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的礼仪之邦(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礼仪之邦”的)

巫术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巫术既有技术层面,也有情感层面。在西方历史上,技术的一面变成了科学,情感的一面变成了宗教。

在中国,巫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已经取代了宗教的功能,所以中国人不需要宗教。

古代中国和西方有两个不同之处,这就决定了巫术在中国发展成了另一种形式。

首先,自古以来,中国人崇拜的神其实就是他们的祖先。郭沫若曾指出,商朝所崇拜的天帝其实是他们自己的祖先。实行宗法制度的周朝更是如此。直到明清时期,祖先的祖宗牌位仍被国人供奉在祠堂里。

你看,当人把自己的祖先当神来崇拜的时候,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迟早要去那个世界见自己的祖先。生命与信息资源,死亡,人与神,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一直是相互联系的。

今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人在给死去的亲人扫墓的时候,会烧一些纸钱,甚至是纸做的房子和车子,因为我们觉得亲人在阴间的生活还是和死人差不多的,怎么活。

因为这个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神根本不是西方神的形象。既然上帝是祖先,我的祖先怎么会让我杀了我的儿子来表示对他的忠诚呢?中国人对神的敬畏还不能发展到和西方一样的程度。

中国古代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祭司的首领一直是部落的政治领袖,也就是所谓的“国王”或“皇帝”。换句话说,神权和王权由同一个人掌握。

在今天的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已经出土了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遗址中出土了一座人墓。墓中随葬品有“钹”,即大斧,象征王权。还有一块“从”,就是玉,象征着神权。这两样东西放在同一个人的墓里,说明这个人既是牧师的领袖,又是政治领袖。

中国的历史文献中也留下了类似的证据。例如,在历史记录中,据说大禹的儿子,也就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夏柒,曾经当众跳过一种叫做九代的舞蹈。这种舞蹈实际上是一种巫术舞蹈,而《史记》中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夏柒作为牧师通过舞蹈与神灵交流的一个场景。

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桑林祈雨》,讲的是当时大旱,五年无收成,商汤在一片桑林中向神灵祈雨,把自己的头发和指甲剪掉作为祭品。结果雨真的下大了。这个故事说明,商汤其实是一个很厉害的牧师。

西方历史上不是这样的。西方历史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的祭司一般都待在神庙里,负责与神对话,不过问城邦的政治。在中国古代,神权和王权是一体的。结果如何?

中国古代的大祭司也是政治领袖,当时政治领袖的主要任务是与其他部落作战。打仗一定要清醒冷静,不能搞各种鬼神,否则可能亡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古代的战争特别频繁和残酷。

据史料记载,大禹曾经召集各部落开会,当时有数万部落前来参加。后来,周武王一度与诸侯联手,只剩下800个诸侯。到了春秋时期,只剩下100多个国家。战国时期只有“战国七雄”,最后只有统一的秦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战争和通婚,其中战争是最重要的原因。

面对这种情况,政治领导人必须依靠人的理性做出判断,而不是依靠鬼神的意志。在王者武功前夕,周武王曾经请人做过一次占卜,结果竟然是凶多吉少。姜子牙冲上去,把占卜用的工具全抓起来了,扔在地上,说:“干草和龟甲怎么能知道吉凶呢?”别管他了。这句话其实是在说,打架靠人自己判断,鬼神帮不了你。

所以中国古代对神的敬畏越来越弱。巫术在中国发展成了另一种形式。

让我们回到巫术的两个方面:技术和情感。在中国古代,巫术也有这两个特点。那么这两个方面在中国古代发展成什么样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方面的技术。在中国古代,是政治领袖对巫术负责。政治领导人想的是如何用巫术来维持统治。西周时,著名的周公将巫术的技术性一面加工处理,变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也就是所谓的“李周”。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首先,巫术中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成为礼仪中的各种规矩。我们说过,牧师因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总结和提炼,成为李周的各种成文法规。

