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楷书、行书、草书这3种常用字体(常用字体)

常用字体(楷书、行书、草书)

汉字的创制和演变,以及在篆书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创制汉字的六大基本规律——六书。六书分“四体二用”。四体是指四个汉字的形态结构:象形字、表意字、会意字、形声字,是汉字的基本造字方法。转让票据和假借是汉字的特殊使用方式,称为两用。

除了六书对汉字的总结,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还有哪些有趣的发展?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汉字的结构,并不是从诞生之初就固定下来的,而是经过长期使用而确立的。在汉字的传播和使用过程中,字形经历了多次演变。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字形的千年进化史。

汉字字体演变

甲骨文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也是非常成熟的书写体系。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使用于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有意思的是,甲骨文虽然历史悠久,但发现于近百年前,而且非常偶然:1899年,清末的金石学家王在药材中偶然发现了刻有符号的龙骨,人们才开始对这些古文字进行发掘和研究。

甲骨文的主要用途是记录占卜,所以又叫“甲骨文”。殷商先民信鬼神,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百姓生活,都要占卜后再做决定。所以,今天出土的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关于占卜的记载。

占卜时,人们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然后用火烘烤,再根据上面的裂纹判断运势,最后将占卜结果刻在上面,事后是否应验也会补记,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

甲骨文

古代青铜器铭文

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文字也从龟甲或兽骨转移到青铜器上。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青铜器上留下了许多古文字,后世称之为金文。从商末到秦灭六国,金文存在了几千年。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根据原始墨书铸造的。这种字体通常被称为篆书,或朱。但问题是,祖先是如何在巨大的青铜器上铸字的?这仍然是一个谜。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是芦苇(古),它记录了砍断皇位的事情,因此也被称为“王武郑商圭”。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基本可以确认,芦苇是西周金文书法的先驱。

商周金文是比较成熟的书法艺术,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不同。最著名的毛铸于西周晚期,其铭文多达497字,被誉为“一部史书”,可见其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

丁公的题词

较小/小型印章字符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混战之后,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各奔东西,用的文字也不一样,当然造成了交流上的噩梦。秦王横扫六合,统一全国后,严重意识到文字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于是实行“文字同音”的政策,取消六国文字,在秦国所用篆书的基础上简化统一文字,也就是篆书。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纷繁复杂,书写形式各异,异体字多种多样。统一的篆书笔画均匀,横平竖直,矩形字形均衡对称,看上去端庄挺拔。至此,汉字逐渐定型,减少了阅读、书写和交流中的不便。

秦始皇统一文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大规模的行政手段来规范文字,对汉字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篆刻虽已不再用于日常书写,但仍广泛用于篆刻。

宜山石雕

隶书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再次简化的。篆书的平圆线条改为直方笔画。隶书平仄凝重,在写法上很有讲究。横长竖长,蚕头燕尾,曲折,都是隶书的艺术效果。

隶书形成于秦朝,最初为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所用。一个名叫程淼的狱吏因冒犯秦始皇而被监禁。入狱十年,努力按照篆书笔法创作隶书,被三国蔡邕称为“删古隶书”。也算是程淼将篆书改革为隶书的有力依据。

隶书在汉代得到了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汉代碑刻上的,表现出了非常生动的效果。因此,研究隶书的后人以汉代碑刻为标准,学术界也将这一时期的隶书风格称为韩立。到了唐代,隶书多以板刻,没有韩立那样生动有力。为了区分汉唐隶书的不同,唐代隶书也被称为唐代隶书。

魏武帝仅存的书法作品《曹操》为隶书。最初的石碑刻在陕西省宝城县包谷口,上面有“谢雪”二字。据说当年曹操就驻扎在这里。看到包河的水汹涌澎湃,水从岩石上溅起,他写了一篇碑文。

之后,侍从说“易”字缺了三分水,曹操哈哈大笑说:“一江之水缺!”

一代枭雄,吴伟一挥马鞭,煤气如褒河之水。

草书

纪念手稿

草书的形成很有意思。为了书写的方便快捷,人们减少或乱涂笔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是个人无意识的行为。没想到,由于使用量的增加,竟然成了书法的一种。这种草书,形成于西汉,被称为“曹彰”。到了东汉时期,曹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曹彰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所以在笔法上也继承了隶书的风格,如蚕头燕尾等隶书特征,一直保留下来。但同时,曹彰有独特的风格。虽然人物是独立的,但增加了笔画间的缠绵笔法。和我们今天印象中的草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即兴创作

现代草书

草书继续发展,百姓继续偷懒,形成了书写更自由的现代草。东汉书法家张芝是现代草书最早的大师,后人称其为“草圣”。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张芝的忠实铁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父子草书臻于完美,历代草书爱好者都视之为佳作。

十七个员额

狂草(中国书法)

到了唐代,草书变得狂放。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笔法豪放,笔法连绵,数不绝,成为极具艺术性和个性化的书法艺术,相传张旭、怀素两人都嗜酒如命,喝醉了酒就即兴书写,后世称之为“张颠醉素”。

然而,草书虽然能体现书法家的个性,但由于打破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极具艺术性,鉴定难度大,最终难以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

自我叙述

楷书

既然草书承担不了文化责任,那就让楷书来承担吧。楷书又称真迹,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文体。

北朝碑刻(386-581)

早期的楷书叫渭北,顾名思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文。渭北是隶书过度到楷书的产物,至今仍保留着隶书的风格特征。

说到这个时期的楷书,就不得不提钟繇了。如果你不是书法爱好者,你可能不熟悉这个人,但如果你喜欢三国,你一定听说过他儿子的名字——钟会。对,就是那个参与灭蜀的将军。谁能想到,这位著名的武将出身于书法世家!

回到钟繇,他还有一个著名的徒弟——魏夫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书法家之一;另外,钟繇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弟子叫王羲之。

钟繇在书法史上被尊为“楷书鼻祖”,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申报单

唐凯

唐朝空以前,文学艺术繁荣空。唐代不仅有唐诗这样的璀璨明珠,还有发展到顶峰的楷书。甚至皇帝也是书法爱好者。唐太宗年间,大力提倡书法。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学习书法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于是诞生了一大批书法家。

唐代书法界群星璀璨,于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刘公权的楷书作品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甚至可以说,后世的每一个书法学习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在某种程度上学习一些唐书。

双塔纪念碑

半草书/行书/手书(中国书法)

有没有发现汉字从甲骨文到篆书的演变,写起来很复杂。隶书虽然简化了,但还是写不快。后来虽然发展了草书,但是太洒脱,不好辨认,楷书太严肃,不够灵动。

于是,行书应运而生,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

楷书和草书是书写的两极。楷书极其严肃,草书极其狂放。相比之下,行书不要太灵活,叫跑草。用庄重的方式写,就叫正楷。很好认,写,速度,气质。太美了!

行书很早就诞生了,但除了王羲之,谁能真正把它发扬光大?在王羲之手中,行书一直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并且一直兴盛至今。

想必只有魏晋风流名士才能完美配得上灵动飘逸的行书。

兰亭序

总结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小篆,汉字开始统一,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有了统一的文字,人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造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正应了那句话: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汉字的诞生和发展延续了几千年,将来也一定会永远传承下去。对于几千年的华夏子孙来说,时间会流逝,生活会改变,但不变的是每一个中国人使用的汉字!

这是多么伟大的文化遗产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