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故事(建湖女子秋瑾的故事)?)
正文:蒋木木(读史专栏作家)
网上有人在讨论:秋瑾和老公王子芳关系好吗?
一方认为:他们的关系应该不错。至少秋瑾留在学习,参加革命...但是他没有休息。况且秋瑾去世后,王子芳也很快病逝,年仅30岁。
对方认为:他们关系很差,汪子芳是个整天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但秋瑾有理想有追求,不顾危险反叛清廷,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秋瑾为惋惜,没有嫁给鲍参军。
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不禁产生疑问: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的无忧才女秋瑾,为何在结婚生子后走上了革命之路?丈夫王子芳有什么原因吗?
秋瑾,出生于福建厦门,成长于浙江绍兴。她美丽端庄,知书识礼,聪慧精明。
19岁时,秋瑾随父亲来到湖南湘潭。
湘潭首富、曾国藩的堂弟王殿成请媒人上门为他17岁的儿子王庭筠(王子芳饰)提亲。
管家乖乖女嫁给成功商人,也是门当户对。21岁时,秋瑾嫁进了王家。
第二年,秋瑾生了儿子王元德,后来又生了女儿王灿芝。
但是,秋瑾不是那种只知道在家打发时间,逗孩子,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
她懂诗会书,有志趣,同情和钦佩维新派的谭嗣同等。所以她和汪子芳基本上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丈夫不擅读书,游手好闲,视改革派为乱党——兴趣不同,夫妻相处也不融洽。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秋瑾和王子芳显然是水火不容的。
所以丈夫不理解妻子,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为什么。妻子看不起丈夫,冷落他,心里暗暗郁闷。
渐渐地,夫妻俩越来越疏远,王子芳在秋瑾这里得不到温柔和柔情,反而在烟火之地徘徊,寻找另一个温柔的地方。
内心有道德准则的秋瑾不喜欢丈夫的这种嫖妓行为,这让秋瑾越来越看不起王子芳,看不上他,认为他十恶不赦,虽然王子芳长得很帅,很帅,也很浪漫,名气也挺大。
比起家世和颜值,秋瑾女士显然更看重一个男人的思想水平,他对国家和世界的关心。
这些,汪子芳没有,但秋瑾认为他应该有。
秋瑾当然不会“贤惠”到为夫纳妾。
因为在她的标准里:男人有小妾是庸俗的。
比如后来湖南人陈蕃带着两个妃子去日本留学,秋瑾不喜欢,给两个妃子灌输新思想,直到他说服她们离开陈蕃,独立自主。后来陈凡想把女儿陈谢芬嫁给广东富商,因秋瑾反对而未果。
不被理解、郁郁寡欢的秋瑾,与当时的唐群英、葛十分投缘。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写诗,谈论国家大事。后来被称为“潇湘三女”,这也许是秋瑾女青年最幸福的事了。
在湖南生活了67年后,因为王家花钱为王子芳捐了一个朝廷官职——一家之主,秋瑾随王子芳去了北京。
秋瑾,一个连音箱都没有的陌生人,感觉房间里很少有知心朋友,却有很多人觉得无聊。
那时候在北京,进出剧场的都是男人,没有女人大摇大摆地进剧场看戏,因为太公开了,不符合她们那个阶层女人的规矩。但秋瑾敢。她乘坐西式马车去剧院,开创了上流社会女性进入剧院的先例。
人以群分秋瑾在北京遇到了王自芳的同事廉泉和吴志英。他们心胸开阔,仰慕孙中山先生,这些对秋瑾的脾胃都很好,很快就和夫妻俩成了知心朋友。
尤其是吴志英,是晚清桐城派著名学者吴汝纶的侄女。她很有名,思想也很进步。在她的影响下,倾向于革命新思想的秋瑾进一步接触更新的思想,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与之相对应的是,她的丈夫汪子芳还是一如既往的保守不进步,不理解。用秋瑾的话来说就是“谁以平常心认识我?”红尘何处去?"
为了在海外找到知音,倔强的秋瑾不顾汪子芳的反对,自费赴日留学。
王子芳说服不了秋瑾,就偷偷把自己的首饰和积蓄藏了起来,想用这种方式阻止秋瑾出国。然而,决心摆脱封建枷锁的秋瑾变卖了剩余的财产和衣服,在吴志英等人的支持下,出国了。
这是女青年秋瑾成为革命秋瑾的关键一步。
老婆跑了,一跑就出国了,求汪子芳心里的阴影区?
汪子芳在北京郁闷,秋瑾在日本却不断进步:
1.在中国留学生会开设的日语研习班辅导日语;
2.参加国际学生会议和浙江湖南同乡会的聚会;
3.在舞台上发表关于革命拯救和女权原则的演讲;
4.结识进步人士鲁迅、陶、黄兴、宋、陈天华等人;
5.积极参加陈谢芬在读学生的革命活动,与1980年发起妇女运动的团体共享爱心社;
6.参加反清秘密团体“三清会”;
7.在孙中山的建议下,他创办并编辑了《白话报》,在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8.认识孙中山、黄兴、余培伦等。,入团,升任鉴定部考评员,浙江团团长;
9.她以“鉴湖女子”为笔名,在杂志上发表《言论的好处》、《告诫中国两万女同胞》、《告诫我的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宣传女权,呼吁救国——争十万头热血,一定要收回努力;
10.“天足会”成立,倡导振兴妇女研究...
