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培养出来的(不要以为那些天才是有天赋的)
文/喜马拉雅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关于天才或神童的新闻报道,比如:
当我4岁的时候,我会拉小提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写了许多著名的歌曲。我可以只用一根弦演奏一首歌。我瞬间记住了几百个随机数。平方根比计算器快。我能在一秒钟内说出星期几。我在一年内赢得了世界跳高冠军。同时和26个人下盲棋。14岁时,我成为了世界象棋大师。
大家都认为“优秀”来自于“天赋”,而“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来自于“正确的实践”。
其实在任何行业或者领域,想要从一个懵懂的小白升级为高手,相信大家都知道努力和时间积累的重要性。所谓熟能生巧,也肯定了勤奋和时间积累的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研究了一系列行业领域的专家,发现无论在什么领域,提高技能和能力的最有效方法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艾利克森称之为“刻意练习”。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被誉为“神童”的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在欧洲巡演。然而,莫扎特的“音乐天才”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他父亲从3岁开始的数十年科学严格的专业训练。
在东京的一项研究实验中,日本心理学家菅原约翰娜(Sugawara Johanna)招募了24名2-6岁的儿童,组织他们进行了几个月的训练,目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通过声音来分辨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和弦。
训练结束后,每个参与研究的孩子都被训练出了完美的音高,成为了拥有完美音高的天才,因为正常情况下,每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拥有完美音高。
可见天才是训练的产物。所谓“天才”的杰出能力,是需要大量长期反复的艰苦训练的,而所谓的“天才”,是通过刻意的练习创造出来的。
在艺术领域,有人认为天生没有艺术细胞。艺术天赋是天生的吗?
具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基因的“天才”或许在艺术成就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绘画能力的构成要素——那些可以学习的部分,边缘的关系,空,物体,光影,整体的观察能力,还是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来学习和掌握的。
其实优秀不是天赋,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技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关键在于刻意的练习。
意向性练习是科学有效的。否则只能是机械的重复动作,没有技术含量,只是一万个小时的积累。
众所周知,那些天才不会有目的地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首先你需要有明确定义的具体目标来指导你的练习,最终达到长远目标。
在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的一项实验中,招募了一名普通大学生来进行记忆实验,参与者需要不断接受挑战,这样他们每次都能比上次多记住一个数字。
只是因为“比上次多记住一个数字”的特定目标,经过两年200次的练习,实验者可以记住82个数字,而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最多能记住7-8个数字。
同样,如果你想通过刻意的练习取得进步,你需要专注于练习,你必须完全专注于任务。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随时得到有效的反馈。无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你都需要反馈来准确地找出你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存在的原因。
没有及时的反馈,你就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也就无法以正确的方式进步,从而缩短时间,加快进度。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学习的反馈,是学习结果的好坏,是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检验。反馈结果会强化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更多生蚝,提高学习效率,享受“反馈效应”带来的优势。
“天才训练”需要刻意练习,聚焦自己想要飞跃的技术领域,拆解训练目标,分块训练,及时获得专业导师的反馈。最后,实现顶级高手的真正过渡。
所以说有天赋却不去实践,那就浪费了。天赋确实存在,但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