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是什么意思(以前有个聊天工具叫MSN)
1999年7月22日
“MSN信使”正式推出
一个
现在回想起来,1999年是非常有趣的一年。
当然,这里的“有趣”专指“IM”工具(即时通讯)领域。
今年年初,当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AOL(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在收购ICQ后推出了第一个版本:ICQ 99a,准备让其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在线寻呼服务“火上浇油”。
ICQ 是整个互联网聊天工具的鼻祖,是三个以色列人在1996年推出的一个软件。ICQ意为“I seek you(我找你)”的谐音,即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你,发生沟通和联系。1998年,AOL收购了ICQ。也就是1999年2月,一家成立仅三个月,在深圳科技园几十平米的小厂房里办公的小公司,推出了一款中文即时通讯工具。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只有28岁,名叫马·。他当时觉得ICQ是个不错的聊天工具,但是只有英文版,很多英文不好的中国人都不会用,于是就“模仿”了一个版本,命名为“OICQ”——“开放ICQ”(open ICQ)。
OICQ上线后,获得了一批中国网民的青睐,注册用户迅速突破五位数——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网民数量,这个数字,尤其是这个增长速度,并不算太难看。
当然,伴随着“用户数增长”的报道,出现在马略显破旧的办公桌上的,还有AOL的侵权诉状“OICQ”的名称和域名,侵犯了“ICQ”的知识产权。
美国巨无霸与中国深圳一家名为腾讯的小公司之间的诉讼持续了半年。最终腾讯败诉,放弃OICQ的所有权利。马痛定思痛,干脆把软件改名为QQ。
然而在1999年,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领域最大的事件并不是OICQ的问世和对AOL的诉讼,而是另一家世界级的巨头科技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
1999年7月22日,微软正式推出MSN信使。
2
MSN Messenger显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因为它的“爸爸”是当时世界上最有钱最有实力的微软。
其实“MSN”和“MSN Messenger”是两回事。
“MSN”,全称“微软服务网”,是微软公司的门户网站,于1995年8月24日推出在线在线服务。
1996年3月25日,美国使用MSN拨号上网的用户达到100万。
1997年12月31日,微软收购了一家基于网络的电子邮件服务公司,获得了800万新用户,并将其并入MSN。这种电子邮件服务就是我们曾经熟悉的“Hotmail”。
Hotmail的创始人之一巴迪亚因此,当MSN Messenger于1999年7月22日推出其服务时,它成为了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领域最闪亮的明星——在其服务的前六天就获得了70万注册用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9年2月上线、后更名为QQ的中国本土即时通讯工具,用了9个月的时间。到1999年11月,注册用户的人数已经达到60,000人。
到2000年7月17日,微软宣布MSN拥有2.1亿独立用户,成为世界第一网站。借着这股东风,2001年3月16日,MSN Messenger在全球拥有3000万在线用户。
可能微软没想到的是:
在这3000万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大陆,他们在那里还没有正式推出MSN业务。
三
MSN Messenger在中国简称为“MSN”。
在当时的中国,“MSN信使”有自己非常明确的标签:
“孩子用QQ,大人用MSN。”
而这个“成年人”其实有着特殊的含义:职场精英和白领。
当时很多大学还在用QQ的大学生,一毕业踏上社会,自然会申请一个MSN Messenger的账号——他们的公司同事、老板、生意伙伴都在MSN Messenger上。这个关系链慢慢向下延伸,直到很多大学生开始把主要的交流工具从QQ转移到MSN Messenger上。
当时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外企或500强企业)的招聘会或面试中,如果应聘大学生的“联系邮箱”是“X X X X x@qq.com”,在面试官眼里可能会少一点——“只是个孩子!”如果你留在xxxxx@hotmail.com,你可能会得到额外的分数。
那时候,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写字楼里,如果白领们的电脑里没有“MSN信使”,那简直不可思议。很多公司的局域网屏蔽了“QQ”的登录端口,却允许使用“MSN Messenger”——在很多人眼里,“QQ”就是聊天打发时间甚至调情的意思,“MSN”才是真正用于工作或者业务。
在很多社交场合,留一个MSN Messenger的联系方式是合适的,也是正常的。如果有人报出一串阿拉伯数字说“这是我的QQ”,很可能会引来对方含蓄而礼貌的微笑。
当时简单实用的“MSN”象征着一种“逼格”,“蓝绿小人”的logo碾压了各方面看起来都像“土鳖”的企鹅QQ。很多人觉得,即使是MSN Messenger接收信息时发出的“登登”和弦声,听起来也比QQ单调的“滴滴滴滴”声好听多了。
所以,当微软在2005年5月26日宣布MSN正式进入中国的时候,QQ团队还是忐忑不安——尽管腾讯在前年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尽管QQ同时在线人数早已超过1000万,信息资源在线目录用户早已超过3亿。
因为MSN Messenger的成绩摆在那里:2005年,MSN Messenger在正式进入中国并做任何宣传之前,已经在2000万中国高端商务人士中获得了53%的市场份额。
正式入华后,有什么意义?
