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史部目录源流考略(清史稿目录)

清代历史手稿目录(史部目录源流考)

史部是古典目录学四部类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类别。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这一范畴的形成和演变。指出史部目录形成于《齐略》、《仲景新书》,最终确立于《隋书经籍志》,并确立了经、史、子、纪四部分类法,从而使史部目录逐步完善。

清代著名目录学家王明胜曾说:“目录之学,第一要事,从此问路,方得进。”王学术成就卓著,其言可谓历练。无数事实表明,学习古籍,熟悉目录,阅读书籍,是可以循序渐进的。研究可以很方便。同理,读史书,学史学,首先要熟悉历史系的目录。历史系目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发展过程。

1历史系目录源于七纲。

历史经典的分类起源于刘向和刘欣的《七绝》。《七律》早在唐代就已失传,但班固在修订《韩曙文艺志》时,基本保留了《七律》的内容。七卷本《七律》是由刘欣的父亲刘向所著《别录略》组成的。既反映了当时全国所有的书籍,也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流派。《七律》集六艺、诸子、诗文、兵书、数术于一身。为了从学术体系上说明群书,根据书籍的内容性质,除系列章节外,还有六章(六大类);六类以下38种(亚类);以下书籍603种,13219卷。

1.六艺:易、术、诗、礼、乐、春秋、论语、孝、小学。

二、诸子分儒、道、阴阳、法、名、墨、垂、杂、农、小说十大类。

3.诗和赋分为五类:屈原赋、陆贾赋、孙青赋、杂赋和歌诗。

四、兵书分为军事战术、军事形势、军事阴阳、军事技能四大类。

5.命理分为天文、历书、五行、龟、杂业、刑法六大类。

六、处方技巧略分:医经、经方、房、仙。

以上概述。六艺和谋略主要是儒家经典,是学习六经的基本读物。汉武帝崇尚儒学,所以六艺略排在六韬之首。哲学家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书籍。刘欣认为百家学说是“六经流散之友”,所以排在第二位。同时,由于儒家以道为尊,儒学在诸子百家中居于首位。赋是当时特别流行的一种文体。汉武帝设乐府时,专事歌谣,诗文赋略次于其他文人。兵书收集军事著作,武帝喜出望外,经常用兵巩固政权。再加上春秋战国以来,这类书比较多,所以他把它们放在了命理、神功之前。术数包括天文、历法、占卜星象书籍:术数指医学、养生方面的书籍;但编选分别表明了六章三十八类的意义和学术渊源。说明六章与图书使用的关系,是六章的关键,也是所有图书的关键,所以排在六章之前。

《七律》虽然失传早,但影响极其深远:一是校书。校书第一派,东汉的赵薇、三国的赵薇、西晋的勾践、北齐的樊讯,都沿用其校书方法。第二,编目。班固的《韩曙文艺志》基本上是由“七省”构成的:省去了画册,保留了内容。总序在六略之前,大小序在六略之后,共38种。第三,分类。班固《韩曙文艺志》保留了七律中六种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在王建的《七志》中,经典志是七略的六种艺术策略,《诸子志》是七略的哲学策略,《寒若珉志》是七略的诗赋策略,《兵书志》是七略的军事策略,《阴阳志》是七略的数字策略,《术数志》是七略的策略。此外,的《七记》和许的《七林》也继承了他的遗风。第四,科研。传播古代经典的优点,打击现代经典的迷信,促进了郑(玄学)的形成。五、描述。《韩曙文艺志》所载书籍基本上是《七律》所载书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汉代艺术和文学的历史来了解西汉时期国家藏书的概况。《史记》的编目原则、体例、方法,可以说都从《七略》中汲取了营养。已故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汉末年,刘向、刘欣父子,继司马迁之后的大学者,对古代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刘向创始人刘欣完成的七门。”当然,史书在汉代是不能独立分类的,不仅因为史书不多,还因为没有严格区分经典和史书。史书只是作为经典的附庸而存在。汉族史书和经书被视为六艺的一部分,经典和历史被放在同样的位置上讨论。这样一来,史书自然就被归为两类,即“书”与“春秋”和“六艺与谋略”。这种分类,一方面反映了汉代以前的史书不够丰富,史学不够发达,摆脱不了“附经立典”的局面;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发展不够了解。

2.《仲景新书》中形成了史部目录。

四大类始于魏大臣墨的《经》,后由晋大臣在《经》的基础上写成《新书》。载曰:“魏代汉。蔡的遗风,藏于大臣海内外三亭。魏朝大臣莫争,起兵使仲景;大臣管苟也因《经》而写新书,分四部,总结群书。”《隋书经籍志》描述得更详细:“荀序分四册,都是一组书,因为经书是新书。”根据《隋志》的记载,其分类体系是:

第一部分:纪与小学课本。

第二部分-B:有古代哲人之家,现代哲人之家,有兵书,有兵家之术。

第三部分-C:有史书记载,有旧事,有御制目录,有杂事。

司丁部:有诗赋、土赞、季家书。

如果仔细研究其范畴的内涵,就会发现A部所包含的内容与《七略》中的六艺、谋略是一样的,相当于后世的经典。B部所包含的内容与七略的诸子、兵书、命理、技能相同,相当于后世之子;C部包括《七略》春秋类所附的史书,相当于后世的史部;丁童的诗和《七律》中的诗相当于后人的文集。简而言之,二阶为甲、乙、丙、丁,即二阶为经、子、史、集。

