗回来,看到那个18岁的智障少年在更用力地打自己,他的火就灭了。

这绝对不会是曹华挨打的结束。

一些前辈告诉曹华,在病房里走动必须靠墙,而不是在走廊中间。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被精神病人从背后掐死的风险,但这是无法避免的。

来源:《飞越疯人院》

百分之四十的精神病患者缺乏自知力和理智,以幻觉和妄想为主,其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料。2014年,时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的邓海华介绍,10%的严重精神障碍可能会造成困扰和意外。

而且精神科医护人员面对的很多患者的攻击行为都是毫无征兆的突然发生。有被害妄想症的患者会认为周围的人包括护士是伤害他的人,有爱的妄想症的患者会认为一个护士爱上了他,纠缠着他...

有时候,曹华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梦境”中:前一秒,对你微笑的病人下一秒可能会突然尖叫。

但精神科护士也逃不出这种环境,因为所有异常的声音都必须由护士来监控。他必须有最准确的判断和最快的反应速度,冲在前面,准备好防护带,检查物品,然后迅速打针,喂药,鼻饲,心理疏导。

工作的每一分钟都像上了发条的闹钟。如果你不小心,病人可能会出事。

精神病病房,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曹华的前任,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工作了32年的护士王九英曾被一个10岁的孩子打过一次,但口头攻击“几乎每天都有”。

护士王久英反复强调,她被打是因为当时防备意识特别低。在安定医院的儿童病房,一个10岁的精神分裂症患儿不愿意住院,想家,在那里吵闹。同样是母亲的王九英不禁心疼起来。他一心平复自己的情绪,却没注意被人打了一拳。

更让王九英吃惊的是,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找到她时,她怯生生地道歉:“阿姨,对不起,你疼吗?”

踢门,拍玻璃,喊叫,推搡...这些行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但却成了精神科护士的日常。除了在工作上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在社会上也要承受不一样的眼光。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恐惧,不仅使精神病人得不到公平的对待,也使精神科护士变成了一种“特殊人群”。

知乎用户的回答

不能留下的精神科护士

压力大,考试多,工资一般,暴力可能性高,但曹华仍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等你习惯了,你会觉得他们(精神病患者)没那么可怕。”

但不可避免的是,精神科护理内容单一,精神疾病复发比例高,也使得精神科护士成就感极低。以抑郁症为例。抑郁症临床痊愈后,21% ~ 37%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复发,15年后这一比例为85%。

2015年,有学者利用护士满意度量表对福建省龙岩市第三医院81名精神病医院护士和100名综合医院护士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明显低于综合医院护士,对工作量、工作本身、工作认可、家庭与工作平衡、管理、与同事关系、个人成长发展、薪酬福利的满意度依次降低。

同年《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第9期。山东大学护理学院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显示,80.7%的精神科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究其原因,大部分护士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外界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误解和偏见,都会让护士觉得自己的职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从而产生抑郁、身心疲惫等不良反应。

多元化发展机会少,工作没有成就感,工作压力过大,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导致我国精神科护士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第七期卫生职业教育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科专科医院合同制护士离职率为18.6%,离职高峰在一年内。《预防医学》2017年第5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温州精神科医生离职率为22.41%。

精神科护士的流失率远高于护士的平均流失率。2007年,卫生部对全国696家三级医院的护士流失率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三级医院护士平均离职率为5.8%,最高为12%。

一方面是专科护理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大众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心理健康从业者远远不够。根据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精神卫生司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助理)精神科医师40435人,平均每10万人拥有2.9人。注册护士101,282人,平均每10万人口中有7.3人,而世界平均水平是每10万人口中有4名精神科医生和13名护士。

曹华只是认为那些同行“没有坚持住”,但如何留住和培养更多的需要各方寻求更科学的解决方案。

涨工资管用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