为此,早在2004年底,腾讯就充分发挥了自己“善于借鉴和模仿”的天赋,制作了一款名为腾讯TM的MSN信使,全面“对标”,试图与MSN争夺高端用户市场。但是这款产品出来之后,一直平平淡淡,没有亮点。
腾讯TM当时的界面,对标MSN Messenger,力求商务范和简洁2005年3月,腾讯为了对抗MSN强大而成熟的Hotmail邮件系统,收购了Foxmail来加强QQ邮箱。现在我们知道,这次收购可以说影响了腾讯的命运——Foxmail的开发者——加入了腾讯,他的名字叫张小龙。
可能是腾讯史上最决定命运的一场收购然而,马花藤很快发现,他的担心可能有点多余。
四
MSN Messenger在快速成长之后,很快就陷入了停滞。
这种“停滞”并没有体现在用户的增长上。事实上,MSN正式进入中国后,用户数量增长明显,前四个月增长了25%。但问题出在MSN Messenger本身——它对越来越多的细节视而不见,拒绝做出改变。
这是最可怕最致命的“停滞”。
即使是MSN Messenger的重度用户,也可以很容易地列出这款软件的几个缺点:
第一,转文件很不方便。较大的文件在传输过程中容易中断。至于白领,经常会出现搞笑的一幕——和MSN聊天,让对方留下自己的QQ号发文件。
第二,“群”的功能很弱,基本上只是抓一些人聊天。QQ在“建群”上下了很大功夫,服务一直很好,这也成为了黏住用户的法宝。
第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隐身功能,没有离线消息功能,这些都是QQ里最基本的功能。如果MSN Messenger上缺少“表情符号”,没有“虚拟道具”,对此众说纷纭,那么一些核心功能的缺失是不可接受的。
第四,大家的对话框只能显示在下面的状态栏,不能像QQ一样缩成屏幕右下角闪烁的图标。这在技术上其实不难实现,但MSN Messenger就是不改,给人们使用带来很大不便。
其实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MSN Messenger在“被逼”的同时给人一种用户体验高冷的感觉——你要适应我,而不是我。
MSN Messenger 的“脱机”状态是后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2005年12月,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
微软发布了Live战略,MSN被整合到Windows Live的平台中,MSN Messenger从一个小而独立的聊天工具变成了一个大的工具包——很多用户可能并不需要。
这是MSN Messenger在即时通讯产品竞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个转折的背后,反映了这个产品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背后站着微软公司。
五
曾经有一首歌说“我有一个好爸爸,我有一个坏爸爸”。
对于MSN来说,微软就是这样一个“好爸爸”和“坏爸爸”的共生体。
毫无疑问,没有“微软”这棵大树,整个MSN业务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MSN Messenger也不可能自带“高贵”光环,让高端商务人士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但问题来了:“微软”这棵树太大了,它一点能量都没有,感觉没必要特别照顾“MSN”这个小小的分支。对于微软来说,“Windows”系列和“Office”系列是最大的基金会,其他小分支必须服从基金会的整体发展战略。
于是,MSN Messenger的各种问题都找到了根源:
文件传输太慢,容易中断?那是因为微软长期拒绝把MSN服务器放在中国。甚至有一次海底光缆断了,导致国内MSN用户集体断网,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缺少各种看似简单的细节?其实MSN中国对很多细节的改进做了各种各样的报道,但是一系列的邮件被复制转发,层层审批,走遍全球,最终要么被拒,要么审批的时候黄花菜凉了。
总是给人拒绝改进的印象?那就是MSN在中国的市场被忽视了很长一段时间。举个很简单的例子:MSN Messenger是在中国白领白天上班时间更新的。为什么?因为那是欧美用户的非工作时间。可以按地区更新吗?不,它必须全局更新。
对于微软来说,MSN Messenger只是他们家众多业务中几乎不产生现金流的小业务,但对于腾讯来说,QQ几乎是公司的专长。
MSN Spaces 的推出,应该是一项颇有战略眼光的行为,但是很快因为摇摆不定的策略而慢慢消沉,最终宣布关闭,带走了诸多MSN 用户最后的一丝黏性。所以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腾讯愿意做到一丝不苟,有求必应,不断优化各种体验,增加各种用户诉求的功能,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公司的生死。MSN是微软众多业务之一,没有太多精力去改变“高冷”的形象,甚至在后来给用户这样的感觉:
我就是这样。想用就用吧。不需要就滚!
