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厨房(家乡散文:家庭厨房)
我要给农村的亲戚拜年,在主人准备饭菜的时候,我想去看看他的厨房。我喜欢热气腾腾的气氛和美味的食物。有时候,氛围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亲戚家的厨房氛围自然会让我想起家乡的厨房场景。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宅如今已经破旧不堪,无人居住。然而,在我的回忆中,厨房里的气氛曾经似乎和昨天一样熟悉和亲切。和大部分小邵地区的农民一样,我老家的厨房在中堂的左侧,与吃饭的地方相连。我不能告诉你它有多大,但是和现在建筑里的厨房相比,它足够宽敞了。奶奶说我老家的厨房布局都是按照风水先生的建议布置的。比如老灶头就是按照朝南朝北的风水要求建造的。灶台上方还有灶神的神龛。我奶奶在世的时候,她的常年在神龛前供香,在神龛两侧贴剪纸元宝,祈求上帝保佑。灶台上有两个直径60厘米的大铁锅,两个锅之间有两个铜水壶,是用柴火取暖的烫水壶。家乡有句话形容皇帝急,太监急。“不在锅里滚,在火锅里滚”指的就是这个东西。正对着高档灶台,有一个大腹便便的陶制水箱,巨大到可以当鱼塘用。小时候,盛夏时节,我常常把自己抓来的小鱼、小虾、泥鳅、蜗牛悄悄放养在水缸里。好几次外婆从坛子里舀水做饭,都没注意瓢里混的小鱼小虾。饭做好了,她打开锅盖一看。真是惊喜!在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中,有许多煮熟的小红虾、小白鱼和泥鳅在等待着...我奶奶知道这又是我的理由。为此,我一直被她骂。现在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
其实最有意思的是过年的时候老家厨房里的欢乐气氛。这种充满年夜饭的厨房氛围,随着年夜饭的临近,会一天比一天浓。既能让人当时感触颇深,又能让人对未来憧憬许久。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结束的时候,天空似乎总是那么阴冷萧瑟,风雪常常连绵不绝。就连家乡厨房里的灯光,也会随着长辈虔诚地祭灶感谢上帝和祖先的香火,渐渐变得朦胧而神秘。我很喜欢这种古意盎然的厨房氛围。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十三,临近傍晚的时候,屋外漫天飘雪,天很远,有一种奇怪的冷景象。然而在家乡的厨房里,却充满了辞旧迎新的忙碌气氛。看,方桌已经摆在大厅中央。桌上插着筷子,点着盖着红章的“三祭礼”。房间里充满了诱人的酒香和肉香。在摇曳的烛光中,长辈们将酒杯和筷子摆放在桌子周围,然后依次往杯子里倒满米酒,神圣的祭祀仪式开始了。先点上香,再烧纸钱,虔诚感谢送走灶神,郑重祭拜迎祖。在长辈的引导下,我和表哥也毕恭毕敬地向祖先鞠躬。跪下后,表哥神秘地问我;“你见过祖宗和灶王爷吗?”“不!你看到了吗?”我惊讶地问。表哥点点头。此刻,我感觉在微弱的烛光下,有几个留着飘逸白胡子的老人正坐在八仙桌前看着我。表哥站在那里窃笑,希望看到我惊讶的样子,但我没有丝毫怀疑。其实这个时候我也在焦急的等待灶神和祖先们快点享用丰盛的祭品,这样就轮到我们分享了。
“在昏暗的灯光下,我隐约听到远处的鞭炮声,仿佛合成了一片终日的声音厚云,雪花一圈又一圈地飞舞...我想天上地下的圣人都享受着祭品和香烟,都醉醺醺地跌跌撞撞地进来空,准备给鲁镇的人以无限的快乐。”多年以后,我在《祝福》里读到鲁迅的这段描写,觉得很熟悉。是啊!这段话让我想起了腊月雪夜,想起了家乡厨房里温馨忙碌的气氛。
我猜想,对于苏州画家颜来说,他一定也很怀念这种厨房氛围。答案可以在他的名著《厨房》中找到。现在,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看到粉彩画厨房是在哪里了。但是这幅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很多画。但是,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我可能回答不清楚。
的确,我对“厨房”的感觉并不单一。是温暖的回忆吗?是审美情趣?是淡淡的忧郁吗?看起来都是,但又不像。不过从学画的直觉来说,我可以简单总结一下;让我产生共鸣的是画中的厨房氛围。而且看画面,应该是接近黄昏了。古老的家庭厨房里,两扇格子窗向外开着,带着夕阳的晚霞静静地洒了进来。余晖落在灶上,映在白墙上,灶旁的吊竹篮、藤盖、蒜钩、腊肉、厨柜、水缸、煤炉、书桌,都均匀地洒了一层软软的东西。图中的两个男生特别让我觉得亲近。那是我吗?那个正在看小猫玩耍的男孩可能在做童话梦?是的,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做那样的白日梦。那个倚在案板上向厨房外看的孩子是我哥哥吗?也许他在后院的菜园里等他奶奶回来。他总是想在她的菜篮子里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耶!这一切,不就是我家乡厨房里安静的场景和温馨的氛围吗?
我不知道,颜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这幅粉彩画的?但我猜,当他构思这个美丽的厨房场景时,他一定想起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想起他那些一直在家乡厨房忙碌的可爱亲人;当然,还有令人难忘的,亲密的,古老的家庭厨房氛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