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五官争功(父亲马季当年离我而去)
上图是相声演员马季和儿子马东在他怀里。
在漫画界,孩子们追随父亲的脚步似乎成了一道风景。而相声大师马季却亲手扼杀了儿子马东与相声之间的缘分,并为此心存感激。
站在不同的时间,马季左转,马东右转。
马季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
2006年冬天,72岁的马季因心脏骤停永远离开了人世。
“我如此热爱这种艺术,以至于我如此痛恨这支球队。”对于他的事业,马季先生生前是这样说的。
他就是这个意思,得罪了很多人。他能克服漫画界的一些陋习,但又担心儿子随波逐流。
在漫画界,孩子们追随父亲的脚步似乎成了一道风景。而相声大师马季却亲手扼杀了儿子马东与相声之间的缘分,并为此心存感激。
站在不同的时间,马季左转,马东右转。
为了各自火热的生活,父子俩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小时候的马季和马东
作为马季漫画圈里承前启后的一员,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写讽刺相声,即使后来很多演员放弃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没有讽刺,相声就会苍白无力。
他一生发表了300多部漫画作品,这在漫画界是极为罕见的。
马季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老师侯,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电台说唱团的独特条件。广播电台经常录制相声演员创作的作品用于广播。
青年马季和侯
年轻的时候,马季的产量极高,作品也经常出现在电台,所以知名度越来越高。
当年马季最红的时候,一出场就笑点满满。
“好久不见老朋友了……”一出场,掌声随之而来。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马季沉浸在相声世界的时候,相声成了“资本主义”,不能再说了。
1967年,马季遇到了他后来的妻子阿波罗。当时海报满天飞,马季也没什么想法。他想到不妨先把自己最坏的一面放在对方面前。
第一次约会,马季带阿波罗去电台说唱团的粉楼看批评他的海报。
后来马东一直认为父亲的这一招很高明,是一种“真名人都风流”的浪漫。
年轻的马季
嫩江下放的那段时间,马季的主要工作就是给连队做饭。后来被调到河南周口。
很多相声演员聚在一起。大家都觉得相声不能再说了,都在规划自己的未来。只有马季坚信,一定还有机会说相声。
那段时间,马季默默写下了《友谊颂》。有一天,他和朋友被通知参加五一游园会,整个表演被当时的新闻摄影师记录了下来。
那是1973年,很多年轻人以为相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后来,马季在获得相声终身成就奖的致辞中说:“在没有笑声的年代,我依然能给大家带来笑声。”
在徐东眼里,马季不是一般的父亲。
他从小就生活在父亲“名人光环”的阴影下。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小马季”。
马东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时间照顾,父母就把他寄养了。
小时候的马季和马东。
有一年,马季去寄养家庭看望他三岁的儿子,他姑姑叫他:董,你看谁来了
正在玩的马东马上从桌子底下爬出来,给父亲行了一个少先队入队礼,喊道:“叔叔好!”
马季的眼泪瞬间流了出来,这是徐东唯一一次看到坚强的父亲流泪。
最让马东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小学一年级。放学回家,他爸爸问他:“老师留了什么作业?”
从此,马季再也没有问过儿子的学习情况,甚至偶尔蹦出一句:“你小学几年级?”
在许东心里,父亲有点冷漠。他从不关心回家或自己。他是那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艺术家,从来不离开工作岗位。
马季的老婆心里也有很多委屈,但是很支持他。她认为男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
1984年,马季春晚相声《宇宙香烟》
没人管,这对于十几岁的马东来说是好事,因为更自由了。他从小痴迷《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读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马季一直在教儿子马东玩别的本事:“你老人家以后别吃这碗相声,没好处的。”
马东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终日暴露在外。他经常偷偷看他父亲创作的书。四岁半就能背出整本快板书《奇袭白虎团》。
一时间,马季吓了一跳。后来他才知道,儿子是从收音机里学的。
年轻的时候,马东对相声也有一些理解和看法。马季曾经写过一个流行的笑话叫地名学。
写完后,他让儿子听听这一段。
这时候,马季的妻子也坐在一旁,马季开始看书。女士看完后,摇了摇头;对于马东,马季拿他当小孩子,不懂事。结果他来了一句:“我没有意识形态。”
马东当时才十几岁,对语言的艺术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这种情况下,马季平时尽量不在儿子面前学相声。当姜昆和赵岩回家交换相声时,如果发现许东在偷听,马季会立刻把他赶出去。
从左至右:姜昆、赵岩、马季
“现在,让他好好学习,去讲相声,等他长大了再说。”马季说。他希望儿子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受父亲太多的影响。
马东上中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想学曲艺。他去曲艺团当三陪。
当老师问他“你爸爸是谁”时,马东说我爸爸是马季,在场的老师都肃然起敬,一脸肃然。
但马东长大后,总是避而不谈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大名鼎鼎的父亲。在他看来,那些光环毫无用处。
马李三和马季
对于家庭,他只提到当年在学校,经常被屏蔽讲相声的类似经历。
1986年,马东带着父亲给的3万块钱,去了澳大利亚读计算机专业。
那是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沉迷于诗歌。然而,18岁的马东还没来得及体验浪漫爱情,就开始了社交之旅。
在澳大利亚,他当过杂工,搬过桌子,洗过盘子,甚至加工过袋鼠睾丸。......
