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犀牛角的种类及鉴别方法(犀牛角鉴别)

犀牛角的鉴别(犀牛角的种类和鉴别方法)

廖老师上一期的文章《收藏与文化》,假犀牛角雕满天飞,很多收藏者上当受骗。网上传播的关于犀牛角的鉴定知识,大部分都不准确。我特意就犀牛角雕刻的鉴定要点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收藏者不再上当受骗。

I .鱼子酱图案和蜂窝眼

所有关于犀牛角雕刻的鉴定知识的书籍和网上文章,首先提到在其横截面上可以看到鱼子酱图案。还有人只强调它的横截面可以看到蜂窝眼,没有提到鱼子酱图案。有些人强调,在犀牛角雕刻的横截面上必须可以看到鱼子酱图案和蜂窝眼。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古董商和收藏家都只是坚持要看到鱼子酱图案。

图1蜂窝眼

图2鱼卵图案

其实鱼子酱纹和蜂巢眼是一个东西,只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有两种不同的视觉状态。观察与纵向竹丝成直角的横截面,可以看到蜂窝状的花纹(图1),有的整齐,有的很不规则。有四角形和五角形,机器做好了再敲击挤压成型。这种“后天”现象被称为蜂窝眼。有趣的是,观察纵向竹丝的斜切面,在长丝的一端凸起一个鱼子酱状的颗粒,俗称鱼子酱纹。这种鱼子纹,在《葛古要论》中称为粟纹,似乎比鱼子纹更生动,就像扁扁的粟一样(图二)。曹钟鸣《葛古要论》说“粟纹有粟眼”,粟纹指的是蜂窝眼,“眼”指的是蜂窝眼里的那一点。我观察过几十个犀牛角雕刻,它们的“眼睛”其实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它们从一个角度看得见,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见,这与光照有关。现代学者称粟眼为“髓”,蜂巢眼为“髓腔”,这是学术定义,形状的概念更清晰。

图1小米眼

图二。畸形小米眼

《葛古要论》中“粟粒中有眼(图三)谓之粟眼,谓之山犀”的说法并不准确。我入手的刻有小米眼的犀牛角大部分都是有香油味的。很明显是犀牛角(下面讨论),也就是水犀,并不是《葛古要论》中所说的山犀。所谓山犀,《本草纲目》中描述得很清楚,“山犀、水犀、有毛犀三种。犀牛生活在深山老林中,许多人得到它。”可见李时珍的山犀和水犀的区别是非常清楚的。代金撰《广州录》,说“平定郡,巨海,有水犀,似牛,其出入口明,水为之开”,将水犀神话化,成为水犀。唐代文学家刘曜写过《岭表录异》,指出“造一只水犀,比谷玮还逼真,但得不到,看不到”。所谓的毛犀牛,不知道是不是指甘肃和西藏的野牦牛,它的角类似于犀牛角(如图4)。

图四牦牛角剃毛器

网上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鱼子酱纹“亚洲犀牛叫鱼子酱纹,非犀牛叫甘蔗纹,业内人士统称鱼子酱纹”,让人纳闷这是为什么。先不说甘蔗粮从来不叫鱼子酱粮,就是亚犀牛和非犀牛都能看到的鱼子酱粮,概念已经模糊了。可想而知,这位先生可能没见过真正的犀牛角雕,只是觉得理所当然。

也有人将鱼子酱花纹称为“鬃眼”,习惯上称为“沙底”或“沙窝底”。不知道该不该说“di”,笔误是“di”,意思是独特的东西,远不如常规的鱼子酱图案和蜂窝眼,可以理解和表达。至于网上说蜂窝眼是“格子纹”,自然更是标新立异,让人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用过犀牛角。而网上介绍的“局部可见鱼子酱花纹”的鉴别知识,可能连“大象”都摸不到,只是瞎说。

五件如你所愿的卡片

图5-2侧面竹丝图案

所有犀牛角雕刻的鉴定知识推荐,竹丝纹(图5)的表达方式基本一致,只是纵向竹丝的排列方式有两种表达方式(也称头发,也称甘蔗纹)。一个是亚犀竹的螺纹细,纵向排列条分开分析,不是犀的反面;一种是非犀牛竹丝细,纵向排列条条分开分析,亚犀牛则相反。我雕的几十个犀牛角,形状都是亚犀牛,竹丝纹的却非犀牛。有的造型有非犀牛特征,刚好竹丝纹有亚犀牛特征。因此可以推断,纵向竹丝纹、亚犀牛纹、非犀牛纹的粗细和排列并不完全一致,但蜂窝眼鱼子酱纹在每根竹丝的末端,是统一的。

图六羚羊角剃须刀

人们常把犀牛角的獐纹和竹丝纹混淆,是康藏高原的野牦牛角和某种羚羊角。野牦牛角和羚羊角(图6)有鱼子酱状的砂斑和拉丝纹,但绝不是蜂窝状的鱼子酱纹,不难分辨。很多人之所以把野牦牛角、羚羊角当成犀牛角,是因为没见过犀牛角,看到“鱼子酱般的沙点”和拉丝花纹,就很自然地把鹿指成马,不管别人。

第二,有气味或没有气味

很多关于犀牛角雕刻的鉴定知识介绍都肯定“一是断面上有鱼籽纹,二是侧面有竹丝纹,三是有一般的气味”。

《民间流散文物鉴定》和《象牙犀角》参考了明人写的《葛古要论》的论述,都没有提到气味。网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一般都有气味”,意思是所有的犀牛角都有气味,分为淡香、香油香、鱼腥味。是的,所有的犀牛角都是无味的。还有人说犀牛角是无味的,用开水浸泡会有淡淡的香味。这很奇怪。有气味还是没有气味?什么味道?

