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一个私人图书馆一个放满老物件(个人图书馆)

个人图书馆(装满旧物品的私人图书馆)

前几天富阳人的朋友圈都在转发卢仁苗家的故事。作为2017年省级“最美家庭”,卢仁苗一家正在参加2018年全国“最美家庭”社会推荐活动。

在富阳区东洲街道,陆仁苗已经是家喻户晓。50岁,学历不高。他初中二年级就辍学打工了。他做过瓦工,卖过猪肉,做过保险客服。他没当过老师,但来往的人都会亲切地叫他“陆老师”。

因为在他的农家院子里,有两个免费向大家开放的“黄金屋”,一个藏有5000多本书,一个藏有100多件几近灭绝的老物件。卢仁苗就是那个为村民找书、借书、答疑的热心人。

投入15万元。

他创办了一个私人图书馆,藏书5000多册。

每到傍晚和周末,陆家铺村的院子就会开门迎客。穿过美丽的花草庭院,挂着金色匾额的“仁苗阅览室”映入眼帘:40多平米的空房间干净整洁,左边是三排铁书架,上面分门别类地排列着名著、故事书、史书、森林培育说明、儿童读物。书架旁边是几个玻璃书柜,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漫画书、报纸和杂志。从里面拿出一本书,坐在右边的长桌上,四处看看。你还会看到墙上挂着名人的画像,就像一个小图书馆。

这家小书店有5000多本书。其中,卢仁苗珍藏已久的绝版漫画有1500多本。这些是60-80年代的漫画书,比如《水浒传全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让村民从他们身上打捞童年的快乐和幸福。长期查找地方文史资料,包括阜阳民间故事传说、关于阜阳战争或名人的史书、阜阳县及阜阳市地方志等。,让村民了解阜阳的历史文化。还有富阳日报,从1993年到现在有20多年了,都是装订成册,编了号,供村民查阅资料。

“我建这个书店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所以平时会根据村民的需求定期换书、添书。”卢仁苗告诉记者,“因为村子离城市很远,村民借书看书都很麻烦。去区图书馆来回要两个小时。”

也正因为如此,2014年初,卢仁苗萌生了创办书店的想法。“和父亲一样,我喜欢读书看报。我家里至少有几百本书,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就这么做了,卢仁苗马上带着这个想法去富阳区图书馆求助。令他惊讶的是,图书馆非常支持他,给了他700本书。

经过7个多月的改造,在卢仁苗的四合院后面,原来的猪棚变成了一个摆满书籍的“仁苗阅览室”。“除了图书馆支持的书籍,还有我收藏的绝版漫画和文史类书籍,我还特意去书店买了一些。当时总共有一千多本书。”买书,加书架,书柜,桌椅,还有空,卢仁淼为这个阅览室花了近15万。

为了方便村民借书,他还特意在门外贴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书店的营业时间和他的电话。“因为平时要上班,一般周一到周五下午5点到8点营业,周末早上8点到晚上8点营业。如果遇到特殊需求,对方可以找我。”

开业三年。

成为阜阳活跃的图书流动点。

“人家苗阅览室”连续开了三年多,这家书店的人气越来越旺。有时候一天会有二三十个人来看书或者借书。其中有邻居,也有东洲街外的人。

“很多人遇到找不到的书都会想到我。不认识我的会找陆家铺村的朋友向我借书。”卢说,“这里也有很多我没有的书,我会去各地的区图书馆或者书店,互相帮忙找。”

两年前,木匠师傅陆因为找不到一本关于制作古董桌椅的书,联系了陆仁淼。为了这本书,卢仁苗四处打听,专程去杭州图书馆帮他借。“后来我做了一批参考书里的款式的仿古桌椅,很多人喜欢,卖了个好价钱。”陆师傅笑着说。

如今,仁淼阅览室已经成为“富阳区图书馆外图书流通点”,每半年,陆仁淼都会更换一批新书。“一般看养殖和种植方面的书的人比较多,我就多拿一些。”卢仁苗说,“村里很多人都在种葡萄等农作物。当他们遇到疾病时,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了解这些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么多书让村民随意借阅,他们不会担心丢失吗?陆仁淼告诉记者,起初,为了让借书和还书更清楚,他办了一张“借书证”,一次最多借两本书。但时间长了,卢仁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办理借书证的村民会按时还书,还书的时候会带一些自己的书到阅览室。卢仁苗欣慰地说:“后来‘借书证’取消了,这里的书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

收藏10年以上

他用100多种老物件建了一个农耕文化中心。

“腹中有诗有书自矜,心中有书满珠玉。”这是“仁苗阅览室”大门一侧牌匾上的字迹,字里行间透露着主人对文化的向往。由于家境贫寒,又是三兄妹中的老大,陆仁苗初中二年级时辍学打工。也许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他比普通人更看重书籍和历史。

除了满屋子的书,卢仁苗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还收集了许多古老的历史物品。“有的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会好好保存;一些村民在建房或搬家时把房子放在一边。我觉得很抱歉,所以我花了一些钱把它们买了回来。有些是从别人家听来的,我就专程去收了。”

2016年,卢仁苗将这些老物件聚集在一起,投资近10万元,创办了一个小规模的农耕文化馆。今天,100多件“珍品”在这个文化中心展出。其中有古代的食品加工工具、传统的手工造纸制作工具、草鞋编织工具,还有各种不同年代的生活工具,其中最古老的是五六百年前的青石脚盆。

大部分都是卢仁淼费了很大力气收集的。他们有的要四处打听,有的要长途跋涉,有的重达400多斤,有的损坏严重,只好花钱请木匠修理。卢仁苗说,他不知道这些老物件的收藏价值,也不在乎它们有没有价值。“我只是想把祖先用过的这些东西整合起来,给大家看看。因为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和财富。”

图书馆开通不到两年,这个小小的农耕文化中心就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学生。“大概有五六千人来过,尤其是寒暑假。”

“这是木筏,能把米变成米;这是一个石磨,把米又变成了粉。”孩子们一到,卢仁苗就一边给他们讲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一边操作演示。

每天花那么多精力和时间跑来跑去找书和老物件值得吗?陆仁淼开心地回答记者,“以前空我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打牌输钱,但是现在,我不仅可以帮助别人,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卢仁苗说,再过几年退休,就是这个书店和农耕文化中心的“黄金时代”。“那时,我可以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们。以后我会不断增加新书和老物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扩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