比如,祭司们长期观察天象,获得了许多关于历法和节气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周礼》中得到了总结,变成了迎春迎秋等仪式。这些仪式的作用不仅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在于引导农民春种秋收。

祭司丰富的知识在中国并没有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而是各种各样的实用规则。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叫做实用主义,即中国古代人更注重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对抽象的科学研究缺乏兴趣。

其次,巫术中的各种动作变成了礼仪中的动作。众所周知,所谓礼仪,往往表现为一套动作,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求非常严格。就连磕头也有很多规矩:有时候头必须着地,发出声响,有时候不一定;有时候敲脑袋还可以,有时候要敲三跪九下。

为什么这么严格?因为这些动作其实都来自于巫术,而且巫术是很严格的,因为古代的人相信,如果在巫术活动中做了错事,就会触怒神灵,给人民带来灾难。

有人类学家发现,在美洲的印第安部落中,巫术非常重要,比如大家一起跳巫术舞,如果有人跳错了,这个人就会被处死。这其实是古代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当时的中国也是如此。巫术运动变成了仪式运动,所以仪式运动要遵循和巫术运动一样的严格要求。举手投足都不能出错,否则就叫“失礼”。

在中国古代,不敬的问题非常严重。在父母面前无礼,会被骂;如果你对国王无礼,你可能会被控告。礼仪对动作如此严格,是因为礼仪的动作是由巫术转化而来的。

你看,巫术的技术面就这样转化成了礼仪。然后就是巫术感性的一面,是如何转化的?

巫术中的情感,其实是对神灵的敬畏。前面说过,中国古代所谓的神,其实就是祖先。周公在创制《周礼》时,把周人对祖先的敬畏作为《周礼》的情感基础。这种情感既是神也是人,因为祖先既是神也是人。我们可以看到,在周公时代,李周在情感上实际上保留了巫术的一些特征,即对神灵的敬畏。

但是我们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的战争让当时的人越来越不相信神,而是相信人自己的判断。所以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对祖先神灵的敬畏消退了,周礼失去了情感基础,于是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恢复《周礼》的孔子不得不为《周礼》寻找新的情感基础。

孔子做到了。他找到的这种新的感情基础叫做“仁”,仁义之仁。什么是“仁”?“仁者,爱人。”所谓仁,其实就是对别人的爱。那我们最爱的人是谁?首先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孔子把对父母的爱,也就是“孝”,作为一切情感的基础。如果你孝顺父母,你自然会爱你的兄弟,尊重你的朋友,忠于你的国王。中国有句古话“孝为先德”,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里有个小故事: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曾被孔子称为“朽木不可雕”,在光天化日之下睡觉。一天,宰予找到孔子说:老师,李周有规定,父母去世,子女要孝敬父母三年。三年是不是有点太长了?我们能把它改成一年吗?孔子生气了,说,为什么要为父母守三年孝?因为你出生后,要被父母抱在怀里三年。孝顺三年,其实就是回报父母抱了你三年。杀了这个人真是没心没肺,连这个都不愿意做!

你看,孔子是怎么解释三年守孝的礼仪的?他没有说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他说的是一个最简单最平凡的道理:你父母那么爱你,你辛辛苦苦抱了你三年难道不是爱你父母吗?难道他们不想孝顺三年吗?就算不爱父母,肯也绝对不会爱别人。这就叫“无情”。在孔子眼里,遵守礼仪的情感动机不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而是出于“爱”,这并不神秘,这是人之常情。

在这个阶段,巫术情感的一面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如果说周公制定的礼仪还保留着一点神秘主义的话,那么当孔子来到这里,残存的神秘主义就消失了。古代中国人给父母磕头,以示对父母的孝顺。向朋友鞠躬是对朋友尊重的表现,很自然。巫术在古代,就这样完全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所以,中国不是宗教和科学的国家,而是成为了“礼仪之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