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简介(《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是谁)
(历史的女人——第497期)自古以来,文坛上就有很多抄袭剽窃的大盗。甚至伟大的诗人都这样做过。例如,唐代大诗人宋剽窃了他侄子的诗歌,留下了千古骂名。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如此。但关于抄袭和剽窃,有时很难下结论,从而形成疑难案件。今天,边肖将告诉你一个世界著名的剽窃案例。因为小学没毕业,20出头就写了一本很棒的书,却被指抄袭。后来,这本书获得了享誉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仅手稿就价值135万元——普京专门批示奖励135万手稿收藏者。然而,在这本传奇的书中被指控抄袭的众多人中,有一人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这件事轰动了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大的悬案。这本牛逼的书是什么?他的作者是谁?他到底有没有抄袭?更多信息,请分解。
这本牛逼的书大家都不陌生。它就是150万字的俄罗斯文学巨著《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以史诗般的气度,展现了1912年至1922年顿河地区哥萨克人这一俄罗斯社会独特群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内战中的奋斗历程。作者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但这部小说的作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一直被世人质疑,他是否是这部小说的真正作者。自从这本书在发表后,包括著名评论家在内的许多人都怀疑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剽窃了他人的作品。那么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对还是错呢?
事实上,《静静的顿河》一写出来就遭到了质疑。《静静的顿河》第一卷(35万字)出版于1928年。该书一出版就震惊了苏联乃至整个欧洲文坛,使年轻的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一举成名。但同时他也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出生于顿河军屯州克鲁日伊利亚村。《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出版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只有23岁。一个涉世未深的23岁少年,能写出如此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规模的作品吗?比如当时苏联著名文学评论家尤其是尤佐夫斯基就这样质疑。他粗鲁地说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剽窃了别人的作品。令人惊讶的是,米哈伊尔·肖洛霍夫24岁就出版了《静静的顿河》第二卷,36万字!前两本书一共71万字,对于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教育背景也值得怀疑。肖洛霍夫六岁开始学习,因为1918年内战开始时,他刚读完四年级就被迫辍学,学生生涯从此永远结束。也就是说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小学都没毕业,怎么能写出这么有才华的作品呢?但肯定的一方认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作家。为什么作家一定要高学历?说白了,我们莫言也是小学学历,和写作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要多读书。那么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读书多吗?
看他的家庭背景。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祖父是一个拥有许多商店的商人。米哈伊尔·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的父亲早年在他祖父位于克鲁日伊利亚村的布匹杂货店当店员。他毕业于教区中学。他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受过教育,爱读书,家里有很多俄罗斯、欧美作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说,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家里藏书很多,所以他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但是多读书能写出大制作吗?尤其是这本具有历史意义的小说,没有相当的人生阅历恐怕很难。《静静的顿河》讲述的是哥萨克人的历史。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和哥萨克是什么关系?这也是一个问题。
严格来说,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不是正宗的堂哥萨克,而是外国人。一百多年前,他的祖父从梁赞省搬到顿河定居。不过既然三代人在唐哥萨克定居了近百年,应该是被同化了。当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强烈反驳了其他人的质疑。1929年,苏联成立了一个以塞拉菲莫维奇为首的作家特别委员会,这是列宁的妹妹玛利娅提议的,她想支持年轻的肖洛霍夫。这个委员会的职责是解决《静静的顿河》的版权问题。肖洛霍夫把装有第一和第二部小说手稿的盒子拿到委员会。委员会审查了手稿和间接材料,最后得出结论,毫无疑问,《静静的顿河》的版权属于肖洛霍夫。
这件事似乎已经解决了。但因为小说《静静的顿河》的巨大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被拍成电影。因为这部电影,这本书的作者引起了争议。有一天,摄制组在顿河附近拍摄电影《静静的顿河》时,突然一个老婆婆扑向他们,喊道:“这是我儿子写的书,不是肖洛霍夫写的!”结果人们把她当成疯子赶走了。因为当局已经查明了作者的问题。但是这个老女人真的疯了吗?她到底是谁?她的儿子是谁?
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位老妇人原来是哥萨克一个村长的遗孀。她的儿子费奥多尔·德米特里耶维奇于1870年2月14日出生在顿河的一个村庄里。他毕业于一所历史和语言学校,教了12年书。40岁以后,他走遍了顿河,收集材料,准备写一本书。他收集了许多哥萨克老人告诉他的传说、神话、谚语、方言等等。后来在内战中负伤,死于伤寒。村长的遗孀没有他儿子的遗言,但她有他儿子的一封信。在信中,儿子谈到了战争和死亡,说他并不害怕死亡,只是想把描写顿河上哥萨克命运的书献给人民,并提到了新朋友肖洛霍夫,请求母亲见到他时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还有一种对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看法:“他是一个狡猾的年轻人,有很深的天赋……”
后来,有人把费奥多尔·德米特里耶维奇的死亡通知和一个挎包交给了他的母亲。根据我儿子的信,里面应该有一个笔记本,里面有作品,但是里面没有笔记本。后来,肖洛霍夫去见老太太,老太太问他是否见过这个挎包。里面的笔记本在哪里?肖洛霍夫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在老人尖锐的追问下,肖洛霍夫不辞而别,匆匆离去。
这位母亲后来对其他人说:“要是我没有活到那个可怕、噩梦般的日子——1928年1月15日就好了!当时邻居给我拿来一本翻出来的十月杂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肖洛霍夫以自己的名义出版了我儿子的书。他把它命名为安静的顿河。他几乎没有改变,甚至是书中人物的名字……”这本书出版后,引起轰动,让人大吃一惊。读过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的作家a-托尔斯泰不解地说,一个平庸之辈怎么突然变成天才了?
