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胜于耳闻(看视频就是春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逃离传统媒体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都选择了视频,尤其是短视频。你去视频行业,可以看到企业家,领导,高管,都是老媒体熟人。如果他们都是因为曾经在电视台工作过而熟悉自己的老本行,那么他们就像曾经在《外滩画报》做《一》的人,曾经在《东方早报》做《梨视频》的人,可以认为是转行了!只能说视频领域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扎实的含金量。
按照媒体进化的规律,视频一直是最具表现力的信息载体,没有之一。这也是一个只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的电视行业。一举超越了几百年历史的广播电台、几百年历史的报纸以及所有从更长历史传承下来的艺术风格和信息表达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整合姿态,稳步成为拥有多元青少年“无冕之王”。
一个证据是,无论媒体行业有多少人赞美报纸记者的文字功底,认可电台记者的口语功底,都挡不住一个刚毕业的电视新记者。仅凭他携带的相机,就能成为他圈子里炙手可热的明星。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一次县政府开会,领导听说电视台记者还没到,就通知会议延期,等摄像记者到了再说!
另一个证据是,大家都说少林寺的棍僧多,少林武功天下第一。原因只是李连杰的一部电影《少林寺》。然后都说天坛出事的时候,玉帝钻进了桌子底下,却不知道原著里从来没有过半句,不过都是央视电视剧里熟悉的。一个日本“排球女将军”让大家觉得日本女排成了“绝世高手”;无论是《加里森敢死队》还是《还珠格格》,总能衍生出多少青少年盲目跟风的社会问题。
仔细想想,无论是四大经典小说还是古今经典,无论是历史英雄还是时事热点,当今人的认知理解有哪一个不是拜电视剧电影所赐?这就是为什么对当代影视节目有各种各样的谴责和批评。事实上,全社会都将其视为文明普及和知识教育的主要平台。
再看文化市场,无论是琼瑶的言情小说,还是金庸的武侠文化,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视为成功的象征。所以,即使网络上对郭敬明的写作有很多嘲讽和反对,但一系列《小时代》的票房成功总会让一些人无语。时至今日,每一部热门剧,要么是小说走红后,被当做IP炒热,要么是迎合市场需求,顺势而为,成就了剧火书热;
每当你想一想,无论是《米月传奇》的书籍大热,还是《以人民的名义》的原著畅销,都要谈各种收入,又怎么能配得上影视作品的巨额版权和各种广告费用呢?看各种综艺。知名作家很少因为访问电视节目而出名,但任何一个能小有名气的主持人明星,都可以用a 空写点奇闻轶事,花点笔墨,还可以出书立传,却不用担心销售市场。
更重要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技术的成熟,无论是视频制作还是视频传播都变得越来越简单、高效和低成本。虽然可能没有“用笔写”那么方便,但是有各种手段的优点。
所以这样思考,就能理解市场对视频的追捧,以及行业对视频的重视。至于如何做好这份工作,那是这个领域的人的另一项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