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拙不是巧合(傅山《宁拙不是巧合》)
傅山的家学渊源深厚,熟谙经学家和史家之学。他一生写了很多东西。在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被誉为“清初第一作家”。他以“四宁四意”的学术哲学开启了中国书法美学的新阶段。傅山在他的《霜与红壁龛集》中提出了“宁拙不灵动,宁丑不谄媚,宁碎不圆滑,宁直不包办”的美学思想,这既是他的艺术主张,也是他的经验之谈。可惜经常被人误解。傅山提出“四宁四观念”,是对当时陈规陋习的一种纠正。这是对人为的、轻浮的和违反自然美的宣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丑”。显然,这里的“丑”、“笨拙”、“支离破碎”这些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肤浅地理解。在我看来,傅山“四宁四无”的本质在于“宁拙的巧合”或“宁拙的巧合”。
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上有所贡献,他的“四宁四不”说极为精辟,对整个艺术范畴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宁拙不高明,宁丑不谄媚,宁零碎不溜滑,宁老实不包办”,足以影响中国书法领域。舒宁追求的是古拙而不是花里胡哨,应该追求一种灵动而不露声色的艺术境界。与其讨好别人,卑躬屈膝地寻求内在美,不如写得更丑,甚至更粗鲁。不如追求松散,悬崖老树崩塌,不要轻佻,不要滑溜。性格上轻佻自然远胜于轻浮。我宁愿直读,不要烦恼,也不要画眉画鬓,修饰点缀,太骚了。
一个
“宁拙不熟练”审美标准的提出
任何完美都有瑕疵。书法之美也是如此。任何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它必须不断满足人类审美心理的需要;其次,要有无限远的距离可走。“无限长”这个概念意味着永远没有人会到达它的“完美顶峰”,因为到达顶峰就是死亡,预示着路的尽头。
它是人类社会情感的特殊载体。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或享受书写或练习书法时,他们愿意为之而努力,因为有一种视觉审美情感的“牵引”,这种牵引是无法不停歇地去除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书写工具逐渐被取代,精美的纸帛文书开始占据主流,颜梅和石化的书法风格占据书法的重要地位,人们的审美神经开始无意识麻木,人们开始追问:“美”本来就是装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们开始探索一种丰富甚至矛盾的审美层面来进行新的比较,尝试一种“丑”的方法来达到“美”的彼岸。人们又开始兴奋起来。“美”其实很简单,真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是人们又开始犹豫和迷茫,在美丑的纠结和裂变中寻找美的核心。经过多年的过程,书法的长河经过美的不断筛选而趋于“经典”,这正好满足了文人标榜的“书卷气”的需求,文人有条件也有能力让书法变得高雅。毋庸置疑,王羲之的风采已经成为一种规范。但问题在于,科学旨在探索物质的奥秘,而艺术是一门旨在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学科。有规则可循,但没有公式可循。多元化是艺术存在、丰富和发展的条件,“雅”可以是主流,但永远不可能是全部。在这种背景下,傅山提出了“宁拙不是巧合”的宣言。虽然有争议,但从一开始就被明眼人广泛认可。笔者认为傅山强调“拙”而非“巧”的书法艺术,目的不是为了反叛赵孟頫、唐寅、董其昌的柔美书风,更不是为了反作用于二王的飘逸书风,而是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提高,使书法美学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傅山的视觉是美的,他的“宁拙不是巧合”是一个历史性的美学主题。
二
“宁拙无巧不成书”的标准,论述了“宁拙无巧不成书”的理论,使书法走近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人类精神的心电图和情感密码。笔者将围绕傅山“宁拙无巧”说的理论和实践来探讨其美学标准。
1.沉重的美学特征
当书法超越了表面的技巧层面,丰富的境界就急需提升。傅山在书法创作中把他的大智慧和完整的人格融为一体,这可以从他的“宁拙不是巧合”的艺术宣言中得到解释。书法理论的传承往往是通过作品和作品后进行的,人们对书法家的期待永远是完美的,因为审美期待的推动力是不需要安排的,也是挡不住的。人们期待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能更多地走进观者的内心世界,因为人们希望书法家的作品要深刻,能触动我们心中的每一根弦。幸运的是,傅山向我们吐露了他内心的秘密,这秘密是厚重而深刻的。厚重不仅是一种风格和境界,更是一种人格和高度。傅山深知颜真卿的博大精深,无论是书法创作实践还是艺术观念都受到颜真卿的影响。