后来老太太去莫斯科讨回公道,但编辑部的人还是把她当成疯子。她又给当时主管文艺的加里宁写了一封信,但信也石沉大海。她去找肖洛霍夫,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根本躲着她。最后,一名作家Velesayev和一名记者带她去见律师。律师说,事情可能如你所说,但是没有物证。律师不相信空口头陈述,只相信证据。并告诉她,不仅他帮不了,没有证据谁都帮不了她。然后老婆婆绝望的自杀了。
这位老妇人的儿子德米特里耶维奇是《静静的顿河》的真正作者吗?但是这个故事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野史,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官方称,当时肖洛霍夫把手稿留在了莫斯科,在他最好的朋友、乡村作家瓦西里·库达舍夫的家里。肖洛霍夫担心手稿会丢失。因为当年顿河地区的情况非常复杂,当地红军情报局认为肖洛霍夫是嫌疑人。我担心肖洛霍夫的手稿被拿走销毁了,所以他把它留在了他的朋友库达舍夫的家里。
但库达舍夫参加了1941年8月莫斯科保卫战。他被俘,死在德国。战争开始时,库达舍夫给妻子写了几封信,希望通知肖洛霍夫与肖洛霍夫见面,以便把手稿还给他。但是肖洛霍夫本人去了前线,他们没有看到。于是《静静的顿河》手稿就留在了库达舍夫家里。他牺牲后,手稿由他的遗孀保存。后来,库达舍夫的遗孀去世,手稿转给了她的侄女。
好像这就是事情的结局。然而,当1965年《静静的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又起了一场风波。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静静的顿河的激流》一书,使得当初尚未完全尘埃落定的小说版权之争变得扑朔迷离。大部分人关注。另一位苏联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也严肃地认为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一个剽窃者。
1974年,索尔尼琴科流亡国外时,在巴黎出版了梅德别耶娃的《静静的顿河的激流》,指出第一、二卷95%和第三、四卷68%-70%是原作者库雷科夫的话,再次引起文坛对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怀疑。索尔仁尼琴为这篇序言说:“一个23岁的新手(指肖洛霍夫)用远远超出他的生活经历和教育水平(小学四年级)的材料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索尔仁尼琴说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只有10岁,没有参加世界大战。内战结束时,他刚刚14岁,但他“非常擅长描述世界大战和内战”。这根本不可能!后来,肖洛霍夫再也没有写出能与《静静的顿河》相媲美的作品。原因是什么?
索尔仁尼琴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同样是苏联天才作家的高尔基,从小应该经历过最复杂最坎坷的经历,热爱文学和书籍如热爱生命,但他在年近五十的时候才写出了《童年》、《我的大学》和《在地球上》三部曲。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已经是年轻的天才,但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却是在三十多岁才出版的。莱蒙托夫直到26岁才出版了名著《当代英雄》。它仍然由五部中篇小说组成,情节比较简单,只有十几万字。米哈伊尔·肖洛霍夫24岁就写出了70多万字的史诗《沉默的顿河》前两卷,这显然太夸张了。反正同样是天才作家的索尔仁尼琴死也不相信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有这本事。
直到1993年,著名学者马卡罗夫夫妇在《新世界》杂志上撰文,他们还坚持索尔仁尼琴的说法,认为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剽窃了别人的作品。
耐人寻味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围绕《静静的顿河》手稿出现了种种质疑。肖洛霍夫本人也被这样的问题深深地伤害了,他激烈地为自己辩护。然而,当索尔仁尼琴等人在70年代发起攻击时,肖洛霍夫本人对表现得很平静,没有为自己辩护。
但是,只要原稿一出现,无论关于版权的理论争论有多激烈,一切都会水落石出。1999年,《静静的顿河》手稿终于找到了!它存放在肖的密友库达绍夫的一个远房亲戚家中。俄罗斯文件鉴定专家委员会鉴定该手稿为肖洛霍夫的笔迹(其中659页为肖氏本人所写,247页为其妻子和姐姐临摹)。
这份手稿非常珍贵。随后,普京总统指示财政部门立即拨款,并向稿件保管人支付135万卢布,这在当时相当于5万美元或41.4万人民币。手稿被交给国家有关部门保管。这起轰动了七十二年的文学悬案终于落幕。
但所谓结局只是官方意见,民间仍有争论。比如马卡罗夫坚持认为手稿本身就是盗版的证据,尤其是故事开头1912年的气象记述,与当年的实际天气几乎一模一样。肖洛霍夫那年才六岁,不可能写得这么逼真。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他是一个非常严格和谨慎的学者。他会胡说八道吗?
总之,目前支持肖洛霍夫的保守派很多,或者说主要是俄罗斯官方,而支持抄袭的主要是民间激进知识分子。无论如何,《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至于连小学都没毕业的米哈伊尔·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他是不是真正的作者,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反正诺贝尔奖已经得了,他自己也死了很多年了。他是不是抄袭者似乎与他无关。最终保存手稿的人应该受到表扬。总统奖给了他135万卢布,一点也不算多,因为他提供了关于静静的顿河的研究资料,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不过,至于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不是抄袭者,有兴趣的人还是可以自由讨论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