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神经外科专家陈亮(华山医院专家)

华山医院专家(陈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

陈亮,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陈亮教授

现受聘为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第十四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生物医学科学院双聘PI、伦敦大学学院(UCL)教授评审委员会外籍评委。他在英国学习,专门研究产科臂丛神经损伤(产瘫)。1995年回国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治疗产瘫的新手术和基础研究。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8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被四部国际专著引用。擅长治疗成人臂丛神经损伤、分娩臂丛神经损伤及各种周围神经损伤和疾病。在新出版的美国原版教材《尤曼斯和温神经外科》(第7版)中,作为第一位受邀的中国学者,担任分册主编之一,参与编写“外周神经”一章,并以通讯记者的身份撰写了两章。

一、主要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

华山医院手外科副主任陈亮师从我国著名手外科和显微外科专家顾玉东院士。她擅长治疗成人臂丛神经损伤、分娩臂丛神经损伤和各种周围神经损伤。因其在周围神经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聘为第十四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生物医学科学院双聘PI、伦敦大学学院(UCL)教授评审委员会外籍评委。

分娩臂丛神经损伤(俗称产瘫)是指分娩等原因造成臂丛神经撕裂,导致上肢部分或完全瘫痪。早在1995年,当他从英国留学归来时,他就开始了一系列关于产瘫的研究和临床实践。20年来,来自全国各地、澳大利亚和欧洲的3000多名婴幼儿在复旦大学产科麻痹诊疗中心接受了手术治疗,大部分患病儿童取得了显著疗效。

他参与的复旦大学产科瘫痪诊疗中心也成为国际公认的产科瘫痪诊疗权威机构之一。“手外科方面,有人说我和我的老师顾玉东院士是外科的医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勤于思考。我是顾院士的大弟子,自然继承了他的思想。顾院士说,一个人有了内在的修养,心灵就会清爽,悟性就会高。现在我带学生,主要是看他气质是否清爽。如果他的头脑不够明亮,头脑不够平和,他的头脑、五大官、四肢都会萎靡不振,很难有所作为。”

二、名师,继往开来。

在新出版的美国原版教材《尤曼斯和温神经外科》(第7版)中,华山医院的陈亮教授作为分册的主编之一,参与编写了“周围神经”一章。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受邀参与美国神经外科经典教材的编写。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是华山医院手外科的荣耀,也是顾玉东院士带领的团队,其在外周神经方面的学术成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尤曼斯和温神经外科

谈到如何参与这样的编纂,陈亮显得很平静。

“前六版教材均由欧美作者编写,第七版邀请我参与编写,体现了美国主流学术界对华山医院顾玉东院士在周围神经领域取得的成就的认可。第一,我通过了初审资格。后来给了我两章的编写。前期是试探,暧昧,迷惑。没想到能成为小册子的主编之一,这是华山手外科的荣誉。”

陈亮坦言,这个任务并不容易——既要保持科技的前沿在风口,又要讲究文字的趣味性,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国家的水平。“教科书不同于普通读者,医学教科书也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教科书。每一版都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医学的发展趋势是滚滚向前的。不要把前人的想法看得太神圣,所以每一版的编辑都会是大变动。所谓不颠覆,不生存。”

以他这次重写的章节为例。第六版的作者详细描述了自1970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椎间神经移植。最近40年,国际权威书籍倾向于介绍这项技术。但中国医学界一直采用传统的缆神经移植,因为长期随访表明,椎间神经移植的疗效普遍不如缆神经移植。

“我的问题不是来自空穴。不仅仅是我们的临床大数据可以证明电缆神经移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曾经和我交流过的美国周围神经权威专家Klein也持同样的观点。既然作者是我,就不能人云亦云,必须突出自己的观点。"

他这一章的另一个亮点是从新的角度对提高周围神经修复疗效的展望,即“如何找到周围神经损伤后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处于不可逆状态的分子指标”和“阐明周围神经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塑规律”,这是基于他的研究团队近十年来在产瘫相关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这些研究有望最终揭示共同信息资源的网络规律,以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效果。

编委会在没有提及任何写作要求的情况下,给了作者充分的授权,他们对学者提供了充分的信任。然而,陈亮认为他代表中国,作为第一个被邀请的中国学者,放宽的要求对他更有约束力。两章一万多字,他写了整整一年。他写的每一个字都和以前的教材不一样,甚至每一个形象都不一定是原创。他找到华山医院科教科的制图专家陈同雄先生,和他商量。每次绘图,他都陪着制图师,一步一步画,一步一步改,画了三个月,终于完成了精美的彩色示意图。高要求的自我和努力没有白费,投稿的文字内容、插图和视频质量都得到了主编Winn和出版社Elsevier的一致好评。

陈亮说,衡量学者是否具有国际水准,不是看发表了多少论文,而是看发表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否具体、连贯。事实上,陈亮的第一篇SCI论文要追溯到1994年——他的研究生论文,之后的20多篇SCI论文在2007年之后的11年里陆续发表。

“13年基本空白中期,我投身临床,一次次积累,总结经验。发现了很多问题,憋了很多想法。我想,别急,我想通了再慢慢写。而当我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我是在上帝的帮助下写的。”关于论文,陈亮有他自己的原则。他不热衷于追求数量。他希望每一篇论文都能完成一个行业的进步。