有气味的叫“微香微咸”,有的叫“微淡微涩”,有的也叫“微涩带腥味”。有的更具体,说“用动物皮有毛的一面摩擦犀牛角,能闻到香油的香味”。更何况是要“开水浸泡,微有香味”。网上有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说“其实不管是亚洲犀牛角还是非洲犀牛角,直接用来闻,都是淡淡的鱼腥味。你得用手掌摩擦犀牛角才能闻到手掌才能闻到香油的味道。”持这些观点的人,不知道有没有碰过犀牛角,但众说纷纭。

我的犀牛角雕不用动物皮或手掌摩擦,就能闻到一股甜甜的香油香。好像有烤红薯的味道,很诱人。这种有香油香味的雕刻犀牛角,如果做了300多年,就会隐隐有香味,如果有香味的话。在手掌上搓一会儿,效果也是一样的。说犀牛角雕“兽皮磨”有香味,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泡在开水里有淡淡的香味”纯属误导。我的实验是比较长寿,用40-50度的热水洗几十秒就能闻到香味。千万不要泡在开水里。这样做会对犀牛角雕刻造成伤害。

这种刻有麻油香味的犀牛角叫香犀牛角,即水犀之角,是亚洲犀牛的一种,生活在印尼的爪哇岛、婆罗洲和所罗门群岛。犀牛角香油的香味不需要任何处理,香味来自于它本身。据说现在赵琪岛还有几十个人头。

我做过的犀牛角雕件,有的闻不出任何气味,但鱼子酱纹、蜂窝眼和小米、竹丝很明显,是经过100多年染色的犀牛角雕件,染色冲淡了气味。

有些犀牛角雕刻会散发出淡淡的、独特的轻微鱼腥味,腥而不臭。腥臭的不是犀牛角,而是康藏高原的野牦牛角雕。

第三,是自然色还是人工染色?

我用的是犀牛角,它的自然颜色是棕色和米色。整个犀牛角的自然颜色并不完全一致,中央部分呈深棕色或黑色(图7)。工艺品做出来后,除了中央的黑褐色部分,可以穿透高光。自然彩雕除了一些小件,很少见到大件代代相传。历史悠久的犀牛角雕刻,如明代流传至今的犀牛角雕刻,会因氧化而变暗加深。

图7诗歌板正面

图七。诗歌板的背面

犀牛角的中央部分呈黑色或深棕色,这是因为犀牛角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犀牛角的中央部分容易沉积大量的钙和黑色素,密度高,硬度比周围部分高。天然犀牛角在明暗颜色上具有过渡性渐变性,明暗颜色完全分离的部分不存在。我们看到的犀牛角雕刻有蜜黄色、红黄色、棕红色、棕红色等等,都是人工染色的。市面上的黑色犀牛角珠,就是利用犀牛角杯挖出来的中心钙化部分制成的。

第四,是瓜子还是长方形?

就犀牛角杯而言,椭圆形口(图8),形似西瓜籽,一定是亚洲犀牛角雕。如果整个都支持犀牛角,犀牛的裙子就宽了。杯口呈圆形,近乎碗状,为非洲黑犀牛角雕。靠近口部的杯子似乎是扁平的、长方形的或马鞍形的,是非洲白犀牛角的雕件。如果是全犀牛角,非犀角裙较窄,亚犀角裙较宽。

图八瓜子形花杯

在犀牛角鉴定的实践中,这些标准很容易掌握。

图九和两个神仙

图19烟草杯

明清时期的犀牛角雕刻处于鼎盛时期。明代工艺简洁,纹饰典雅,以花卉、昆虫、人物为主(图9)。清代的工艺要精细得多,尤其是清末。山水人物,神仙故事,九纹纸页(图10)都是制作精美,不是很熟练的艺术家,恐怕不敢做。

因为它的珍贵,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它。

据古书记载,秦汉时期秦岭、滇西、岭南等地均有犀牛出没,《汉书》中有“南越王赵佗赠温蒂十犀角”的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特别提到云南南部和盖州是犀牛的栖息地。据生物学专家考证,1926年,云南山林中最后一只中国犀牛被猎杀。

犀牛角因能雕刻工艺品而价格昂贵,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宝。有钱人家收藏犀牛角杯是福气,被视为辟邪神器。犀牛角以其作为药物的奇效而闻名。它“性寒,味苦咸,凉血,清热解毒,主治发热,谵妄,癫狂,斑疹,呕血,鼻衄等症”。用犀牛角杯喝可以强身健体,所以大部分人都用它来做杯子。

由于稀有,犀牛种群正面临灭绝灾难。虽然世界范围内的珍稀动物保护法已经颁布多年,但偷猎者依然是犀牛的祸害。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中国古代雕刻犀牛角仅有4000至5000只,大部分在海外。仅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就有300多件犀牛角雕刻。中国的犀牛角雕刻不太可能超过2000件。

对于这样一种稀有珍贵的野生动物,全人类都应该有一个统一战线,爱护它,珍惜它,禁止猎杀它。

作者:廖

作者:廖

湖南醴陵人,1942年出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多年,退休前为某杂志社副总编辑。90年代初进入收藏行业,被湖南电视台聘为《艺术玩家》古玩顾问,栏目组创办的收藏沙龙《玩家吉雅》经理,专家鉴定组常务副组长。已编著《打捞岁月——廖古玩随笔》、《打捞岁月——廖古玩随笔二》、《古玩、收藏之旅》、《民间珍宝》、《优秀古玩拍卖集成点评》、《东方奇人》、《湖南旅游十万个理由》等10集。《典藏》、《典藏学会》、《中国收藏》、《东方收藏》、《文物世界》等知名收藏刊物发表鉴赏文章80余篇,5000余字,是《典藏快车》特别指定的专家之一。域平台认证(杂项)专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