傅山推崇严,因为严的字有自由、豪放、厚重的力量,浩然之气、厚重不可违,因为书法不仅是一种书写技巧或艺术,更是一种可以传承的伦理道德观念。这就不难理解,傅山在熟悉颜真卿的笔法和字迹后,苍劲自然,成为他心灵和创作被激活时一种固定的“对话”方式。如果说傅山写草书的目的只是为了排解心中的压抑,激活心中的活水,那么此时的“宁拙巧合”这一审美观念,就不会像傅山的书法和书法随笔一样,在中国书法史上闪耀出独特的光芒。从某种角度来说,颜真卿的书法无疑是厚重的典范。即使激情澎湃,情感的表达也是在厚重的基础上流淌的。傅山的汉字连绵不断,结构摇曳,笔墨如画,淋漓中见锋芒。毋庸置疑,傅山和颜真卿的艺术观是一致的。他对刘公权“直心直笔”书法理论的推崇,也是对颜真卿推崇厚重雄浑书法的一种补充,可以看作是傅山对篆书人金文感兴趣的原因。傅山的厚重,不仅仅是单纯的外力表达,更是真挚浑厚的原始生命力的展现。傅山书法的深刻,是他吸收颜真卿“庄重、深刻”的精髓后,自己创造的语言。这种深刻具有持久的魅力。我们读他的书法作品,会感受到一种非同一般的严肃和深刻,可以治愈我们现代人内心的浮躁。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或之轻。傅山的深刻让我们空心中浮沉,即使我们对傅山的作品没有深入的了解。“宁拙的巧合”在傅山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这是一种厚重的沉淀。任何艺术对低俗的免疫力都是很弱的。大部分书法家一生都会带着庸俗的毒素,傅山却没有奴性。这是他知识分子的性格和气质使然。康定斯基说得好,“一切由内在需要产生的、源自灵魂的技术都是神圣的,而除了源自内在需要的技术之外的一切技术都是可鄙的。”傅山说,书的厚重,源于心灵的博大,源于情感的深沉真挚。
自唐代以来,书法世界异军突起,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座丰碑。但自宋代以来,国势渐衰,魏碑乃至篆书家颜真卿的书法已鲜有人问津,柔美之风盛行。傅山的书法结体虽“不美”,但其风格古拙,在书坛独树一帜,富有学问和高洁的审美境界,法眼高。如其草书《华严经》在连续草书法中求稳,在豪放中显雅,在简约中显含蓄,浑厚浑厚,与他人的豪放、厚重、凛然一脉相承。
傅山被誉为“天书”。他的书博大、宏伟、非凡、笨拙而有趣。他们不追求浮华纤巧的外表。其实他们问的是闺房,重审美的规律。傅山的草书草书与天真无邪的自然无痕,创造性地合二为一。假设傅山的书法没有在奔放中渗透出凝重,让舞动的线条更加苍劲,那么《宁拙巧》就失去了核心的审美内涵,变得真的很傻。
族群入侵中原,傅山假装是遗民。傅山心中的不平衡使他对赵子昂产生了一些偏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的胸怀,他自觉不自觉地把法律往豪放厚重的方向走,锚定在千帆止步的漩涡里,把深沉厚重的《宁拙不是巧合》和严古木的阳刚之美与温婉婉约、灵动灵动的装饰风格做了鲜明的对比。
在傅山,他练草书,用碑帖,求其厚重,把矛盾的对立面变成厚重,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则加强厚重的统一,强调内在的骨劲和线条质感。始终如一的蓬勃气势是傅山《宁拙的巧合》的第一个重要美学特征。明末清初,黑暗的社会统治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显露出重视情感的个性化书法风格。重美学思想的运用,使傅山的书法作品从奔放、纵横的线条中升华出来。
2.朴素的审美心理
傅山自幼开悟,喜任使臣,本性刚正不阿,仁义之官,挂壶救人。传统书法功底深厚。他的印刷体“千字文”精致与含蓄并存,质朴与古拙并存,透露出扎实的写作功底。“幽默”绝不是表面上的“丑”,而是一种不求工作稳定性平衡的简单,精致与含蓄并存。在傅山集修养、政论、志向于一身的《付梅书》中,整个字体苍劲苍老,风骨散尽,质朴之美无处不在。草书《七绝书轴》处理不拘一格,从质朴中引出大气磅礴,以意象为瑰丽。
