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西湖申遗成功10周年(西湖申遗)

西湖申遗(西湖申遗十周年)

图①:西湖冬季风光(周高亮摄)图②:西湖游船航拍(邵丽摄)图③:游览西湖的人们(邵丽摄)图④:三潭印月一景(周高亮摄)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西湖,化淡妆和浓妆总是合适的。”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今年是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世界遗产如何滋养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如何相辅相成?成为世界遗产后,西湖留下了样本。

从观光景点到文化景观

西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冬天的西湖,阳光暖荷弱,人徜徉在山川之中,和谐而自由。土生土长的沈,从北京回杭后的近10年,感受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享受着西湖带来的文化滋养。“这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周末我会带孩子去西湖玩。”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心城区的西部,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古迹而闻名于世。它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突出精神居住功能的“文化名湖”,也是享誉海内外的“人间天堂”。从2011年开始,西湖成为世界遗产地10年了。10年来,从观光景点到世界遗产,西湖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主持了当年西湖申遗的编制工作。文中首次提出了西湖自然景观、城湖风貌空、西湖景观格局、“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古迹、西湖特色植物六大景观元素。世界遗产细分为自然、文化、自然文化和文化景观四大类。最后,西湖以其人文景观入选世界遗产。陈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在保存状态下具有“有机演化”的特征,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造园、绘画、诗歌“三位一体”相关文化行为的创造。因此,选择“文化景观”作为西湖的申报类型,符合中国遗产的保护特点。

原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担任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长期以来,陈文锦是西湖的管理者,也是一位对西湖有着深厚感情的研究者。他认为,西湖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相互依存,相互对比,互为外在和内在,所以西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它的核心价值和内涵。“西湖文化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公共园林,以中和、和谐、谦和以及女性美和女性美的美感为主要特征,以历史和人文为情感交流的对象,从各种景观和视角进行欣赏的自由度很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风格的珍贵遗存。”

“西湖景观”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四季分明、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各种审美需求。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美学和“天人合一”、“山水感伤”的文化背景下,它具有突出的精神居住功能。复旦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高说,过去人们认为西湖是一个简单的景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世界遗产的角度来看待它。从山水西湖到人文西湖,西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从西湖到钱塘江

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相辅相成。

西湖孤山的西陵印社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自清代建立以来,西陵印度社会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印度文化的重要代表。事实上,西湖吸收和融合了包括西陵印社在内的代表性文化史迹,为中国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忠孝、隐逸、藏书、茶、禅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特殊的见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人类、自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西湖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活的文化遗产,西湖的保护和利用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申遗期间,西湖从2002年开始对游客免费开放,至今已进行了十年的全面保护工程。杭州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等方面,对西湖“东南、西北、中东”进行全面保护整治。申遗成功后,杭州继续在优化生态环境、加强景区交通管理、保护文化遗产、改造仲晶村、景区设施国际化等方面下大力气。杭州对西湖保护提出了“六不”和“五坚持”的明确要求,即“还湖于民”目标不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等。成立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通过全面、持续、科学的监测,及时了解西湖文化景观和区域内各类文化遗产的发展变化。实现世界文化遗产的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和世界一流的监测,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今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树立了新的标准和模式,有力地促进了西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第四届第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后续报告》顺利通过审议。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今天游览杭州,无论走在白堤、苏堤,还是在西湖泛舟,都看不到任何不协调的建筑侵占西湖的人文景观——杭州成功了。自西湖申遗以来,杭州在钱塘江两岸建设了杭州新城,真正实现了中国保护历史名城的壮举。在G20,杭州的美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说杭州真正实现了梁思成先生的主张,历史名城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相得益彰。”

从个人保护到社会参与

让更多的人享有分享世界遗产并从中受益的权利。

2021年1月,单霁翔开始了西湖之旅。与当地的保护者、研究者、居民提供者、见证者、体验者进行了会面和讨论,录制了户外体验型文化遗产节目《独行——遗产中的中国》,在互动体验中梳理和挖掘了西湖的现实和文化价值。单霁翔特别注重当地人的参与和互动。他认为,在保护的过程中,应该让广大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更多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从而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

在地方层面,志愿者和热心群众是西湖保护参与的重要方面。杭州西湖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4年。志愿者在假日旅游服务、西湖文化宣传、西湖森林管护、西湖环境保护、科普文化保护服务、社区服务、大型比赛等服务中,为西湖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保护好西湖,景区还通过各种宣讲活动,推出了“重读杭州”、“探访世界遗产”等活动,将西湖的保护理念传递给更多人。高说,遗产保护与传承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传承中保护传承,鼓励遗产地的居民、游客、利益相关者让保护传承成为每个人的行为。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了一个观点:“西湖应该被视为一个启蒙的地方,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园。”

世界遗产可以补充城市生活,成为人们可以分享的客厅空,让人们在实践和体验中认识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也许就是西湖留给世人的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