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生活(唯美写真中的江南日常生活)
《浮生六记》是笔记本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画家笔下的沈复和少女
《浮生六记》是一部温情脉脉的个人回忆录,诞生于400年前的江南书生沈复,记录了他与妻子陈云的爱情生活故事。《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极大的自传体散文,在笔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其人文美学意义进一步凸显。沈复和妻子云娘居住的地区空,集中在长三角。该书以优美的文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江南普通市民的生活画卷,引人入胜。
花园里的浪漫生活
如果要沿着《浮生六记》寻找沈复和云娘的足迹,那么第一站无疑是苏州沧浪亭。乾年间,沈复住在苏州沧浪亭附近,沧浪亭是苏州的一座古代园林。沈父和云娘在这里度过了相当悠闲的时光。
园林,江南的一大文化符号。沈复和云娘住在沧浪亭胡艾莲府西隔断的“我走轩”里。屋檐前有一棵老树,树荫遮窗,正是避暑的好时候。天气太热,少女停止了绣针线,整天陪着沈复习古籍,品评月上花,有时还喝酒玩乐,打打枪喝令。难怪沈复感叹:他以为自己在人间幸福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产生于清代中期,即乾隆、嘉庆年间。此时,江南文化已进入成熟阶段,诗性精神丰富。当我们回顾沈复和云娘在沧浪亭的生活时,这段美好的时光展现了江南文人生活的美好风光和挥之不去的思念。
七夕,云娘在《我走廊下》中摆好蜡烛和水果,和沈复一起祭拜织女。看七月“鬼节”,他们邀明月饮酒,倚窗小酌;在中秋节的晚上,吴的风俗非常流行。女人们,不分小家,都成双成对地出去“走月亮”。沧浪亭幽雅,却无人来。沈带着云娘来到沧浪亭,与守门人事先约定,不让闲人入内。他们带了一条毯子,铺在亭子里,围坐在地板上,让卫士沏茶送上来。他们一起看着明月升到林顶,渐渐觉察到风驱袖底,月亮到了浪心,于是担心起尘,放松了。
后来,沈复夫妇还迁居到苏州仓米巷、小霜大厦、无锡、扬州等地居住。而云娘却在沧浪亭错过了这美好的时光,说“不要离开沧浪,梦魂常在”。在回忆这段时间的时候,沈复也感叹那是“烟花仙子”。
江南美丽的园林和优雅的风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富有诗意,敏感,充满灵气。《浮生六记》是一部诞生于江南的“奇书”,具有特殊的价值。陈寅恪曾评论说:“中国文学,由于自身对礼法的顾忌,对男女关系不敢多言,却很少涉及正式的男女关系,如情侣关系。建闺阁之情,家人对盐的执念之琐碎,大概不在章节中一一列举,笼统概括。之后又来了沈《浮生六记》《闺房之乐》,于是破例为创作。”
江南诗歌美学情感
沈富家境并不富裕。他出生于底层文人家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关系并不融洽。深情的承诺,直白不羁的是优势,但他们往往对此感到厌倦。沈父末年,女儿被送去当童养媳,我唯一的儿子,刚满12岁,也被送去一家店铺当学徒。几年后他去世了,妻子在贫病交加中于41岁在扬州去世。但即使经历如此凄凉,他在回忆与妻子的往事时,依然用一种迷人而深情的方式书写,向我们展示了人性温暖而美好的光辉。
布衣菜饭,一生欢喜。《浮生六记》中平民的日常生活就是有粥有饭的日常事物。但在作者的回忆中,它们都增添了一种美丽的气息。云娘熟练地摆放着梅花盒,打开盒盖,将配菜放入盒中,就像花瓣中的蔬菜。夏天到了,荷花晚上开,早上开。云娘把一撮茶叶包在纱布袋里,放在莲花的心里。晚上放进去,早上拿出来。“用泉水煮,香味极好。”