吃了不少苦头的马东对大家说:“澳洲不适合年轻人。”
在澳洲的十年间,他只见过父亲马季三次。对于马东来说,父亲对他的影响毋庸置疑。
离开故土多年后,他远远地看着父亲,心想:
“如果他是别人的父亲,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马季与冯巩
1987年春晚的舞台上,马季与冯巩、刘维、赵岩等弟子一起表演了相声《五征功德》,以其新颖的形式和精妙的文学构思在全国引起轰动,给人以新的思考。
“五官都在我头上。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谁得到第一笔奖金?我说不准……”
马季相声《五大功德》
然而,就在53岁的马季再次迎来相声巅峰的时候,他却突然突发大面积心脏血栓,住院三个月,期间三次报病危。
回忆起父亲马季病重住院的那段时间,马东说,“他一直很开心,心情也很好。”
96年,马季最后一次登上春晚舞台。
从此,桃李满天下的老先生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虽然他的生活平静而简单,但他从未放弃自己喜爱的相声事业。
马季和赵岩
今年,62岁的马季受邀到澳大利亚演出。
马东从自己简陋的郊区搬到了城里,请假一直陪着父亲。
他发现悉尼的生活不像他自己的角落那样单调,他觉得没有什么可以继续他的“1号知道30号能做什么的日子”。
相比之下,父亲的人生就叫人生,深深的边缘化感让27岁的马东毅然决定回国,就读北京电影学院,开始在电视台工作。
当时美国的“奥普拉·温弗瑞秀”节目诞生了,随意轻松的形式让这个在相声语言世界里长大的孩子耳目一新,他想投身于这个领域。
他立刻向父亲透露了这个想法,但马季当时并没有当真,心想:年轻人嘛,想法总是会变的。
他只是没想到许东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得很妥当。
马东学成回国后投身电视行业,主持的第一个节目是《有话说》。看完这个节目,马季觉得儿子很努力,很有进步,无比自豪。
《有话好好说》节目组,左二是马东。
2001年,马东进入央视,成为《挑战主持人》的制片人。他幽默的主持风格让大家耳目一新。
那句“也许你很委屈,也许你很不满,但是你被淘汰了”打动了观众。
他花了更长的时间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文化访谈。从2004年开始,他已经工作了七年。
文化采访承担着文化舆论宣传的任务。受限于节目属性,节目收视率平平,收视率基本排在中央3套的后三分之一,有时甚至垫底。
虽然收视率不尽如人意,但身兼制作人和主持人的马东却很用心。为了一个面试,他经常熬夜读十几万字。
与27岁就名扬天下的父亲马季相比,马东人在不惑之年依然没能成为“腕儿”或者过上“腕儿”的生活。
他生活在他父亲的巨大名望之下,但他没有利用这一点。
这是马东自己的选择。他从来不想走和他父亲一样的人生道路。父亲马季在相声舞台上谈笑风生,儿子马东在互联网时代横行霸道。
时代给了父子不同的分叉,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看到儿子后来的成就,马季更庆幸自己用相声割断了儿子的命运,因为这是他选择并努力实现的事业。
马季步入晚年,回顾自己的相声经历,感慨万千。
50年来,姜昆、冯巩等大牌都是他的徒弟,有起有落,但苦难占了一大半,磨难和诱惑不计其数。
马季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我担心相声圈后继无人,一些搞相声的人无所事事去玩影视;有的相声演员十几年只能说一段;有些人名义上是挂在群里,实际上已经和影视公司签了约,随时等着拍电视剧。这种情况能接手相声班吗?”