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医生。陈亮的所有论文都是有重点的,他的22篇SCI论文都是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事实上,陈亮在英国学习时的导师伯奇教授是周围神经损伤领域的世界领先专家。他在写专著或论文时,也不时引用陈亮团队的研究论文。到目前为止,陈亮团队的研究论文已被四部国际权威专著引用,分别是《外周神经的生长手与外科目(第1版)》(《外周神经外科疾病》第1版)、《外周神经外科目(第2版)》(《外周神经外科疾病》第2版)、《臂丛神经损伤》。他作为第一申请人的8个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

“坦白说,我谈不上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我能走上世界舞台,得益于我的老师顾玉东院士的培养,也得益于我的同事和学生们的帮助。”陈亮承认,他能得到美国主流学术界的认可并承担这一重任,主要是因为他的平台。“在国际上,顾院士的团队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在亚太地区,外国专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华山手外科。顾院士的多项发明在国外备受关注,代表了该领域最先进的技术。”

自1987年以来,陈亮作为顾玉东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一直和他的老师并肩工作,在他的注视下成长和成熟。

“这么多年,我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试图伸手触摸天空。”猫笑了。

三、如何创新产瘫手术?

1993年,陈良工被派往英国深造。临行前,顾玉东教授给了他一条忠告:“去英国不仅仅是学习如何经营,更重要的是学习英国人是如何思考的。”这个建议在猫心里打了一个结,困扰了他很久——学什么,怎么学?

在英国呆久了,陈亮意识到所谓的学习和思考就是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他发现英国的医生善于反思,他们要对教学书上写的原理打个问号。这样对吗?这让猫很惊讶,但也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思维方式。“连教科书都可以颠覆,所以没有什么是静止的。特别是在外科领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这个思路就像给猫开了个脑洞。回国后,在顾玉东院士的鼓励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手外科团队的密切合作下,陈亮开始探索产科瘫痪新的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

在英国,陈亮学会了如何预防产瘫的肩关节内旋挛缩,如何手术复位,以及如何同时进行肱骨内旋截骨术。回国后,他模仿学到的技术处理方法。渐渐地,他找到的病人越来越多,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国外医生治疗产瘫,从出生三个月开始做神经探查。有的患者做放松,有的选择神经移植。在我看来,很多已经出院的病人和那些没有做手术的病人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陈亮开始怀疑神经松解术对于产瘫的合理性,并集中精力研究这个问题。通过病理学研究,他和他的团队发现出生后3个月和出生后9个月的臂丛上干创伤性神经瘤的再生神经纤维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这种创伤性神经瘤即使在术前和术中电生理检查中是导电的,也不是有效再生的证据。对于这样一个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他用循证医学的证据证明,应该切除有传导的创伤性神经瘤,进行神经重建,而不是神经松解术。这篇论文的发表促进了产瘫手术方法的改进。

质疑的态度,让陈亮不断有新的发现。“再比如,对于成年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如果双眼出现一个大小一个大小的症状,那就是霍纳征,是下干根撕脱伤的证据,说明即使手术进行神经重建,手部肌肉的功能也很难恢复,这是举世公认的。但是我发现很多霍纳氏征的孩子手功能都很好。术中发现臂丛下干正常,但中干有撕脱。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解剖、病理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反映成人臂丛神经损伤严重程度指标的霍纳征不能作为产瘫,但术前患肢的某些特征性体征,如肩关节屈曲和伸肘程度,可作为婴儿神经根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这些结果提高了产瘫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陈教授正在接受神经外科手术。

这几年,陈亮一直在去全国各地会诊,一有机会就会给全国和本市医院的妇产科医生普及产科瘫痪的知识。

“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孕妇由于妊娠期糖尿病等原因,可使胎儿体重超过4公斤,即会出现巨大婴儿,分娩时容易发生臂丛神经损伤。目前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为每千人1-2例,在发展中国家为3-4例。这些产瘫儿童中,70%可以完全自行恢复,但其余需要通过神经或功能重建来恢复上肢功能。”

陈亮说,他的病人主要来自全国各地,也有一些来自欧洲和澳洲。国际专业杂志上标注“产科及瘫痪全球治疗中心”的地图中,中国目前只有一个红点,即上海华山医院。

“这对我们是一种鞭策,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这说明我们的技术推广还不够。幸运的是,从201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举办产科瘫痪和周围神经新技术的课程,至今已经培训了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科瘫痪防治的新理念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从而降低这种伤害的发生率,从根本上提高疗效。”说着,猫笑了笑,神情专注。

第四,产瘫手术的风险

不管能否治愈,孩子很可能在手术过程中死亡。2009年,我遇到了我的英国导师。他说自己刚刚在手术台上出了意外——孩子在手术过程中突然颈部大出血,几乎没救了。所以手术风险真的很大。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手术团队完成,这一点甚至被写进了专业书籍《外国手外科之手》。婴儿的血量并不比成人多。一旦颈部大出血,很有可能他们就没救了。所以,每次做产瘫神经手术前,都要和家属反复说明这种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致命风险。

陈教授正在做手术。

这种情况很少见,但却是一场恶战。所以每一个手术,每一个病人,我们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我总是告诉学生,如果把每一次操作都当作第一次操作,就不容易出错。相反,一旦你感到自信,似乎胸有成竹,那就不在话下了,你就危险了,即时会把你打回原形。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用哲学的眼光环顾四周,应该做一个哲学的生物。越是注意危险就越不可能发生,否则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人们需要保持危机感。

祝愿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在创新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