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的主要原料是如何制作的?)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一定听说过“景泰蓝”这个词。他们大概知道是传统工艺,主色调是蓝色。甚至我们发现很多描述现代服装的词也用“景泰蓝”这个词。景泰蓝其实就是珐琅,学名是铜胎掐丝珐琅,也叫烧青。搪瓷就是搪瓷,是一个外来词的音译。最开始也是用“佛郎神”、“福郎”、“法兰”、“蓝色”等等。
景泰蓝在元代传入中国,但真正兴盛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 ~1456)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当时叫“景泰珐琅”或“景泰郎”。后来因所用珐琅彩釉多为月蓝色,且“朗”“蓝”音近,故称“景泰蓝”。明清时期,景泰蓝是在宫廷监督下制作的,只供宫廷享用。景泰蓝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才在民间流传,颜色和品种逐渐增多,有红、黑、白、绿、紫、米色等釉色。还有桌子、信息资源、椅子、床、屏风、镶嵌珠宝玉石的景泰蓝器皿等大型家具。
说到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精细。简单来说,就是用铜做胎,用铜丝捏成各种需要的形状,在捏好的丝的缝隙里灌上珐琅釉,烧制而成。一般要经过制胎、掐丝、焊接、发蓝、发蓝、抛光、镀金等多道工序。其中,掐丝和发蓝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步骤,直接影响成品的质量,决定产品的特性。
具体来说,捏就是用镊子将压扁的细铜线捏断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纹、云纹、几何图案、人物或动物图案等。然后用白芨(一种可制成植物胶的植物)或助焊剂将其粘在铜胎上,再将银焊料粉过筛。掐丝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剪、弯、夹、蘸、粘,制作人的工艺要求非常讲究。
铜丝纹在铜胎上焊牢之后,就要开始点蓝了,这就决定了景泰蓝的颜色。珐琅是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有光泽的物质,由红丹、硼酸盐、玻璃粉等原料制成。当它加入不同的氧化金属,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珐琅,也就是珐琅色。融化的珐琅冷却后,变成固体。在填充之前,它被磨成细粉并与水混合。将珐琅调色剂加入溶剂中,调出不同颜色的釉料,用金属抹刀根据丝绸图案的轮廓将各种珐琅釉料填入丝绸图案空的缝隙中。整个过程经过捣实、研磨、过筛、吸料等步骤。,而且由于下一次焙烧后釉的体积会减少1/3左右,为了防止器件表面凹凸不平,需要多次填充相同颜色的珐琅釉。只有重复两次到三四次的釉烤,才能使釉面与铜丝平齐,没有凹坑。可见景泰蓝工艺精细复杂。
釉的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有天蓝(浅蓝)、宝蓝(青金石)、翠蓝(天蓝和宝蓝之间的颜色)、红(鸡血色)、浅绿(草绿)、墨绿(菜玉色)、白(车道色)、葡萄紫(紫水晶色)、紫。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制品,色泽一定要润亮,胎骨一定要厚实,切丝一定要整齐匀称,镀金一定要光亮。
需要提醒的是,景泰蓝属于珐琅,也可以归类为金属器皿,但经常被错误归类为瓷器。2006年,景泰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的特色工艺品,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