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白族民间饮茶习俗了解一下!(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风俗习惯(白族民间饮茶习俗)!)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以茶待客,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自娱,一直是中国各族人民饮茶的方式。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茶习俗。居住在云南的白族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民族之一。白族饮茶习俗不仅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而且蕴含着药食同源、以茶养生、以茶治病等医疗保健思想,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健康智慧。

本地区白族典型饮茶习俗如下:

三杯茶

白族人比较喜欢喝茶,最典型的是大理的“三茶”,白语称之为“绍道召”。三茶以焙茶为主要饮用方式,给人一种“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殊感觉。

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三茶只是作为宫廷的点心。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僧人经常用茶代替酒招待客人,在禅定时用茶提神。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盛行。茶则成为日常饮酒、祭祀和在寺庙招待朝圣者的必备饮品。一时间,民间争相效仿,使得饮茶在大理盛行起来。如今,三茶已成为白族人民庆祝节日和尊敬客人的必备之物。三茶制作隆重,有仪式感,是白族人民真诚待客的见证。

三种茶的具体工艺

第一个是“苦茶”。不放其他辅料,先把砂壶放在火上加热,再把茶叶放入壶中,不停地翻壶,直到壶中的茶叶烤成黄色,再把开水倒入壶中,稍作浸泡后,倒入小茶壶中,以示对客人的敬意,通常茶壶只有一半是客人端上来的,客人一饮而尽。此茶如琥珀,焦苦,生津止渴,提神醒脑。其制作方法与中药非常相似。炒绿茶有暖胃健脾的作用,可以减缓绿茶中茶多酚的收敛,避免喝多了“胃寒”的弊端。意思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先吃苦。”

二是“甜茶”。客人喝完第一口茶,主人会放少量蜂蜜、牛奶粉丝丝、核桃片、炒饭等。再次倒入茶杯,将煮好的茶倒入茶杯至八分满,再次敬客。这种茶香甜可口,可以调理肠胃,改善腹部冷痛症状。

三是“回味茶”。煮肉桂、胡椒等。一会儿,又把它倒进茶杯里。容量通常是六分钟满。客人拿起杯子,趁热喝了下去。此茶麻味十足,麻辣鲜香,回味无穷。其中花椒麻辣,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肉桂性味辛温,有健脾温肾的功效,可以缓解油腻的乳扇,帮助脾胃运化。

喝了三口茶,所有味道都是苦、甜、辣、麻、香,说明人生苦、甜、有意义。此外,大理白族人还喜欢在网上喝焙茶、椒盐茶、药茶等茶叶信息资源。这些饮茶方式与健康息息相关,具有地方特色。

烘焙茶

天气转冷后,每个白氏家庭厅堂(客厅)的中央都装上木架铸铁火盆,火盆中央有一个铁三角架。在我空闲的时候,或者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大家都会聚集在正房。主人把砂壶放在火盆的三脚架上,壶加热后,把茶叶放进去,不停地摇啊摇,把茶叶均匀地烤成微黄的颜色,茶香飘出来的时候,迅速往里面倒开水,茶香顿时逸出。

烤茶是中国高山峡谷少数民族的常见饮料。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干燥,蔬菜品种少,喝浓郁的热茶可以暖胃健脾,补充营养的不足。点苍山以西的白族地区,是一个常年低温的高山峡谷地区。时至今日,焙茶已成为该地区白族人民的能量来源,也是节日待客的精神产物。焙茶用茶多为下关沱茶,滋味醇厚,具有消食行气、提神解渴、醒酒的作用。

盐茶

将盐放入锅中翻炒至颜色略黄,然后将炒好的盐放入适量开水中即可饮用。具有解暑降温、清热解毒、止汗提神的作用。

夏天喝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盐分。如果在盐茶中加入几个辣椒,就叫椒盐茶。

中秋节,白族人吃月饼时一般会炒盐,喝椒盐茶,简直是绝配。一是可以提升月饼的香麻口感;二是可以减缓月饼的燥热;第三,可以缓解月饼的油腻感,增加食欲。

药茶

白族还有用茶喝中草药的习俗,以达到养生益寿、防病治病的目的。如茶叶中加入人参、黄精、黄芪、绞股蓝、当归、三七、枸杞等药物,益气养阴、养血;加入菊花、金银花、薄荷等药物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加入红花、玫瑰,活血理气,美容养颜。

“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族人民世代沿袭的饮茶习俗,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因地制宜,采用独特的制作方法,依靠中草药的功效,达到调节健康,增强体质,延年益寿,预防疾病,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作者简介

杨梅:主任医师,教授,云南省名师。2014年,杨梅名师工作室成立。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科普考察团专家。

擅长诊疗:内科疾病:肺部疾病(季节性感冒、咳嗽、哮喘);心脏病综合征(心悸、胸痹、失眠);脾胃病(胃脘痛、腹痛、呃逆、呕吐、腹泻、便秘)、肝胆病(胁痛、头晕、偏头痛);腰疼等疾病;以及高血压、痛风、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饮食健康咨询。儿科疾病:儿童常见疾病。如发热、感冒、咳嗽、腹泻、厌食、消化不良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