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工半读(在永嘉半工半读的学者后来怎么样了)
瓯江,从山,到海;绵延八百里,奔流不息;多少文人墨客徜徉在瓯江的山川之间,写下诗词,流传至今,让瓯江的诗歌之路流光溢彩。
悠久而美丽的永嘉,因为谢灵运的到来,成为“山水诗的摇篮”。除了自然景观,还镌刻着农耕读书的人文景观。苍坡村以“文房四宝”布局,曾经十八人同朝为官的芙蓉村,众多书院星罗棋布于山川之间,让秀美的山川与书墨流连忘返。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本期浙江文化大讲堂将继续走进温州永嘉,为您讲述“山水永嘉农耕、读书、传家宝”。
山石水城
永嘉意为“水长而美”。1600年前的一天,被权臣排挤,沿着楠溪江逆流而上的谢灵运,与这里的山水有了一场神奇的邂逅。
“蹇委水迷,林冏岩余密。尽快,意为初月,顾东疑夕阳。”谢灵运被淳朴美丽的山水所激荡,在这里开创了山水诗的新篇章。
从此山水与诗人互有成就,楠溪江开导了官场失意的谢灵运,谢灵运也从此让永嘉山水名扬诗坛。
永嘉风光,古村落,美丽的水,奇怪的悬崖,众多的瀑布和美丽的海滩和森林激发了诗人的才华,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房间。永嘉之美,不仅仅是山川之美,更是文化耕耘和阅读的沃土。
耕作肥沃的土壤
学文化,“农”是我们所说的生存之本,“读”是晋升之道。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说:“君子谋道而不谋食,耕田而饥于其中;还有,鲁也在其中。”在小农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半耕半读”的形式,简单的劳作和安静的读书相结合,形成一种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一流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楠溪江流域至今还散落着200多个古村落,保留着农耕读书文化的印记。许多村庄规划新颖,布局独特,如岩头村、水水芙蓉村、鱼背村、张羽村、铁工社湖村等。楠溪江古村落成为“中国风水规划博物馆”。始于五代的苍坡村就是其中的代表。村庄的布局以“文房四宝”为规划理念,预示着村民务农后的寄托,希望子孙能实现“田舍郎为国,天子庙在暮光”的至高理想。
村民在选址时,想出了“文房四宝”、“七星北斗”的村落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和楠溪江人对好山好水的诗意追求。好像是山河保护,芙蓉村学风鼎盛。南宋李宗年间,芙蓉村有十八人同朝为官,史称“十八金带”。
“浙南都江堰”
山水与人文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农耕文化上,还有被誉为“浙南都江堰”的澧水湖,也见证了永嘉美丽的自然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
岩头村的建立始于南宋初年。村子建好后,第一项重大建设就是兴修水利。澧水湖,意为“金命是澧水”,是一座抗旱水库。同时也成为了岩头村的公园,古代楠溪江中游最美的公园。
旧时代90多个店铺走廊相连,走廊依水而建,柔美美观。笔触苍翠,曲径环绕,印出湖光月影。几百年来,乡村文人一直在这个郊野公园里散步嬉戏,唱着酒歌,吟诗作赋。
陶冬
繁华的商业街有永嘉风情,偏僻的山林也能产生别样的精彩。
“峰峦入云,清溪见底”,陶弘景用八个字表现了永嘉山水的奇与纯。陶公洞见证了“山中宰相”与永嘉山水之间梦幻般的缘分。
陶弘景(456—536),本名童鸣,南朝梁代丹阳(今江苏南靖)秣陵人,隐居华阳(自隐居华阳)。著名的医学博士、道德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被誉为“山中宰相”。著有《本草经注》、《金丹集》、《黄白方》、《牛二地图》、《华阳道隐居集》等。
田亮督九年(516年),陶弘景炼丹缺药,梦中仙人指示,他要的仙丹在三永远。“三永”指永康、永宁、永嘉。于是陶弘景从江苏茅山南下,经永康到了永嘉,在那里他找到了黄精和细谷壳等药材,并从永嘉收了一个叫周的弟子。然后隐居在大若岩室的山洞里写书炼丹。一年后,《真诰》一书出版,他离开永嘉,石室山改名陶公洞。
他在陶弘景陶公洞写作期间,写下了著名的诗句“问山中所有的诗是什么来答”:“所有的山是什么,山上有许多白云。你只能取悦自己,却不能给你。”
“山川之美,自古有之。自从开始消遣以来,我还没有从中恢复过来。”江山是需要文人来歌颂的,谢灵运、陶弘景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让楠溪江成为一条诗的河流,同时也为楠溪江的风景增添了人文之美。“请问你什么时候到永嘉?”永嘉本身就是一首生动的山水诗,其中的人文精神传承千年,闪耀着信息资源的光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