丙部所写的《黄兰》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书,是根据今天的情况分类的,但当时是作为史料集来对待的,列在丙部并没有错,丁部所记的《土赞》是一种诗,按类相续,故称丁部。《季家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六艺和各种书籍,还有史书和藏书,应该属于四个相关的类别。但在《仲景新书》中,勾勾将《季家书》归为民系,列在诗、赋、涂赞之后。可以看出,虽然四分法与后来的四分法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勾勾已经确定了四分法的框架,为四分法在中国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分类将史学从经学中划分出来,承认史学是学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独立部门,从而表明史学的蓬勃发展已经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可以与经学、哲学家、文学相抗衡的地位。

东晋时,该书作者李冲以四部分类法编撰了《四目录》。《隋书经典编年史》载:“东晋初.....我写《李朗冲》是为了帮助整理旧书,但有3,14卷。所以崇始终没有众多文章的名字,而甲乙居次。自遵,不改。”李冲根据《仲景新书》的分类体系,将群书分为四部,但调整了类目顺序,将史书放入B部,子书放入C部,即五经为A部,史记为B部,诸子为C部,诗文为d部,至此已完全按照《经》、《史》、《子》、《纪》四部的顺序建立起来。《金淑文远李冲传》说,“当时古籍混乱,补删麻烦,按不同类别分四部,整理得很好。秘密内阁认为这一制度将永远存在”。历史系由C升至B,仅与经典系平起平坐,也可见其地位越来越重要。

3.《隋书京畿志》建立了史部目录。

李冲之后,正式确定了四大类的分类顺序,但仍然只标注了甲、乙、丙、丁的类名,与七略、七录相比并不完善。魏徵、李延寿等人在全国隋唐藏书的基础上,参考前代相关书目,编撰了《隋书经录》。他们沿用了勾践和的四分法,将群书分为四部,并正式命名为《经》、《史》、《子》、《纪》。

《隋书经籍志》是一部重要的史籍书目。二十五部正史中,只有《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稿》七部。其中至《宋志》均收有前代书目,而明清《文艺志》为代代相传之书,只记历代经典,而《隋志》则以其记述丰富、分类准确、体例完备而引起后世目录学家的注意。《隋书经籍志》的成书是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二大重要的史籍目录。

《经籍志》分为经、史、书、集四部分。藏书3127册,36708册,失书1064册,12759册。其类别为经典:易、术、诗、礼、乐、春秋、孝、论语、占卜、小学。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源流笔记、往事、官员、礼仪、刑法、杂传、地理、谱系、书目。系:儒、道、法、大师、墨家、宗衡家、圣人、农民、小说家、兵法、天文、年表、五行、医方。藏品:楚辞、其他藏品、一般藏品。经:经、饵、房、符;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经,大乘法,小乘经,杂法,大乘论,小乘论,杂论,注。西晋勾践在《魏经书》的基础上撰写了《晋中经典》,首创了新的四部分类法。《隋志总序》载有四部书:《一日一系》、《纪与小学》等书;初二B部分,有百子之家,近士之家,兵书,兵家,技能。日本第三部有史书、旧事、御测书、杂事,日本第四部有诗赋、图赞、纪中书……”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合理,但是《晋书·晋经》在描述上非常简单。对于记录的书,只有书名、卷号和作者,没有解题和描述。东元时期,李冲撰写了四部金元皇帝书目,其中包括战后遗留的3000多册书籍。因为书太少,所以只有A、B、C、D四大类,大类下没有小类。他的主要贡献是调整了《晋中经典全书》四部的顺序和内容安排,将五经列为A部,将史记列为B部,将诸子列为C部,将诗文赋列为D部,开创了后世经典、史、子、集的先河。后来的南北朝官方书目基本沿袭了这四本书。魏徵将七种记录的分兵记录和技术记录合并为分册,其他三种都是同一性质,只是大类名称不同。因此,在荀胥的《晋中经博》和李冲的《晋元帝四书目》中,在按甲、乙、丙、丁顺序排列的四大类的基础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创设了经、史、子、纪的类目名称,用以概括各部门所收藏书籍的内容性质。他们的书分四四十类,附佛道书。相较于荀胥将史部书籍分为《史记》、《旧御览》和《杂事》四个子类,丰富而细致。按史记体裁分类,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编年体史书称为“史记”,基本囊括了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类历史文献。此后,一般的史家、编目家和国史、艺文志的编纂者,虽然史籍的分类可能有增有减或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还是沿用《隋书志》,直到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史部才划分为十五类,与《隋书志》相比变化不大。

因此,可以说,《隋书经籍志》的问世标志着史部目录的最终确立。同时,《隋志》的编纂取长补短,自上而下,层层分编。在这四大类之下,又细分为几个小类,经典类10个,史部类13个,亚部类14个,收藏部类13个。共分四部分40类:附道经、佛经,佛经分四类,佛经分11类,合为四部分55类。《隋书经籍志》至今仍是唐代以前古籍考证的参考资料,尤其是其总序。是后人研究古代目录学和目录学史的重要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