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周润发郭富城,以及心怀主角梦的我们(第十放映室周润发)

第十放映室周润发(郭富城、周润发和我们与英雄的梦)

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电影从剧集内部结构到外部关注度都呈现出“两个英雄”并存的特点。

《影》在获得专业人士和金马奖高度评价的同时,豆瓣评分呈现信息资源下滑趋势,《唯一》在没有金马奖提名的情况下,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有负面影响。

这看似是艺术与商业的又一次交锋,但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却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选择题。

选择情感参与度高的电影还是审美风格强的电影?

国庆假期,答案不言而喻。

归根结底,他们在电影的两个维度上进行探索,一个是审美,一个是叙事。

《影》并不在乎它的故事与观众的生活体验有多远。换句话说,它不需要观众太多的情感,强烈的形式感就足以让自己有很大的演绎空。

《独一无二》在编剧上煞费苦心,借鉴了许多好莱坞叙事的经典理念,同时又力求做到情感真实,因此影片的情感感染力大大增强。但是,再好的创意,毕竟是借来的,有经验的粉丝看到一半大概也能猜出一二。

所以,满满的情调才是《无双》最精妙的地方。它能全方位带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随着影片的节奏一起哭一起笑,或者突然拍大腿。

要知道,像《无双》这样的犯罪动作片,要做到情感真实并不容易,需要剧本和表演的高度配合。

《独一无二》本身就讲述了一个“诈骗”的故事。犯罪行为如何能引起买票进电影院的无辜观众的共鸣?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犯罪中的人物无限趋近于普通人。

然后,人物塑造变得至关重要。

剧本中,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演员演不出来,或者演员尽力表现自己的情绪,但人物的行为不合逻辑,都会严重损害影片的感染力。

幸运的是,《无双》遇到了两位无论从实力还是经验上来说都非常适合该剧身份的演员和编剧。

所以《无双》最有趣的地方其实是电影文本层面和真实情境层面的反差,这也让它从一堆同类港片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无双》黑马。

“魔鬼”周润发:

东西刷衣服,深藏不露,名利双收。

如果不是周润发扮演“画家”吴富胜,我无法想象中国电影界还有谁能做到。或者说,正是因为周润发扮演了“画家”吴富胜,才让人不敢再想——还有谁?

这部名为《独一无二》的电影看似老套,实则寓意深刻。你既可以理解为“两个人一辈子一代人”,也可以解读为“一山不容二虎”。

落魄的画家文立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影片以他的个人成长和心态变化为隐形线索,大部分戏剧张力也是在他和吴富胜的角力中产生的。

按理说,文立是绝对的英雄,但第一次看电影的观众肯定会被“画家”吴富胜抢走大部分注意力。

吴富胜真是一个完美的恶棍。他智商超群,家庭背景(三代假钞从未失手)。连杀人丢炸弹都像走秀一样帅,帅到让所有观众失去道德判断力。

但最重要的是,他能蛊惑人。

在西方叙事传统中,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强大的诱导剂,而《圣经》中的魔鬼撒旦通常负责将主角引向邪恶。

但魔鬼的形象在后世的演绎中逐渐增多,给增添了新的特征,比如威严的口才、出众的人格魅力、强大的共情力,使得魔鬼的形象变得暧昧。

周润发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魔鬼”。

但问题是,“魔鬼”毕竟不是人类,他是神的邪恶化身。他可以在作案的同时打消大家的疑虑,甚至让人想抛弃道德和法律,做他的追随者。

但影片中的吴富胜是一个真实的人,还是导演必须让观众相信他是真实存在的,这样才能做到情感真实,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个人演一个神太假了。

这个角色太假了,为什么他能站起来,为什么郭富城相信他,观众也相信他?

这里有两个答案。一个是剧本本身给出的逻辑,我们暂且不展示。

第二,因为恶魔是发哥。

“发哥”这个词对于整个故事的完整性有两个重要的价值。

第一,周润发作为香港电影产业参与者在特定时期的意义;第二,周润发作为演员的独特个人魅力。他们一起将吴富胜的“魔鬼”形象从“假”推向了“真”。

周润发,作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可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标签——“印记”。

《Unique》的预告片中还原了马克用假币点燃香烟的场景。

然而,这个是一个无聊的怀旧和重复。在叙事层面,导演用这些时代记忆给观众开了一个玩笑。

80年代的香港电影,本来就是“打假”的巅峰。

“马可”自称“神”,这个人物本身就是“假”的。他的背后是被现实压抑了很久的人。

马克出生地香港商业经济高度发达,但繁荣的背后却存在贫富悬殊等诸多社会问题。普通人在夹缝中挣扎求存,电影成了他们释放自我的唯一出口。与此同时,大陆刚刚开放,小马的无畏形象正好迎合了年轻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极度渴望。

那时候的香港电影,观众有多少情绪需要发泄,就有多少疯狂。故事是假的,情感却很真实。小马是假的,但观众想变成小马的愿望是极其真实的。

从观众的心理来看,只有马克这个“上帝”才能演好“画家”,这个邪恶的“魔鬼”。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演员,周润发确实是一个“假”天才。他和他扮演的画家吴富胜非常相似。

首先,同样的天才。19岁时,他从TVB表演艺术班毕业。25岁时主演《上海滩》,一炮而红。沉寂六年后,他逐渐成为“票房毒药”。31岁时,马克出生空,成为神。

周润发是一个典型的“天才+努力”的演员。

他不止一次谈到自己的演艺经历。在他很小的时候,剧本里的很多字他都听不懂,但只要告诉他故事是什么,人物的情绪就会扑面而来。

很多演员也说,不管发哥旁边有多少人,只要你看着他的眼睛,就忍不住入戏了。

这是一个有才华的演员的魅力,也是很多其他演员等不及的“精神”,但他似乎从一出生就被开辟为省长。

这个天赋几乎会被遗忘。他是一个在南丫岛土生土长的香港穷小子。他曾经是“票房毒药”。他曾经在好莱坞闲逛。他曾经是一个像文立一样想成为主角但处处碰壁的年轻人。

其次,像吴富胜一样,他是高度自洽的。吴富胜在这部电影中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他是一个对自己人格有高度信任感的“魔鬼”。

