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看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截然不同的救国之道(福泽谕吉劝学篇)

福泽谕吉劝学(见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完全不同的救国之道》)

随着欧美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西方列强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1854年“黑船事件”中,美国和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西方列强用铁炮打开了中日两国的大门,中日两国的生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张之洞和福泽谕吉都写过《劝学篇》,希望救亡图存,扶危济困。

张之洞与劝诫文章

不同背景:明治维新与维新改革

1.明治维新如火如荼

福泽谕吉在19世纪70年代写了《劝导学习》。当时明治政府已经完成了“复古王政”、“废藩设县”等政治体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导致新明治政府体制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封建残余。摧毁封建势力的最好办法是消除一切传统的封建礼教。福泽谕吉认为日本封建痼疾沉重,根除这些疾病必须依靠教育的普及,所以《劝学篇》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问世的。

明治维新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必然依赖他人,依赖他人的人必然怕人;害怕别人的人一定会奉承别人。如果他总是怕人,奉承人,成为习惯后就会厚如铁。不要以可耻的事情为耻。该和别人讲道理的时候不敢讲道理。见人就只知道退让。——福泽谕吉《劝导》

《劝导》开篇就指出:“天不生高于人的人,也不生低于人的人”。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福泽谕吉利用“天赋人权”从封建制度的源头上摧毁了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福泽谕吉把国家的贫穷归咎于人民的“无知”,政府的专制也是因为人民的“无知”,所以福泽谕吉希望人民通过学习实现思想自由。

福泽谕吉

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学校制度令》时,福泽谕吉高兴地说,“我同意每天都要强制所有适龄男女儿童上学,这是当今日本社会的当务之急。”思想解放为明治维新的“文明”铺平了道路,教育解放也为明治维新培养了大量人才。这种强制教育的方法沿用至今。

2.改革、改革如火如荼

清朝虽有太平天国运动,外国列强也有,但仍牢牢控制着中国。政府“自救措施”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烟消云散。隔海相望的日本成功的变法,让当时的仁人志士都提倡向日本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完成了自己的“劝学”,同时中国的戊戌变法也就出来了。

宪法改革和现代化

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抱着危机,抱着冰抱着火的心,他的国家安全就在岩石上,他就不可能被推翻。是故友亲其亲,长其所长,世界是平的;人人智勇,天下强。——张之洞《劝导》

张之洞的《劝学篇》首先提出国家没有危亡,此时应该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同时,张之洞认为,只有保护国家,保护教育,才能保护物种。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时,不忘儒家传统,最终达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西学要有选择地吸收。我们可以在科技、军事、教育等方面向它学习,但唯独国家政治制度不能改变。

张之洞,京汉铁路通车。

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在《劝学篇》中被描述为异端,尤其是对张之洞,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轻忽。”张之洞认为西学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反对制度层面的学习。“张之洞认为,学习可以造就人才,中国只是需要这些人才来维持统治。一旦思想解放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不存在了,中国就会大乱。

人和国家、契约和感恩之间完全不同的关系

1.福泽谕吉-社会契约,国家平等

福泽谕吉在《劝学》一书中充分吸收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他认为人民和国家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要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就需要制定一个类似契约的东西,互相遵守,争取每一分钱,这样双方才能完美相处。这个契约是:“政府代表人民执行法律,人民必须遵守法律”,要求双方同时遵守。

卢梭与契约理论

一个人一年只交一两日元,但受政府保护。他晚上不怕贼,一个人旅游也不怕抢劫,这样才能过得安稳。是不是很棒?虽然这在世界上是一笔好买卖,但比通过向政府纳税来保护的东西要便宜。

——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指出,他在德川时代,贵族和贵族过着颓废的生活,所以以各种借口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并灌输政府是为了保护农民安居乐业,所以农民需要向政府纳税“报国”。福泽谕吉重新论述了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把保护人民作为政府的义务,把人民纳税作为自己的义务。这样大家只是契约的签订者,互相负责,封建的“报恩”就不存在了。

人人平等——独立宣言

在福泽谕吉对学习的告诫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福泽谕吉认为,国家是由人组成的,这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所以,只有人民独立的国家才能独立。福泽谕吉还指出,几千年来,国家权力一直由政府控制,而公民就像流浪的食客。如果他们仅仅依靠政府,他们就不能培养独立的精神。真正的公民应该勇于面对现实,理性认识差距,向西方学习;同时也用于捍卫正义,不畏强权,据理抗击外敌侵略。

2.张之洞——忠义爱国,人与国为一体。

面对皇权的入侵,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到“人人与国为一”,也就是说,要求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为国家出力,以实现民族复兴。张之洞认为,中国现在处于朝廷的统治之下,所谓“天下尽在皇帝掌握之中”是皇帝的恩赐,所以我们需要报效国家。此时,国家危亡,民族危亡。是人民回报皇帝恩情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该尽力为法庭服务。

遍天下,难道是王者之地——诗经?

是执政的事,集思广益,讲官的事,官与兵的事,将军的事,军民的事,学者的事。——张之洞

张之洞希望民众能尽力而为,但他也希望政府起到表率作用,民众在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变革。本质上是把人民依附于政府,宣传人民无条件服从统治者,从而成为统治者垄断权力的工具。在他看来,因为百姓受到皇帝的宠爱,所以说必须无条件接受朝廷的规章制度和伦理教育。

甲午战败后,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

张之洞提倡留学生留学,提出“留学一年,胜于西学五年”,希望人们好好学习自己的才能。但要求学生出去读书不能忘记皇帝的恩情,学成后一定要报效国家,因为要报恩。

完全不同的救国方式,不变的爱国情怀。

纵观福泽谕吉和张之洞的《劝学篇》,虽然由于当时的民族背景,他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救国道路,但他们都把民族复兴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

福泽谕吉和日本仁人志士

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因为它的公民是独立的。如果每个人都想当官,整个国家都充斥着老式的官气,那么这个国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强大——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主张人民思想的独立,并通过人民思想的独立来促进国家的独立。虽然当时日本已经建立了明治政府,但是当时的日本仍然存在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这使得当时的日本人渴望实现人民独立和国家独立。正是出于这个目的,福泽谕吉写了《劝学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张之洞指挥的中法战争是近代的一次小胜利。

张之洞主张中学要西学,人民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但他想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控制人民。张之洞鼓励学生去日本留学,因为路程比较便宜,日本的国情和中国差不多,回国后容易消化。可见此时的张之洞已经抛弃了之前对日本的偏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与梁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相比,张之洞提出的方法最符合当时的国情。

中日“劝学”小结——落后就要挨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落后就要挨打。

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士大夫阶层的张之洞和思想家福泽谕吉都用爱国主义的笔调写出了救亡图存的《劝谏》。张之洞的劝学既批评了顽固派的保守,又批评了维新派的忘本,是当时社会前提下最实际的办法。与张之洞相比,福泽谕吉的“劝学”主要是为了明智地开放,向西方学习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正是在福泽谕吉的“劝学”下,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张之洞和福泽谕吉都为两国救国提供了新的思路,构建了新的国家蓝图,尽管他们的说服目的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