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的经商经验(学习温州人的经商态度)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赚钱的民族,而现在,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可以赚钱的“犹太人”,那就是温州人。温州人的精神其实就是温州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毫无疑问,温州人是天生的商人。
西班牙文州同乡会副会长李馨雨说:“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从小做起。不可能一步成功。”温州人把这个规律运用到生意上,就是“微利为图”。温州商人的经营理念是,“逐利”是不够的,“微利即利润”才是长久的赚钱之道。
温州人从来都不是不想赚太少的钱,或者说宁愿不卖也是怕赚太少,不刻意抬高价格。我们应该把每一笔小生意都看得很珍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笔小钱。不放过任何赚一分钱的机会,一分钱一分货。温州人的财富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最早卖纽扣的兄弟叶以林和叶一青,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尝试在温州桥头镇卖纽扣。不到一天,价值400元的纽扣居然卖出了一个空,这让兄弟俩很开心。与此同时,这个消息突然传到了其他人的耳朵里。于是,大家都做起了纽扣生意,纽扣在桥头镇的小商品市场越来越占优势。到1981年下半年,有超过100个按钮摊位。1983年2月,纽扣市场正式开业,成为知名的纽扣交易中心。
赚一分就是一分,这是温州人获得第一桶金的秘诀。正如香港古古汇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雄在评价温州人时所说,“他们把普通的事情做得比小事还大,这是其他地方的人做不到的。要研究,他们才能把小事情做成世界上最大的事情。”
温州商人的“第一桶金”很多都是在上海挖出来的。
1980年夏天,一位姓周的兽医去上海出差。出差结束后,他在福州路闲逛,突然发现街上很多人都在拎着网上的信息资源或者一捆捆的文件夹、财务书籍。他疑惑地走进文具店,才知道上海正在进行全面的企业整顿,原来的表格、账本都要更新。当他知道单位从商店买来的这些表格和账本都要自己加工整理的时候,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能把适合各单位企业管理的表格和账本打印出来,利润岂不是滚滚而来?周博士赶紧买了几个不同格式的表,还买了一本《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他的老家是温州苍南县金乡镇,是有名的贫困乡镇。回国后,他努力制作了一套财务、设备、档案、资料等14类企业管理表格,将上百张表格委托家乡一家印刷厂印刷。同时,他动员家人朋友按照《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提供的地址和单位名称,写信封、塞证明、发订单。他发出了8700封订阅信,花费数千美元,几乎是他多年的全部积蓄。在热切的期盼中,1000多家上海企业发来订单。忙了两个月,他卖了7万余本文书账簿,净赚了6万元。这6万元成了他的创业资金。他买了印刷机、切纸机、装订机和其他设备,从而建立了一个文具厂。1982年春,他及时捕捉到上海开始评“文明企业”的信息,随后来到上海推广他的“文明企业验收台账系列”独家产品;1983年底,国家决定将工业企业列为“国家一类”和“国家二类”,他率先为上海企业升级改造提供了一系列物资。1992年,国务院《国有企业自我管理条例》出台前,他及时将企业管理账本送到上海国企,说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现在,这个拥有500万元固定资产的温州金祥文具厂,一年的销售额已经上百万。
温州人创业总是从小处做起,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一分钱。
卖纽扣,每个只赚1分钱,温州人做;
做标签,每个只赚几分钱,温州人都会做;
修鞋,每双只赚2分钱,温州人也做;
卖衣服每套只赚几块钱,但温州人还是做;
纽扣、标签、徽章、商标、印刷品...其他人不认为他们能从中赚到多少钱。温州人在做,而且做得很好。如今的温州,小商品已经成为一个大市场。乐清的五金电器市场,永嘉桥头的纽扣市场,苍南金乡的小商品市场,都是温州人的财富宝库。
温州人认为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到。只要他们一步步赚钱,财富就会越积越多。“微利即图”是很多温州人获得第一桶金的途径。
有人认为做生意就是做大生意,不屑做小生意。这种人往往好高骛远,眼光低,结果做不成大事业,往往一事无成。
其实生意不是大小,只是最终的利润。小生意虽然赚的少,但是投资少,风险小,薄利多销,也能赚很多钱。大多数人都是白手起家。尽管他们雄心勃勃,但缺乏资金和人际关系等资源。怎样才能找到突破口赚到第一桶金?如果眼光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了,是不可能致富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