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那些最走心的凡人凡语(凡人凡语)

普通人的话(那些最发自内心的普通人的话)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愈演愈烈。在卧龙区王村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正积极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争。在这场战斗“疫情”中,王村无数看似普通的村民试图用自己的“发扬光大”换来至今的“平静岁月”。不要害怕疫情,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他们不经意的“凡人金句”,让人落泪,感慨万千,不断带来温暖和力量...

61岁党员坚守抗疫一线

“你不让我去,姐姐会不高兴的。”

在卧龙区王村乡何颖村姚庄铺疫情防控值班室,一位满脸鲜花、笑容亲切的老人正在认真地为出入境人员登记、测量体温。她就是刘桂兰,84岁,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

腰铺自然村位于龙胜大道与312国道交汇处。只设置一个疫情防控值班点,是人员进出的必经之路。自然村靠近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疫情防控任务相当艰巨。2003年非典期间一直值班的刘桂兰,在王村乡各卡点成立党员突击队后,主动申请到姚庄卡点参加值班工作。起初村委会认为刘桂兰同志年纪大了,建议其他党员去。“我们村的党员都是第一个冲到一线的,我一个老党员也不能落后。如果你不让我去,我姐姐会不高兴的。”从大年初二开始,刘桂兰发扬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事带头、以身作则,甘于吃苦、连续作战,每天早八点到晚六点准时参加执勤,一天也没落下。

刘桂兰年轻时在何颖村当过村干部。历任村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参加工作时,他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自从退休后,她仍然愿意做贡献。在秸秆禁烧、环境整治、防汛抗旱的第一线,她总是瘦弱却坚毅。2003年,她在非典一线走街串巷,调查防治。17年后的今天,她依然在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的最前沿。

在刘桂兰老人的激励和鼓舞下,一大批党员和群众自觉投身防疫工作。他们宣传知识政策,挨家挨户走访,整理基础资料,在哨所、检查站执勤,劝阻闲散人员聚集,为群众送饭买菜,始终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刘桂兰是王村乡400多名党员抗击疫情的一个缩影。他们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过去的贫困户,今天在和“疫情”人战斗。

“不要用自己的眼泪去寻求别人的同情,要用自己的汗水去赢得大家的掌声。”

这是卧龙区王村乡刘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东祥在“知止双福”故事会上的见证。过去,他曾是党委政府的帮扶对象,但在疫情面前,他主动要求做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湾村是王村乡唯一的贫困村。2017年,全村脱贫,王安路穿村而过。各类人员进进出出,人流量大,疫情防控压力大,任务重。张东祥闻讯后,到村“两委”要求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疫情防控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得知他因癌症接受了手术和化疗,村干部劝他在家休息,但张东祥坚持拒绝参加任何力所能及的工作。除了佩戴红袖章在村口卡口站岗执勤,对外来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测登记外,张东祥在疫情防控期间还坚持打扫村里卫生,每天带着小喇叭进村宣传防疫知识,指导村民做好自我防护,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帮助”。

2月16日,张东祥主动找到村主任刘国华,希望为防疫工作捐款300元。“你自己也不富裕。你家里还有你生病的老婆和孙子,你自己留着吧。”刘国华拒绝了。“没有,我爱看新闻,看到严峻的疫情就担心。以前享受党和国家的扶持政策。现在国家有难,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出力。这钱虽然不多,但是我的一点心意。”说着,张东翔就把这300元钱塞到了刘国华手里。刘国华感叹:“这300元从数量上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从过去的贫困户那里得到一点心意,就是对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党员干部最温暖的支持,为他点赞!”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张东祥家因儿子车祸去世,自己和妻子又患重病,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来,在王村乡党委政府、村两委干部、帮扶负责人和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通过种植花生、玉米等经济作物,每年可获得万元以上的纯收入,加上低保、公益性岗位、金融+合作社、保险宣传员、两免一补等政策帮扶措施,真正实现了“两保三保”。

在张东祥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怀着感恩的心情积极参与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他们投身于疫情防控第一线,不怕苦、不怕累,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这种守望相助,让这场防疫战更加温暖有力。

老稀们献爱心,众志成城防疫情。

“只要我能尽我的一份力,我的心就会充满能量。”

1月31日上午,卧龙区王村乡政府大院里,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突然,一个穿着黑色棉袄的老人进来了。乡长李春浩看到这里,停下手头的工作去迎接他。

“我是来捐钱的。”没等李春浩问,老人从红纸袋里掏出整整齐齐的1000元钱递给他:“我今年80多岁了,国家每月给我养老金养老。现在,国家面临如此巨大的困难,医疗工作者仍在第一线抗击病毒。作为一个公民,我不应该置身事外。这一千元虽然不多,但代表了我个人的一点心意,希望乡政府能转给相关部门。只要我能尽一份力,我的心就会充满能量。”

李春浩接过纸袋,只见纸袋上用毛笔写着“千里鹅毛”四个大字。如果不是老人亲自介绍,很难想象这些苍劲有力的文字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写的。老人说,他平时喜欢书画,是一家塑料厂的退休工人,家住王村。

老人感慨地说:“我没什么本事,身体又不好,对国家也没什么贡献,但1000块钱还是可以的。我不是党员,但我一直要求自己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我要做一个好公民,好村民!希望国家能尽快战胜疫情,尽快恢复各项建设。”

在李春浩的再三追问下,老人始终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只留下笔名王玉丽,然后匆匆离去。

90后年轻干部的青春在抗击“疫情”中熠熠生辉

“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孩子平安出生。到时候我陪她!”

1月25日下午,大年初一,王村乡扶贫办工作人员雷乾隆接到单位工作组通知后,产生了一些矛盾。他的妻子怀孕七个月了。看到雷乾隆有顾虑,同样是公职人员的她,明白正义,坚决支持他的工作。将妻子托付给父母帮忙照顾后,雷乾隆义无反顾地奔赴防疫第一线。回到工作单位后,他立即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在防疫第一线处处可见他年轻活力的身影。

疫情防控之战打响以来,他不仅要在312国道王村乡防疫站值班,还要配合乡镇卫生院对进入市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登记和测温。他还需要通过“大喇叭”广播,挂横幅,贴标语,发传单,电话微信联系每个贫困户等。,确保疫情防控信息能够传达到每一个贫困户。近日,企业有序复工复产,雷乾隆第一时间启动就业援助。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家待业的情况,他整理人社部门提供的招工信息,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做好帮助待业村民复工就业的工作。目前,他已协调20多名贫困群众顺利复工。问及怀孕的妻子,这个平时乐观开朗的小伙子眼里含着泪。“虽然她说她能理解我,但我还是觉得对不起她。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孩子们能够平安走出网上的信息资源。到时候我会好好陪她!”

金句背后,展现的是无数普通人的勇气和担当,传递的是非凡的毅力和力量。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在危机中挺身而出,勇推,让平凡的日子不再平凡,让特殊的时期变得不一样。那些最发自内心的凡人金句,看似平凡,实则不凡,值得感动,值得铭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