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到码头车到站(船到码头车到站,评职称后会闲置?)
在中小学,被评为高级职称后,有人很快改行教副科或转岗管理岗位;在高校,被评上教授后,有的人10年不写文章...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学校和科研院所,很多人费尽心思去评职称,而一旦评上,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种懈怠。
在标题上,相当于“多年媳妇熬成婆”
“产权之争就是利益之争。”一位大学教师表示,教师收入、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的多少都与职称挂钩,职称的高低也会影响到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比如项目申请、论文发表等。
很多老师都想尽办法评职称,不仅学习努力,还通过假奖的方式增加了评职称的可能性。
南方某省农村小学校长反映,往年小学最高职称是中级。为了评副高,有的小学老师以中学老师的名义申报,有的教小班(音美),但在教师资格证上是按照大班(语言、数字英语)的老师申报的。“材料造假的情况一直存在,就看你愿不愿意去经营,去找关系”。
一位师范大学的老师也透露,前几年高校的职称管理非常宽松,一些物理、化学学科的老师申请本专业的高级职称很困难,都去相对容易的教育专业申请,以至于教育类的高级职称岗位都被挤掉了。在一个体育学院,一个体育项目获奖,很多老师据此申请高级职称,以至于这个学校的体育学院教授多达30人。
职称评定难度大,但评定高级职称后,部分教师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
两年前,黑龙江省东部某市某小学一名副职称的老师调到图书管理室负责图书管理,偶尔参加一些不太重要的校本课程。“她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不站在领奖台上就是浪费资源。”一位学校面试的年轻老师说。
半月谈记者发现,这种情况在中小学教师中不在少数。“我媳妇已经当女人很多年了。”业内人士表示,一线教师评高级职称不容易,基本都要二三十年。一旦被评为高级职称,他们往往会提出不教外语等主干课程,很快转到其他辅修课程或管理岗位。考虑到这些老师在一线的多年付出和健康状况,大部分学校都同意把他们调到二线。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高校。有的教师被评为教授后转入行政岗位,享受教授待遇,但不做教学工作,有的10年不发表一篇论文;即使在一线教学岗位,也有人不认真逐步备课,甚至多年使用同一套课件,以应付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
评价缺乏动力,评价缺乏动力。
如何让教师和研究人员既取得事业上的进步,又保持科研和教学的热情,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哈尔滨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表示,教师通过评职称来追求职业发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至于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高级职称教师动力不足、年轻人评价动力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配套制度没有跟上。
“高级职称短缺是全国各地学校和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南方某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勇(化名)说。
在海南的中小学,副高级职称占8%,而高正只有50个名额。职称评定主要看教师的教学经历、获奖证书、是否担任管理职务、民主测评等综合因素。
“反正我无法评论。许多年长的老师在那里等着。最好能看到加分。”一位80后老师说,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比不上老老师的教学经验。
教授终身制是高级职位短缺、难以刺激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某研究所人事主管介绍,科研单位在激发高级职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方面确实存在无力感,科研人员工作是主动还是被动“完全取决于个人意识”。
而且因为公职人员的财务人事关系,“校长说了算”,“10年不写文章我也拿他没办法,辞退一个人很难。”王勇说。
存量动不了,增量条件越来越苛刻。“岗位数量有限,只能增加聘用条件。”上述人事总监说。一些青年教师望而却步,实行评聘分开的单位往往“评不上,聘不上”。“以前是评估的时候直接录用。现在不是轻评录用,工资还是按原来拿。”一位大学老师反映,学校为引进人才只保留高级职称的岗位,进一步打击了学校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呼吁基层改革激发积极性
受访者普遍认为,目前受僵化的评价任用制度影响,事业单位只能靠“奉献”来激发斗志,必须加快改革。
要控制高级职称和职务的总量,只有下决心“动存量”,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一位校长指出,公职人员的工资全部由财政支付,人事关系在劳动人事部门。如果要改变高级职称的职级和工资待遇,必须和劳动人事部门协调。
王勇呼吁,扩大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便于其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让学校“言出必行”。
“要摆脱教授终身制,要把教授变成有终身制、有考核的岗位,能不能用现在的职称待遇,要看贡献。”一位大学老师建议。
目前,一些科研单位创新采用了全部高级职称“躺着”重新竞聘上岗的管理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某研究所每五年举办一次“卧倒”比赛,让有能力、有精力、有魄力的人有机会登顶。但是,这种改革是有限的。比如原二级教授改为四级研究员,原五级副教授改为七级副教授,退休人员不参与“躺枪”。
“动态存量”改革还涉及到学术人才的评价。在国外,有些教师一生只靠一篇论文或一本书就可以享受终身教职。如果在聘用期间频繁进行考试,会导致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和题目数量等问题。因此,“教授终身聘任制”的实施需要一个审慎、科学的管理体系。
有专家认为,应该弱化编制和职称的概念,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发扬“谁能多劳谁能多得”的理念。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调动积极性。比如通过名师工作室、白银时代讲座计划、师徒传帮带等。,可以利用资深教师的优势资源,为基层青年教师提供指导和培训,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案,进一步培养和壮大教师队伍,调动他们继续投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