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病历书写范文(书写叙述性病历,体验病人的冷暖)
写叙事病历,体验病人冷暖——聚焦叙事医学:病历,人的故事。
白剑锋
1.“每个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作为医生,我们知道多少?我们愿意理解和倾听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率先“吃螃蟹”,医生尝试写了两份病历:一份是冷研究,一份是暖叙事医学。
叙述式病历,又称“平行病历”或“影子病历”。医生除了写临床标准病历,还要用非技术语言写病人的痛苦和经历,类似于“临床笔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赵国光接诊了一位来自江西抚州农村名叫德荣的癫痫患者。在病房里,赵国光听她讲述:德荣和哥哥小时候发育正常。不知什么原因,20年前的同一天,两人同时发烧,最高温度40摄氏度,持续了三天,还出现了热性惊厥。经过一周的治疗,姐弟俩脱离了生命危险,两人都陷入了癫痫。从此,疾病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我哥哥结婚了,有了一个儿子。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老婆离开了他和孩子,跑到了外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消息。后来听说她又结婚了。因为这个病,德荣降低了结婚的标准,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残疾人。他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看不到自己的头脑。
“德荣的手术成功完成了。显微镜下可见清晰的脑结构和萎缩的海马,脑组织明显比正常人硬。其实前颞叶切除手术我已经很熟悉了,但是这次德荣的手术让我更加小心,一定不能有并发症,癫痫一定要切除。这个想法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显微镜下,放大的不仅仅是曲折的大脑皮层和跳动的血管,还有放大的张德荣家人的脸,焦虑的眼神和信任。”赵国光在叙述病历中写道。
赵国光认为,每一个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然而,作为医生,我们了解多少呢?我们是否愿意理解和倾听?
叙事医学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戎教授于2001年首先提出并倡导的。她倡导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记录常规病历之外的细节、心理过程甚至家属感受,让临床医学更加人性化、充满温情,弥合科技与人文的鸿沟,丰富人类对生死与苦难的理解和认知,让紧张的医患关系“松绑”,让医学人文精神回归。
美国60%的医学院将叙事医学纳入课程体系,而中国只有少数医学院开设了叙事医学课程。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石认为,目前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缺乏,比如只有诊断学,没有招生。叙事医学通过讲故事让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敬畏生命,关爱病人,这或许是解决医患矛盾的一把钥匙。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峰说,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叙事医学就是建立在这种本性上的。是医学和人体研究。既然是人学,就要有温度和情怀,在叙事医学中体现出来,否则医学就是冷的。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教授王说,叙事医学极大地推动了医学人文向临床的转化。其实很多人看病都有倾诉的欲望,有交流的欲望。从叙事医学的角度来看,疾病就是一个故事。病人有眼泪要流,有故事要讲,有情绪要发泄,有心理负担要减轻。这个过程就是治疗。病人希望医生理解他们,见证他们的痛苦。现代医学不再是人的故事,而是人和机器、人和钱的故事。叙事医学的价值就在于纠正这种偏差,找到新的出路,把“找证据”和“讲故事”结合起来。
疾病和痛苦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医生的世界,一个是病人的世界。王认为,医生是在观察和记录疾病,而病人是在体验和描述痛苦。医生是在客观世界中寻找病因和病理指标,而患者是在主观世界讲述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体验。再多的客观检查指标也无法替代患者对痛苦的诉说。
2.现代医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医生更关心的是舒适度。只有真正进入患者的世界,才能产生信任和爱。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年轻住院医师魏鹏虎。前不久,他遇到一个鼻咽癌患者,是贵州大学的老师。癌细胞已经侵入了颅底。一天晚上,魏医生见她还没休息,就把她叫出了病房,说了半天话,听了半天她的故事。
这位患者有一个13岁的女儿,为了不影响孩子,一直试图隐瞒病情。但是有一天,女儿回到家就不说话了,也不弹古筝了。她问为什么,女儿扑进妈妈怀里哭着说:“妈妈,你别躲着我。”然后,母女哭成一团。那天晚上,一家人躺在一张床上,和谐安详。听到这一幕,魏医生的内心深受触动。