秋瑾和王子芳的差距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汪子芳一直强烈反对秋瑾在日本的行动。当然反对无效,凶狠的秋瑾自然不会听他的。
“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敢于爱惜自己的身体,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秋瑾,在日本期间与王子芳没有任何通信。秋瑾从别人口中得知王子芳纳妾的消息时,虽然厌恶,却异常轻松愉快。她以为两个人的关系终于可以解除了。
于是,秋瑾写信给长兄秋,请秋代为办理离婚事宜,但王子芳死活不同意。邱几经奔波未果,离婚被搁置。
为了筹集留学资金,秋瑾回国过一次。
回国期间,秋瑾在上海和绍兴结识了蔡元培、章太炎、徐锡麟等人,经徐锡麟介绍参加光复会,正式投身国内革命事业。
回国后,秋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公学。
后来,为了筹集创办《中国妇女报》的资金,走投无路的秋瑾回到了湖南湘潭的婆家。
婆家热情接待,希望秋瑾和王子芳能结为夫妻,秋瑾留在家里过上好日子。
秋瑾直言,他回来是为了办学和办杂志需要资金。岳父王殿成慷慨解囊,却希望秋瑾回心转意,与王子芳复合。
亲手选了秋瑾做媳妇的老人,一直认定秋瑾是他们王家的媳妇。
几天后,秋瑾借口要出去看戏,偷偷乘船沿湘江而去。
离开后,秋瑾断绝了家庭关系。
尽管与丈夫王自芳不和,但秋瑾对家庭负有责任。革命是血淋淋的牺牲,会连累他的家庭。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让他的家人免受集体惩罚。
脱离家庭投身革命的秋瑾创办《中国妇女报》,宣传女权和革命——“开风气,倡女学,联感情,组团体,立中国妇女协会未来之基”。
为了《中国妇女报》,秋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她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号召妇女自觉、上进、独立,参加反清革命斗争,在民族解放事业中建功立业。
作为浙江团的主要成员,秋瑾在浙江联系了党,发展进步青年入团,两次大大扩大了团的成员。此后,许多成员成为同盟会的骨干,秋瑾成为浙江革命活动的总领导人。
当时,秋瑾还主持绍兴大同学校的校务,以大同学校为据点,表面上是开展新式教育,实际上是作为光复会的训练基地。
秋瑾秘密整理光复的军事制度,起草了准备起义的作战文件和通知:皖浙同时起义,浙江先由金华起义,浙江其他地区响应,诱导清军出杭进攻,然后绍兴渡江进攻杭州。如果不行,就返回绍兴,再经金华、滁州进入江西、安徽,与徐锡麟遥相呼应。
结果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秋瑾牵连到他哥哥许巍的供词中。大家都劝秋瑾离开绍兴去上海,以免被追杀。然而,坚信“革命只有流血才能成功”的秋瑾却遣散了民众,毅然留在大通学校,并被逮捕。
被捕后,秋瑾熬过了酷刑,拒不招供。
三天后,年仅32岁的秋瑾在慷慨赴死之前,留下了遗言:秋风秋雨忧人。
秋瑾在绍兴死后,没有人敢收殓他的尸体,但吴志英设法把他的尸体偷去埋葬了。后来搬到杭州西湖西樵桥畔;法院强制搬迁后,秋瑾之子王元德将秋瑾迁至湘潭昭山。后来民国政府时期,经湖南、浙江两省同意,秋瑾重新安葬在西湖原墓园。
孙中山多次赞扬秋瑾的革命事迹,两次到杭州瞻仰秋瑾墓。他在绍兴各界欢迎会上发表的讲话中说:“为了推翻专制,建立共和国,绍兴有三位烈士,徐锡麟、秋瑾、陶张成,他们为中国的光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这一切荣誉,只身面对西湖水的秋瑾,再也看不到,听不到。
作为女性,我们更关心她:
1.在100多年前的旧中国,她能够有独立意识,坚持男女平等。即使是现在,还是有很多女性没有这种意识。
2.在困难面前,她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家乡和国外,到国外求学求知。即使是现在,很多女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学习的机会;
3.嫁给了一个三观不合的老公,她抑郁了。她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把时间和精力转到了学习、提高和发挥自己上。即使是现在,还是有很多女性选择放弃,放弃自己,随波逐流。
况且,除了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地方,秋瑾的婚姻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我们很难在感情上武断地说谁对谁错,武断地说秋瑾的革命进步是对的,汪子芳的保守失败是错的。
至少,在他们的孩子眼里,父亲没有母亲说的那么惨,他也有可取之处,但不是秋瑾想要的那种志同道合的丈夫。
如果有一个和秋瑾一样有新思想和革命能力的老公,也许他们可以一起投身革命,在一起,互相温暖,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祝福,互相成就。
但是没有如果。
生活总是这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