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骈文(什么是骈文)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
其实我们平时听到的“骈文”很多,但是仔细想想,真的没有一个像诗歌一样清晰的概念。
就像我们常说的“诗词歌赋”。“福”在哪里?同样是常识问题。
其实“骈文”和“赋”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说是赋的一种。比如著名的庾信的骈文《江南赋》,题目里说这是一首赋。
于是我们搞清楚了什么是赋,然后搞清楚了“骈文”是什么意思,骈文的定义自然就出来了。
春秋末期,与南方五七散文《楚辞》的诞生相对应,中原北方出现了另一种韵文。它交替使用《诗经》的四言和先秦散文的散句,比《诗经》更灵活,比《楚辞》更有规律。
这种新文体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行》中的“赋”。也就是说“直接讲故事,讲故事,比较”。因为文章不长,所以叫“短赋”。
写“赋”是从荀子开始的,司马迁真正命名“赋”。他发现这种文体与南楚辞不能用“诗”来指称,会产生混淆,于是命名为“赋”(包括南、北楚辞和散文)。
后来班固又进一步把屈原的《骚赋》区分为《楚辞》。由于早起的混源,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称谓,如赋、词、辞赋、骚赋、短赋等,都能代表这种风格,但又有微妙的区别。
真正自称“赋”的是,他的“上林赋”和“子胥赋”都直接称为赋。汉赋发展到极致,以经学为根基,瑰丽,思辨,讽喻。
东汉末年,经学衰落,大赋凋零,从关注时政转向个人抒情,不再把时间花在文字上。“傅”比诗更早滑入华丽空洞的泥潭。
魏晋南北朝时,当时赋体诗和齐梁体诗融合,产生了“骈文赋”。形式上更多的是摆放整齐,特别注意四六句,而且是对偶句的四六句。
“下巴”的意思是两匹马并排。骈文,一种词与句对立的文体。因常用四言六语,故又称《文》或《刘》。全篇以两句(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节奏铿锵。
当时文人诗词不出众还好,但如果不熟悉骈文的创作,就很容易被鄙视,以至于“不知四六”这个贬义词被传为成语。
骈文加强了句子的音乐性,诞生了“对仗”的手法。它间接促成了平仄韵律和对偶的形成。骈文虽然在文学史上是形而上的,但在格式上对盛唐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格律诗发展极为繁荣后,又反过来影响“赋”,“格律赋”的文体出现,到了唐代甚至成为公文的特殊文体。但这种格式,除了好看,听起来好听,其实对文字和政治都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因为空漏洞,浮华,低效,起到了负面作用——因为大多数人文辞不精,所以在骈文中难免堆砌文字,华而不实,华而不实。
因此也遭到了有识之士的反对。
随着中唐古文运动的复兴,注重格式和内容空的骈文(散文诗)受到了打击,进而出现了有意摆脱散文诗和散文化的倾向,产生了唐代独特的散文新文体,称为“骈文散文”,更倾向于散文文化。初唐的《王腾亭序》还是骈文,到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就不那么工整了。
人们在文体差异上有一种自觉意识,对现代诗是保留的,对古诗是自由的。演讲是留给诗歌的,抒情是留给文字的。不想背诗(韵文)的时候,就写散文。于是,具有韵文性质的散文逐渐被压缩在存在空之间,更不需要讲究对仗和工整的骈文。
北宋初欧阳修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动了散文的大发展,从内容、功能上锁定韵文到近体诗,从古体诗到字牌,以自由体为主的说和写,既保留了诗歌的典雅,又解决了政治文献的交流。
苏东坡的《赤壁赋》基本上是一篇杂文。
赋(骈文)告一段落。至于现代骈文的复兴,除了专业研究者之外,其实没有什么普遍意义——对于当代的修辞手法,近似排比——除非你写诗,否则永远用不到更多。
古文写得好吗?当然可以。我们可以把学习、欣赏、研究或创造作为个人爱好。但是,每一个古代都会吹,你看到的一切都会恢复,复兴,这完全没有必要。
这样伟大的诗风是不断走向创新的。被时代淘汰的骈文,就像老祖宗不要的精致夜壶。炫耀一下没关系,但是一定要用,完全是有病。
我们先了解诗歌和平仄的关系,先放下对格律的恐惧。连诗歌都学不好。你在说什么?
互联网时代,认识四六个没什么大不了的。
回到正题。
一是骈文,一种词与句对立的文体。
第二,骈文源于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