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为何说中国诗歌的核心是意境艺术?(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为什么说中国诗歌的核心是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什么?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但特别是中国的问题。

诗歌的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上争论了几千年,至今没有定论。然而,无论文学批评家对意境的概念有多少争论,都永远改变不了意境是中国诗歌的核心这一事实。

通俗地说,意境就是一座立交桥,连接着诗歌本身与意象结合以来的艺术世界,诗歌作者心中要表达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意境连接着读者的心理接受程度。读者在诗歌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共鸣,来自于诗歌的意境。

在说意境之前,必须先说诗歌中的意象。因为意境是诗歌中不同意象构成的艺术世界。

意象是诗歌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诗歌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也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我们在阅读论文和科学论述的时候,往往是用一种理性的思维眼光去看的,因为其中的情感很少,但是读诗歌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到丰富多彩的情感。

诗中有委婉的爱情,有不眠的思念,有乡愁,有乡愁,有秋的忧伤,有春的忧伤,有乡愁等等。人类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古人认为有喜怒哀乐等世俗欲望。但是在诉诸语言之前,这些情绪是模糊的,不可言说的。有了文字,我们的情感才能用文字和诗歌表达出来。这种情感叫做意义。但是古代哲学家认为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义。

易经说,“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却是圣人之意,是无形的吗?’“孔子已经认识到,单纯的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人的感情。要表达人的感情,就要靠形象。这种诗歌中沾染了自我情绪的风景,就是意象。

影像不是照片,也不一定是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可以是自然界真实的场景,也可以是诗人内心虚构的东西。比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其中大漠、孤烟、长河、夕阳都是意象。这是真实自然中的真实形象。还有一些是诗人创造的想象中的形象,古人称之为形象之外的形象。

著名诗歌理论家斯空说,戴荣洲说,“诗人之景,如蓝田之暖,细玉之烟,只可期而不可置于迫在眉睫之前。”外面谈形象,外面谈场景容易吗?“这些是诗人想象中的世界。如果诗歌只是真实地反映自然生活,那么诗歌就会枯燥乏味,没有场景可写,必然会走进死胡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正是由于意象之外的意象的出现,诗歌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它是诗歌情感的产物,所以现实意象和虚构意象都具有诗人的情感。运用晚唐感伤诗人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李商隐喜欢写夕阳。在普通人眼里,夕阳很美,晚霞很灿烂。但在李商隐的笔下,夕阳有着时代终结的味道,有着生命的孤独。比如他的“夕阳无限好,被即将到来的黑夜埋没”“回去问残照,更空空”等等。

就像李商隐作品中的夕阳是悲伤的象征一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暗示性,也就是说,当某些意象发展到后期,就具有了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在西方诗论中被称为“典”。比如草,带着离恨别离的味道,李渔的“离恨别离如情,可以走得更远,重新活下去”。例如,刘阳有告别的意思。《诗经》中“我曾去,杨柳依依,现在想,雨雪霏霏”,后来成了离别的代名词。比如柳永的“今宵酒后何处醒,杨柳岸,风起月落”。

意境比意象复杂得多,从来没有一个非常权威且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如果从这个词的两个字来看,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世界,类似于上面说的形象,是相对于作者的情感而言的客观世界。也就是说,意境是由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意象世界构成的,从而形成一个引起我们情感共鸣的艺术精神世界。

意境一词源于王昌龄。王昌龄说:“诗有三种境界:一是物的境界。如果你想成为一首山水诗,那么张权石云峰的土地是极其美丽和美丽的,神在心中,你在土地中,你在心中看到土地,你在手掌中,然后用你的思想去理解土地的形象,所以是类似的。第二,情况。烦恼和怨恨都表达在身体里,然后深入思考。第三,意境。你心里想一想,就会得到。”"

从王昌龄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在诗歌中是高于物象和情境的。景是诗中的景,情是诗中的情。情境自然交融,意境就形成了。这就是刘禹锡说的“环境生于象外”。

既然意境是情与象相互交融的产物,那么中国诗歌中的环境营造艺术实际上就是情与象如何交融的艺术。也就是说,一首能够成功处理情境关系的诗就是一首好诗,诗中与我们产生共鸣的艺术世界就是意境。否则,诗人虽然写诗,但没有意境就不是好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用的意境创造方式是触景生情。

比如李白的《夜思》:我的床脚这么亮,会不会已经结霜了?抬起头来看,我发现这是月光,又沉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李白看到天上一轮明月,引发了他的思绪,以至于天上的明月和乡愁构成了诗歌中的意境。

另一个例子是杜甫的攀登:在一个尖锐的大风从广阔的天空猿呜咽,鸟类飞回家的清澈的湖和白色的沙滩。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悲凉秋景里的李,常年游子,在疾病缠身的今天独自生活在高台上。历尽艰辛,苦尽仇恨,白发满发,酒杯杯残损悬。

这是一部被誉为古今第一七言诗的作品。一生悲苦的杜甫,面对秋天萧瑟无边的景色,面对山川落叶的景色,不禁心生悲凉,从而表达“我从三千里之外赶来。今秋悲,百年愁,独登此高“恶运霜鬓,心痛倦酒浓尘”。诗歌给我们一种沉郁、苍凉、悲凉的感觉,这是杜甫和读者共同营造的意境。

既然有了触景生情的感觉,就有了移情创造场景的艺术。诗人写诗之前,心中有某种情感。这种情绪必须找到一个出口,于是他转移到了某个场景。这个沾染了诗人情感的场景就是一个意象,许多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意境。

比如杜甫的《春望》:国虽四分五裂,山川长存,草木皆春。伤心之态,不禁泪流满面,鸟语惊人,离愁恨。战争持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十万黄金。惆怅缠绕,挠头思索,越挠白发,几乎插不上一根发簪。

“花瓣如泪流过的地方,孤独的鸟儿唱出了它们的哀怨”是典型的移情造景艺术。本来花鸟之间是没有感情的,但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迷茫和困惑转移到了花鸟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花儿在哭泣,鸟儿在悲伤。

更高级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艺术。情感和场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王维的《竹亭》:我独自倚在密竹中,弹着琵琶哼着歌,声音太轻,除了我的同伴明月,谁也听不见。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意境的两个定义,基本概括了中国诗歌的意境艺术。他说意境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自我之境”是情感的激烈宣泄和暴露,“自我缺席之境”是情感的隐秘曲折,这基本上是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