如果你去参加周润发的脱口秀,你会在这个人身上找到同样的信念。普通人和演员可以在他体内自由切换。他穿梭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但他在两个世界都有相同的参与感。

换句话说,在电影里,他做的是别人真正做的。现实中的他一点也不为自己的演员身份所困扰,做自己很舒服很满足。

这是另一种天赋。我们常说,一个诗人要谨防荣华富贵,如果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过于自洽,太容易快乐和自我满足,就会损害艺术创造力。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周润发是个例外。

于是,真假参半的周润发和假得不能再假的“画师”吴福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成为了本片最大的亮点。

“失败者”郭富城:

艺术并不神奇,也没有止境。

电影中,男二人组被设定为“养育部”CP。

假币集团头目周润发的“画师”吴富胜更是“霸气出击”,为另一位男主文立提供“求职、恋爱、逃亡”一站式服务。

郭富城饰演的落魄画师文立“丧亲”,在不断的选择中承担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情节是由文立口述呈现的。从李扪心自问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一个懦夫,一个被生活所迫的没有良心的小人物,一个只有的小人物。

他是一个工艺精湛的画家,但缺乏一个好的艺术家应有的原创能力。

影片一开始就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他在艺术创作上的艰难和挣扎,以及对肯定的渴望,为人物行为的第一次转折(放弃绘画转而制造假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文立笔下人物的命运开始与吴富胜紧密交织在一起。从跟随、怀疑到抗拒,每一个关键点都有足够的心理动力支撑。

可以说,李问这个人物,与相反,他的底色是“真实”。

如果说吴富胜在影片中的作用是挑动观众的感官神经,让他们忘记电影院外的世界,那么文立的职责就是努力让观众走进文立的世界,想文立所想,感受文立所感。

因此,郭富城的表现成为成败的关键。

这里不得不提导演选角的险恶眼光。

和周润发/吴富胜一样,郭富城/文立也是演员和角色由内而外的结合。

如果你对新世纪的郭富城或港片一无所知,你会在这里看到一个脱胎换骨的郭子渝。如果你对他的演艺生涯有所了解,你就不得不去感受他在无限接近“失败者”的道路上走了多远。

最初,郭富城的名字不可能和失败者联系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他以歌手身份出道。因为阳光的形象,强悍的舞技,出色的舞台感染力,红遍亚洲,并以“四大天王”之一的名号,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

2000年,唱片业不景气,他把重心转向了业绩,却恰好赶上了香港电影业的衰落。

不得不承认,与早已成为江湖千古传奇的发哥相比,千年后的“天王”城的演艺之路有些尴尬,就像文立一样。

早在20世纪90年代,郭富城就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但他除了留下一张年轻漂亮的脸,什么也没做。40岁那年,他终于和父子俩拿到了第一个冠军奖杯。

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放下帅气的偶像包袱,扮演一个普通的小人物,无限接近现实,无限追求真理。

但与发哥相比,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探索这种人与剧合一的境界。

但在媒体和大众眼中,郭富城因为获奖代表影片无法上映,很难感受到他作为一名优秀演员的魅力,反而经常因为私生活的新闻而被嘲讽。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文立。在变“假”为“真”的道路上,他同样缺少光环却很勤奋。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立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重新获得自我价值和尊严的故事,而郭富城用自己的真实生活实现了这个虚构的故事。

电影的前100分钟,文立的光环要被吴富胜完全压制,但同时又要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让人物虽然处于弱势,但总能抓住观众的心。

在这种分寸感上的表现可谓极致,但在几个需要爆发力的重要节点,比如点上一支烟烧了一幅画,被拎起来逼着杀人,最后悠闲地刮胡子,你会屏住呼吸的也只有文。

当然,电影在人物塑造和表演上的成功不仅仅是以上两人的功劳。

张静初饰演的女主角可能是观众中最感同身受的人物,电影最后能带给人的是失落感。她的角色很努力,因为她是全片最“真实”的情感人物。

如果能刷两遍,也能在有限的场景里观察到她精准又抢眼的细节。

此外,周家怡和王耀庆这一对“正义”CP,也莫名其妙地打来电话,这让人不得不感叹,演员的气场是否能投缘,真是玄学。

其实从电影本身的质量来看,进电影院就足够赚到票价了。

但是,如果你把大师们的真实经历和他们各自的角色进行对比,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某种生活。

这也是电影故事开头和结尾的主题,还是一个很长的问题:

我们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吗?人生的主角是什么?

导演庄在影片的结尾留下了一个模糊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立是绝对的主角。但换个角度,他永远是个小旁观者。

庄曾在一次采访中把自己比作李。其实“造假币”是一个符号。庄把自己多年的迷茫,放进了电影里,放到了身上。

他直言拍电影就像制造假币。需要细致逼真才能说服观众。

电影一开始,困扰李的问题也困扰着他自己:想做美术,有技术有技巧,但是没有足够的天赋怎么办?

对于很多文艺从业者,甚至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来说,这都是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庄在电影中通过几位鉴赏家拿的原画开玩笑,想必也是一种自嘲吧。

从《无间道》的编剧,到亲自执导《窃听风云》系列,再到今天的《无双》,每一步都不尽如人意,但每一步也都有小惊喜。想必,庄对这个问题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