所以,他不希望儿子再走这条路。
马季和他的弟子
去世的前一天晚上,马季还在修改作品,因为他深爱相声创作。
2006年12月20日,72岁的马季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
追悼会上,许东说:
“我希望你不要哭,也不要流泪。父亲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听完他的相声后观众的掌声。所以今天应该是父亲人生的最后谢幕。”
说罢,许自己也早已泪流满面。
他的父亲离开得如此措手不及,他觉得两个人的父子情谊不应该这么早就结束。
谈到马季的离去,常包华先生感叹道:“他带走了很多财富。”
父亲去世后,除了悲痛之外,马东发现很难继续主持综艺节目。他离开了挑战主持人的舞台。之后他在整理父亲的手稿,做文化采访。
2009年央视春晚,马东踏上春晚舞台,第一次“承父业”,说出了“新五福功德”的相声段子。
马东表演相声《功德新颜》
虽然《第一次》获得了众多观众的良好反响,但马东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绝不会因为这个而转行:
“我很享受这次《新五官》的演出,但恐怕也就这一部,也是我父亲的回忆。虽然我从小是在相声的氛围中长大的,但我父亲一直让我远离相声,他不希望我这样。”
2012年,44岁的马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离开了工作了12年的央视。
他说他想“澄清自己”。后来,他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加入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全面负责内容剪辑和制作。
后来离开爱奇艺,创办自己的咪咕传媒,出任CEO。
就像当初离开央视,很多人不解,他却义无反顾的离开了。
这一年,马东47岁。
在和年轻人一起工作的日子里,看到跑步五年的徐东,感觉自己变年轻了。作为一个创业者,他身材柔软,主动把自己揉成各种形状,放在各种容器里。
他循规蹈矩,时而开明,时而戏谑。
从《七霸说》到《乐队的夏天》,马东在自己擅长的综艺领域创造了新的活力。
《奇葩说》一炮而红,这个眼袋中年男人一下子在网上红了起来。节目贯穿了人们对当前时代存在的问题的思考,这与大众之间的同理心有关。
一切,《齐爸的故事》可以讲两个小时,理由很充分,但还没有结论。
这对许东来说已经足够了。他经常在节目中说,“这只是一次谈话,足以让你思考。”
演员可以过很多不同的生活,辩手是意识形态的演员。
很多时候,他们讨论的东西可能并不那么具有前瞻性,但这并不妨碍齐派理论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在知晓命运的年纪,许乐于改变自己的新鲜血液。
对他来说,新鲜的边界会让他感到些许快乐,多巴胺会更强,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2019年夏天,马东将目光转向摇滚领域,推出原创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
在当前的环境下谈摇滚乐需要勇气;帮助一个摇滚乐队获得更好的生活和收入是需要勇气的。
这种勇气是双向挤出来的,马深以为然。
节目邀请了31支不同音乐风格的乐队,包括Face、New Pants、Turtle先生等。作为一个“音痴”,马东深挖乐队背后的故事,让这个原本只能在地下的老牌摇滚乐队走向地面。
海龟先生乐队
在中国,乐队节目已经尝试了太多次,可惜结果要么不欢而散,要么变成了一场闹剧。但是,马东成功地将摇滚乐带到了更多人的视线中。
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心中从未失落的人文情怀。
然而,当记者问到“乐队文化”这几个字时,他立刻拒绝了:
“先不要轻易说文化这个词,至少在我看来文化不是一个愿望,也不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最终的结果。现在所谓的文化,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娱乐产品。娱乐是人的本能,是人的心理接受成本最低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所作所为似乎相形见绌。他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讲形而上的话,年轻的时候没有,现在更没有。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电视到网络,马东的工作从来没有离开过内容创作,正是过去的积累让他对好的内容很敏感。如果说在央视做文化脱口秀的马东是一个有人文情怀,想捍卫真理的主持人。那么,在《奇葩说》中,毫无幽默感、敲木鱼的马东,显然已经学会了把自己隐藏得很深,用戏谑把自己包裹起来,坦然拥抱世界的色彩。
2016年5月,很少参加辩论赛的马东,在《七霸说》中谈到了自己的父亲马季。
此时距离马季先生离开已经10年了。
他说那年父亲去世后,他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一直觉得父亲没有离开。
直到三年后的一个梦,他梦见父亲对自己说:
“我今天真的离开了。我很高兴能和你做一辈子的父子。我们注定会再见的。”
马东以为只有那天他才真正意识到父亲真的走了,这个梦其实是一种释怀。
马季先生在世时,想让儿子马东帮他总结艺术经验,写回忆录。
“因为他最了解我,所以我跟他深入谈了这件事,他的一些想法对我触动很大。他是个局外人,能看得很清楚,能看到我看不到的东西。我觉得他的分析很有时代感。”
然而,当马季提出要写回忆录时,马东拒绝了:“我写不完。我和你是父子关系,中间肯定有一种亲情,让我们看问题有局限性。”
马季想了想,觉得儿子说得对。
马季和马东父子的背后,是几代中国人对语言和娱乐的理解。
他们尽力创造属于当代世界的语言。
马季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各种历史变迁,讲了一辈子相声。在那个没有笑声的年代,他曾经给大家带来过笑声。
作为马季的儿子,马东没有走父亲的路。他找到了表达自己的语言方式,轻松地参与到时代的洪流中,没有任何隐藏的笑点。
父子俩骨子里都是悲观的,相信自己的时代不是最好的,但从不愤世嫉俗,也不否认时代的味道。
因为被误解是说话人的宿命,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