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如何免费刷q币(刷qb是真的吗)

刷qb是真的吗(如何免费刷q币)

美女邀你“付费入团”,谨防落入“桃色”骗局。

林在手机上玩《附近的人》时收到了好友申请。看到对方头像是气质美女,问候内容暧昧大胆,立刻击中了林的内心。“美女”邀请林扫码进群,说群每天发“福利”。林立即扫码,按照页面指引支付了团费88元。后来他发现银行卡被盗刷,微信被黑,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提醒:微信没有“付费入群”的功能,遇到付费入群的操作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扫描短信、微信等对话框中的二维码,不要点击不明链接、弹窗等。,降低被骗的风险。

当心新的“循环信用卡”骗局

最近在工作的微信群里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循环信用卡”诈骗信息。通过调查发现,骗子声称“循环信用卡”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卡,每月信用卡额度为5万元,第一个月可以提取3.5万元。第二个月,只需在指定APP上还款100元至200元,即可将信用卡额度恢复至5万元。

每月以此类推循环使用,一年最多提现42万。看似持卡人享受了免费率、无逾期、免息使用、循环使用的优惠,实质却进入了骗子设下的陷阱。

这种诈骗主要是针对想申请高额信用卡,银行审核不通过的人。作案者多为团伙作案,分工明确,有一定电脑技能,冒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他们借助互联网,利用受害人渴望方便、急于办理信用卡的心理,编造信用卡额度,引诱受害人上当。犯罪嫌疑人通过互联网散发广告等。,以免审查收入证明,快速办理无担保高信用额度的各类信用卡,吸引受害者。受害人办理后,犯罪嫌疑人要求受害人缴纳“会员费”激活信用卡等诈骗。

这种诈骗手段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即使申请后不支付任何费用,犯罪分子也可能利用这些申请人的信息办理空空壳公司、小额贷款和注册大量网络虚拟账户。

提醒:无论何种“循环信用卡”诈骗模式,请不要轻信,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如果你贪得无厌,心存侥幸,只会落入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

互联网圈最常见的骗术

免费礼物把戏

这是2017年前后流行的诈骗手法。随便做个宣传图,上面写着“转发10个好友可获得平衡车,然后一群人转发图片,扫描二维码给华为手环,付19元邮费即可获得。骗子给你寄了个塑料手镯。全国大概有200万人被骗,涉案金额8000多万,主谋只是一个。

杂志欺骗

2005年左右,骗子在一些杂志上登广告,内容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只要你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把答案短信发给他们,就给你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但是你发完信息后,对方会给你发一张彩色的精美打印页,里面有领奖需要的凭证。它会通过告诉你,如果你需要领奖,必须交1000元押金,稍后会退还给你。

刷QQ币

2005年一直延续至今,骗子随便写了一个刷QB 空壳软件,打开后提示充值,可以无限刷q币,然后他让你支付授权码,软件才能正常使用。当时作弊者支持的支付方式大多是电话充值卡,专门用来骗小学生的钱。那时候QQ群里都是这种软件,骗子每天能骗到几千块钱。

区块链空气币

从2017年开始,知道这个的人几乎都被割韭菜了吧?有很多空气币,也有很多单机平台。区块链都是开源的。任何人只要换个钥匙,改个名字,放点广告,找些人喊话推广,就能疯狂敛财。这里姑且称金融盘的巨头云付通,其CCASH单机平台只能进,不能出,都是空气币。

盲目的欺骗

懂点技术的花200块建个电商网站,不懂技术的花1000块雇人建个小电商网站。每到节假日,他们都会做一个活动推广,把某个产品的价格定到一个很低的价格,比如mi band,邮费5.55元。客户打开网站下单后,之前显示的是5.55元,最后一步点击支付时,变成了555元。这个时候,有很多粗心的人。

走路能赚钱吗?警惕传销向手机转移

现在用手机APP记录行走步数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借助“互联网+”,人们开始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健身计划。然而,也有少数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机”。近日,一款以“走路赚钱”为噱头的网络名人APP“趣步”及其开发公司因涉嫌传销等行为被工商部门立案调查。

“每天走4000步,每个月至少赚200元”,这样的宣传词针对的是部分用户的心态。但是进入这个应用程序后,人们会发现:

健身只是幌子,平台的主要收益方式是完成任务或者推广应用获取虚拟货币。

一段时间以来,“走路赚钱”、“看新闻赚积分”、“视频换商品”等app相继出现,引发关注。

其中,部分平台通过设置先易后难的任务分类、吸引用户花钱通关、邀请新人不断“接班”等方式欺骗用户。

平台相关猎头的返利模式,由上下线组成团队,承诺高额回报,已经涉嫌传销。面对新型传销向手机转移和不断的“乔装改扮”,面对传销造成的市场秩序扰乱、资本市场风险加大等现实危害,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监管,及时介入。

从“在家创业”到“免费盈利”,从“微信生意”的旗号到“连锁经营”的标签和花哨包装,违法的本质从未改变。

非法传销的伎俩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无利可图甚至无利可图的承诺迎合了一些人错误的理财观念。

从常识来说,当风险一定时,投资者会选择预期收益最大的组合;当预期收益不变时,投资者会选择风险最小的组合。但受骗者往往相信“低风险、高收益”的骗术,进而陷入“低估风险、高估收益”的陷阱。

要知道,走路和看视频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边玩边赚钱”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一旦陷入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平台,用户将无法看清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回报是否合理,很容易陷入庞氏骗局,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骗子”原来是人工智能

每年年底,都是一些小企业或者个人急需资金周转的时候。这个时期也是网贷诈骗的高发期。近日,市反诈骗中心发布紧急提醒,网贷诈骗有新花样:宁海公安侦破一起案件,“骗子”竟然是人工智能。

宁海县公安局大佳河派出所接到一市民报警,称其听信一“女子”推荐办理贷款被骗5000元。这起案件与其他网贷诈骗案件类似,但报警人提到的一个细节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他说第一次接到“女子”的电话,感觉很奇怪,不像是真人的声音。

受理此案后,民警用各种手段寻找该“女子”,果然不是报警人所说的真人。“这个‘女人’是犯罪嫌疑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编写的机器人程序,可以同时拨打全国各地的手机号码,自动与接电话的人进行交流。”办案民警说,这是他们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直到上个月,他们在武汉大学城附近一居民楼内将邓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抓获,真相才大白。

原来邓等人上大学时学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知道一些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过。为了牟取暴利,他们与境外犯罪分子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可以自动拨打电话、自动引导受害者添加骗子微信的机器人程序,并从中获利。短短两个月,他们赚了300多万。

“经过初步核实,我们发现国内有3600多名受害者,其中宁波至少有15人被骗。”办案民警表示,邓某等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深挖中。

“贷款无门槛、贷前乱收费、贷后拖延,这是网贷诈骗的三大常见套路。

他们‘钓鱼’时最常用的两个词是‘当天就可以贷款’和‘只需要提供身份证,登记个人信息就可以贷款’。“市反诈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防范网贷诈骗要牢记三点:

首先,不要轻信电话、短信、QQ、微信等各种贷款广告。,并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其次,当你需要申请贷款时,向正规贷款机构申请贷款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正规机构都是公开的经营场所,公开联系方式和营业执照等。申请信用贷款时,还需要提供相关证明,如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工作证明等。

第三,银行和正规贷款公司不会要求借款人在申请贷款前缴纳手续费等费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