普通的食物,经过艺术的搭配,别有一番风味。沈父称赞说,普通的瓜菜鱼虾,花不了多少钱,到了大妈手里就有了意想不到的味道。他还发现云娘喜欢用茶泡,喜欢吃芥末卤牛奶烂,每天都吃虾仁卤瓜。云娘用香油和白糖拌了一点卤水,用卤瓜捣成泥卤,叫双鲜酱。一开始沈父觉得有异味,不喜欢。捂着鼻子嚼了卤瓜后,发现又脆又好看,就爱上了。
沐浴在文风鼎盛的江南,沈复夫妻对文化也有着天然的热爱。云娘对财产漠不关心,慷慨地把珍珠借给别人,却对残破的书和画爱惜有加。她遇到不全的书,一定要收集整理成书,称为“继简残编”。她遇到破损的字画,肯定会找纸粘上去补一幅。如有缺漏,请沈父补上。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艺术高尚追求。
江南风景秀丽,经济繁荣,文人墨客众多。沈复曾经住在一个朋友的小霜楼里,和一群朋友有着温和的交往。我们约定这里有四大禁忌:忌谈官升官、公共事务、八股、看牌、抛彩,违者罚五斤酒。有“四选”:大度、大方、奔放、安静、无声。书中描写的文人气息和生活,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无拘无束,飘逸脱俗。
书中所描述的吴越土地的地域性格具有丰富的层次,它没有一味地沉浸在“优雅”中,而是在多个维度上透露出其旷达潇洒的一面。沈复很崇拜刘娘,不是因为她天真无邪,而是爱她“有男人的胸怀和才华”。这样的见识和风度,在当时是远在常人之上的。
看长江三角洲迷人的风景
明清时期,江南文化丰富,文人视野开阔,人性觉醒越来越强烈。“诗和远方”是沈复夫妻的共同爱好。他们一起逛了住处附近的沧浪亭、虎丘等名胜,沈复甚至怂恿陈云男扮女装去逛庙会,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
其实那时候并不提倡女性在公共场合露脸,女性想要游山玩水,也要想尽办法。一次,沈复去吴江吊唁一位故人。云娘很想一起去旅游,去欣赏太湖的美景。于是两人密谋,如娘借故回娘家,半路遇到沈父,终于圆了夙愿。太湖里,风帆沙鸟,水天一色,大妈不禁感叹:“这就是所谓的太湖吗?今天要见天地之宽,此生不虚此行!”同时,她也很惋惜:一个闺房一辈子见不到这个人!
起初,沈复的父亲在浙江绍兴做幕僚,沈复得以游览当地的后山。这一年,他十五岁,这是他人生之旅的开始。可惜他当时没有去兰亭和裕陵,这让沈复一直很遗憾。不久,他就能来杭,赏西湖,赏龙井、飞来峰、胡鑫亭、苏小小墓等名胜。
整个长三角,沈父一直以来往为生。有一次去扬州当侍从,路过镇江,看到金山、焦山两座名山,说“金山要远视,焦山要近视”。他还和父亲去了浙江海宁,参观了大厦和陈的安澜花园,欣赏了壮观的钱塘江水景。在去安徽的路上,他看到了富春江的美景,登上了紫菱钓鱼台。后来受朋友之邀,去东海永泰沙收“花趣”,这里属于崇明,人烟稀少。一路上,他用优美的笔触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些江河湖海的景象,陶冶了他的心灵,滋养了他的生命。
苏州当地的景点让笔者流连忘返。本文对寒山、高邑园、虎丘等地进行了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就连近代著名景点虎丘也被沈复指责为人工气息太浓,“失去了山林的精华”,暴露了文士沈复在审美上的挑剔眼光。爱自发的自然,恨虚假的扭曲,这也是沈复和云娘独特个性的写照。
当人们反复追问“江南”是什么的时候,江南并不在别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沈父和云娘无疑是江南文化中最美的文化意象之一。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美学意义,穿透了时代和地域,具有超越世俗的价值。(顾兴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