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作者)

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画第一杰作)

黄的《富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杰作”。《富春山居图》纸墨长33厘米,宽636.9厘米。这幅画最早是在郑智第七年(1347年)画的,完成于郑智第十年。这幅画在清朝顺治年间被火烧,断为两截。前段单独装裱,更名为《余山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部仍沿用原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1日,海峡两岸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这是中国十大著名山水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在分离几十年后首次完整呈现。这次展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也谈到了这幅画,他希望“永远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为什么它诞生600年来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为什么分成两部分,一半在浙江博物院,一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有什么好?

富春山居图有一英尺多高,大约二十英尺长。描绘了初秋富春江两岸的景色。图为山坡地,丛林树屋,渔船,小桥。植被、石头等。都是旋转翻滚,密密麻麻,姿态多变,丰富自然。整个绘画效果给人“景随人动,人随景动,步步可观”的艺术感觉。

在这幅画中,黄用的是干净而不轻浮的笔。绘画方法有董源、的湿笔,长短干笔,峰峦之间类似“米的云山”的笔法。笔墨通透凝重,笔触苍凉唯美。整个画面用罕见的淡墨渲染,突出了水墨的趣味。黄的山水画主要有两种风格:一是浅绛山水,山上多矾头,笔触雄伟;二、水墨山水,拓片少,笔法古朴,峰峦有圆润通透如玉的效果。

黄曾住在富春山,经常“闲逛”,遇到山水就随便画。这幅画最早创作于郑智第七年(1347年),花了将近10年才完成。它是黄最得意的作品,后世画家对这幅画也有很高的评价。明代收藏家、大画家董其昌说,他在长安看这幅画,其实是觉得“心脾俱畅”,“展览大受好评。”而这部伟大的作品,真的让人感觉千里之外,叹为观止。

富春山居图的历史背景

1347年,元代书画大师黄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也被认为是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杰作,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用更加自由多变的笔墨描绘山水,通过山石的起伏和笔墨的变化表现山水的内在生命。

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很难获得传统的“边学边仕”之路。他们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思想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与这种思潮密切相关的山水画成为这种情感寄托的重要领域之一。尤其到了元末,战乱开始,越来越多的文人逃离师大,过着半隐居的生活,逐渐形成了元代的“文人画”。

富春山居图六百年简史

《富春山居图》有两件,其中一件是郑铮七年开始拟稿,碑文用了三四年。历时十年完成,被画成“无用师”(据考证为郑无用道士)。另一种被认为是“假标记”,称为“子明卷”。画面上写着:“子明·阴军将回到钱塘,他需要画一幅山景。这次告别。大妄想,大野心。元五一(1338)秋。”从这个铭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幅画是为“子明·阴军”而作,公众预期为70岁。最后一本《无用师卷》已经82岁了。从这两个铭文来看,相差12年。

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曾被清朝收藏,被公认为“黄真迹”,我爱不释手。每次看都写一首诗,写了48年,50多遍,至今未完。前面的隔断上终于有了“展后再也不认识”的题词。这幅《子明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被视为“真迹”的《无用师卷》,被郑无用道士收藏了一百多年,明代在苏州重现。它最初被大画家沈周收藏。成化年间由董其昌在北京购得,珍藏于书禅堂。董其昌在万历年间把这幅画卖给了吴正治;吴正治把这幅画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吴宏宇。

武玉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一生中最爱的两件宝贝,一件是原智勇前的,一件是富春的。于是,他临终前告诉儿子,把这幅画烧了“殉道”,好让他在坟墓里还能抱着它。他的侄子吴在烧毁永志的《千字文》原作后,不忍破坏名画,匆忙中被救出火场。可惜画的前部有几处被烧坏了(第一册第一部分的题目是《余山图》经过修复,也保存了下来)。

大约在1730年,这幅画卷的主要部分被一位重要的中国画收藏家安琪收藏。首先,他收集复制品,然后他收集真品。当时安琪一心要找到富春山居图,所以他一收到临摹的就立刻在空白处的题字上留言,一共55个问题,整幅画变得面目全非,真迹却逃之夭夭。此后,这幅长卷被分为两段,后一段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一部分由抗战时期著名现代画家吴湖帆先生收藏,后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购和收藏。

什么是“文人画”

所谓“文人画”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种是强调审美趣味,就像《元四家》的代表人物倪瓒说的:“仆从是所谓画师,不求形似,谈吐自娱。”画画是用来“送快乐”,表达自己的困境,发泄自己的愤怒。

二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他们认为画的线条、色彩、笔墨本身就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境界。他们把题材和风格的平淡作为一种美德,旨在平淡中表现出细腻动人的特质。富春山居图是“文人画”的标准样本,平实、质朴、简洁,是典型文人气质的完美体现。

第三,从元代开始,画家开始用题画诗,形成了诗、书、画、印的结合体。元末画家大量使用宣纸,因为纸比丝更方便发挥国画笔墨的揉搓和浓淡效果。

黄生平

黄,江苏常熟人,1269年生。他从小就有天赋。他在中年时担任低级官员。他因参与此案而被监禁,但他再也没有工作过。

已经步入仕途。他在松江住过一段时间,以占卜为生,后来在盛京蓬莱寺当了道士。我学的是“九流学”,学的是节奏。50岁以后,我专心画山水画。

主指南

从现存的画卷来看,这幅画从宁静的江岸出发,展开了一幅非常宁静的江南风景。接下来,我们看到一座山峰,像另外两座一样,高耸起伏,将画面分成几段。它先向右弯曲,再继续向左倾斜,中间是一个山谷,山谷里有一些隐士建筑。在下面的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到山谷中更多的房屋,前景是松树,松林中还有一个小亭子。观者只有全身心投入构图,才能看到画中浮现的精神,因为卷轴本身就是用来近视的。

整个画面构图生动,层次分明,焦点从前景移到中后台。有时候,被带到远处后,视线立刻被拉回前景。山峦与黑树之间的蜿蜒激荡,被后世画家称为“开”“合”。第二主峰继续向斜后方退去,以平缓的坡度坠入水面。笔墨渐渐淡去,最后消失在烟雾中,依然平淡而有味道,这是袁绘画的一贯特征。黄把整幅画构图中最热闹的部分放在背景中:从茫茫松林望去,有一个渔夫,另一个在松林的右侧,松树下的亭子里有一个人在盯着河里的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