当然,用户不会滚,但会用脚投票。
六
2007年底,MSN Messenger在中国的数据开始出现转机。
除了MSN臃肿低效的决策体系,外部竞争环境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在国际上,Google、脸书、Twitter等巨头迅速崛起,“同步聊天”的群体逐渐被分流到“异步聊天”乃至互联网社区。国内,弱小的QQ已经成为“巨无霸”,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即时通讯工具和社区。与此同时,Kaixin.com、Renren.com以及后来的新浪微博的迅速崛起分流了大量网民。
在这个过程中,MSN也不是没有一点作为,比如就尝试和当时风头正旺的“开心网”进行通讯录互通。但是,MSN没有把这块做深,反而给“开心网”带去了很多活跃用户。当然,“开心网”最终也泯然众人。在国际国内各种力量的夹击下,本来就反应迟钝的MSN不可避免的开始沉沦。
到2012年,中国MSN Messenger的用户数量下降到4500万,而QQ的用户数量超过6亿。
在这期间,MSN Messenger有了一个绝佳的翻盘机会。
从2010年开始,奇虎360和腾讯开始了一场奇怪却激烈的战斗。在这场历时四年、被网民称为“3Q大战”的互联网界著名大战役中,激起了很多网民对腾讯一些行为由来已久的不满,当时网上也出现了很多“用MSN代替QQ”的呼声。
就在新浪等一些公司在借机介绍自己的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MSN却颇为绅士的“袖手旁观”,没有任何动作。
当然,以MSN当时的情况,立即宣传不一定能达到什么效果。
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卸载了QQ,使用了MSN Messenger,但是除了熟人关系链的缺失,很快就发现MSN Messenger的落后,各种功能的缺失,让他们无法习惯。
留给MSN Messenger的机会终于没了。
七
2013年3月15日,微软正式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关闭除中国以外的MSN。
此时,中国市场已经成为MSN的独生子。
然而,“独生子女”活不长。
2014年8月28日,中国的每一位MSN Messenger用户都收到了一封来自微软的邮件:
中国的MSN Messenger将于2014年10月31日正式关闭,大家可以转而使用早前被微软收购的Skype。
有一段时间,很多中国网民感慨万千,纷纷登录很久没用的MSN Messenger进行回忆——很多人忘记了登录密码。
但即使是登录的人,也只能看到一个已经显示“离线”的好友的照片。
此时,已经不再以MSN Messenger为竞争对手的QQ,已经受到了另一个强大竞争对手的全面挑战——好在这个竞争对手也来自腾讯。
这个竞争对手,就在MSN Messenger宣布正式关闭的一周前,已经拥有惊人的1亿日活和6亿注册用户。
它的名字叫“微信”。
它的开发者,张小龙——没错,就是用Foxmail产品被腾讯收购的张小龙。
张小龙在每年一度的 “微信 pro 公开课”上这时候,又有一个词开始流传:
“孩子用QQ,大人用微信。”
[馒头说]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问了一个92年的女生:
“你用过MSN吗?”
答案是:
“没有,只是听说过。”
然后我问:
“MSN在你们这一代的同学或朋友中很少使用吗?”
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其实我根本没打算问95后,因为答案肯定能猜到。但我指望它。当1992年左右的一代人可以自由使用聊天工具的时候,MSN才真正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当他们步入职场,MSN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有时候想想还是一件很感性的事情。
“看他升到朱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
但是,就像我之前写过的几个名企故事一样,永远不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没落,每一栋楼倒塌背后的原因都能找到。
就在前几天,微信的版本更新到了V 7.05:还没看完文章的“浮动窗口”数量可以设置为5个,朋友圈的视频可以直接播放,私信可以发布在好友的“视频动态”等等。
你觉得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吗?不会,不过微信作为一个月活超10亿的即时通讯工具,还是在努力做出改变。
巨无霸再大,说倒就倒,崩溃是一眨眼的事。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没有什么是可以改变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