从那以后,只要魏博士有时间,他就会听她讲故事,和袖手旁观在她床边呆一会儿,甚至一句话也不说。虽然简单,但他从医以来,获得了患者的信任。有一次,魏医生在给这个病人旁边的病人看病。她知道魏医生不吃饭,只好给他吃香蕉。魏没有吃,她几乎哭了。出院时,她在爱人的陪同下,向魏医生鞠躬,同时交给他一封信。这是他从医以来收到的第一封感谢信。
在《叙事病历》中,魏医生写道:“我深深地意识到,即使我不能漂亮地给病人做一个手术,即使我能为病人解决的问题不多,即使我所能做的只是倾听,只要我关注病人的疾苦,即使我只是在床边呆一会儿,我也能使病人深受感动。”
看到这份病历,林峰很感动。她在评论中写道:“我平时看到你的病历一塌糊涂。还记得我斥责你的时候吗?这一次,让我相信,一个对病人充满同情和爱心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凌峰认为,现代医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医生更看重的是舒适性。只有真正走进患者的世界,才能产生信任和爱,建立医患之间的情感共同体。否则医生再怎么做,患者也不会领情。她建议医院将医生写的叙述性病历纳入医德考核,这将有利于医德的整体提升。
王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对医学进步的认识存在偏差,出现了过度物化和客观化的倾向。他认为医学进步就是技术的进步,设备的先进,导致技术至上,拜金主义,对疾病的无知,对人的无知,对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医患关系的恶化。医生做的越多,病人抱怨越多。
他指出,叙事医学是在医学回归人性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医学概念和范式。它是技术医学的修正和补充。它把医生从技术的迷宫中拉回病人的主体生活,倾听和记录病人的痛苦故事,捕捉疾病中的心理密码和隐喻,在灵魂深处与病人相遇,真正理解病人,与病人形成情感和道德共同体,甚至是精神和价值共同体,让医学从技术主义的歧途回到人的身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关系的恶化,重建基于敬畏、同情、感恩、利他的和谐医患关系。
北京军区总医院刘端琦教授说,医学的发展需要叙事医学,医生的提高需要叙事医学。叙事医学可以加强医患沟通,拉近医患关系,恢复医患战友关系。
3.
生老病死是人的宿命。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忧患观、医疗观,才能活得开心,死得安详。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叙事医学案例库》中,有一个最美的死亡故事:演员傅彪在弥留之际,他的妻子张秋芳勇敢地喊了一声:“普子,大胆地往前走,到光明的地方去!”
当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不同的。如何让死亡更平和,是叙事医学的重要课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王建生曾经接诊过癌症晚期患者老杜。一天晚上,老杜因肠梗阻出现脓毒性休克。如果做了手术,很可能就下不了台了。于是,王大夫告诉老杜的儿子,“趁你父亲还醒着,让他解释家里的重要事情,以免有任何机会。从现在开始,你不能再离开医院了。”早上6点,老杜的儿子给王大夫发了一条短信,说他爸爸一大早就走了。临行前,他交代了几件事:第一,好好培养孙子;二是对王大夫好;第三,如何处理善后。尽管老人去世了,病人的家人还是非常感激王大夫。
不久前,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在“叙事医学——如何理解生命”研讨会上表示,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谁也绕不开,但有些人害怕死亡,往往回避这个话题。人们认为医学这么发达,生病了就应该治好,甚至认为病人在医院里是活的,怎么出来就是死的?医院肯定有问题!只有对医疗技术有正确的认识,对疾病和死亡有深刻的理解,医患关系才能越来越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梁恩写了一篇题为《无论多难,父母不离不弃》的叙事病历。他曾经遇到过一个骑摩托车出事故的农村青年,家里很穷。他向父母说明病情,建议放弃治疗,但两人都不接受。因此,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住院一个月后,他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但父母从未放弃治疗,即使家里一贫如洗。
梁恩写道:“在此之前,我认为放弃治疗是为了帮助病人摆脱,防止他们的家人走向绝境,这样更合适,也更实际。对患者和家属都有好处。事后,一位家属的话让我醒悟:孩子生病了,我们的一定要带他去看医生,更重要的是要陪他一起治疗,一起康复,一起成长。也许,父母的毅力会给孩子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是一家人,那是缘分,既然不后悔,就不要做,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那就是后悔..."
王说,生老病死是人的命运,肉体的生命不可能永远存在。医学是一门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的科学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忧患观、医疗观,才能活得开心,死得安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