在傅山“宁拙不是巧合”的美学观中,更多地体现了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这里的“笨拙”是指超越正统审美趣味的“真实”范畴。其实他追求的是当时盛行的公平、优雅、美丽的朴素之美。傅山书法的质朴,绝不是对奴性思想的表面反叛,而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审美心态,与当时一味追求表面之美的风格恰恰不同。也就是说,他和那些哗众取宠、紧跟潮流的书法家体现了一种独立、质朴的艺术品格,从而真正脱离了庸俗。正如徐文长所说,“高书不通俗,通俗的不一定是高书。”傅山强调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批判赵、董,推崇颜真卿。在一般人看来,虽然有极端,但另一方面说明傅山审美头脑简单,笨拙不一定好,但真的一定要简单。简单不是假装修。不难想象,傅山应该是一个不善于张扬,做事低调的憨厚人。这与他的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高度一致。这就是“书如其人”、“言为其心”所讲的道理。为什么傅山有赵子昂不喜欢之类的话?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因为俗确实有一个“贱态”。这个说法虽然不全面,但说明了正直和作品往往是一致的,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傅山的书为什么在变幻莫测的台词背后是正直和朴实的。只有节操高了,写出来的字才是通情达理的,才是优雅的,这一切都是基于简单而不是雕琢的哲学原理。
轰轰烈烈的壮举虽然显得有些伟大,但平凡的小事更有灵性。看傅山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文字和书籍,我们常常会有一种从一滴水到太阳的光辉的朴素想象,这种想象让我们觉得简单而不平凡。《宁拙不是巧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闪耀着对现实的坚守。公平、朴素,这看似在“语境”之外,但在艺术规律中,既符合美的前提,又是美的归宿,没有虚度人生、语言华而不实的恶习。
就“宁拙不聪明”的本意而言,其含义应该是纯洁不羁,恬静明亮,聪明笨拙,朴实无华。古语有云,“百招不如一拙”,傅山《宁拙无招》中的“拙”,正是对人生本真的朴素表达。书法从来都是有规律和规矩的,但书法艺术的精神规律绝不是按部就班的。傅山的“宁拙无招”书论从一开始就拒绝了元明时期盛行的“美貌”媚俗,朴质精神得以回归书法圈。康有为曾说,“以纯从朴拙取境界者,故能洗去平庸,别有风格”。
在书法练习中,我们都在巧、媚、轻、滑、排中盲目地度过。《宁拙不巧》中的“笨拙”,其实是简单中的“正”,简单是美中笨拙二字背后隐藏的另一重负荷。傅山的书法,往往是以一种清淡朴素的意境创作出来的,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雕凿”。
3.自然是审美原理在雕刻上极其娴熟,雕刻的再漂亮,镀金的自然无趣,最终还是会雕琢,人造。在傅山时代,赵子昂的浓郁风格和董其昌的恬淡风格随处可见。显然,他的“四宁四不”论是有道理的,是很有针对性的。正是这种对自然雕琢、崇尚自然美的宣示,傅山在书法创作上的“拙”才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顺乎自然。一切都要顺应自然,俗话说“人之法,天之法,天之法,道法自然”,书法之道也是如此。人们以自然取法、自然学法的原始审美心态著称。傅山的书论有意将自然主义与个人主义结合起来,“随心所欲写,一切自然”。在他的作品中,隐约可见,那就是大气磅礴而质朴,淳朴而自然的风神,充满活力而自然的信仰。在书圈中,随着傅山对书法的倡导和自然审美标准,其中的哲学趣味始终存在,无处不在。傅山生活的时代需要一种新的书法理论的诞生。但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当时的书法家找不到新的创作形式,更谈不上大气候。但发现终究是有价值的,星星之火的诚意无疑给了傅山一些新的启发。傅山的“宁拙巧合”系列言论,让崇尚自然之美的理念燎原,《宁拙巧合》中的“笨拙”得到升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情感因素不可避免地对书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率真、朴实自然的书法形式表达自己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真实感受。傅山的理论贡献预示了清初书家自觉和自由创作精神的发展趋势,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幽默”表现的是“真”和“善”,从自然出发,回归自然。
书法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一直是神秘的,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傅山试图通过他的写作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迹象表明人类还活着。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对立因素中,阴阳、刚柔、动静之间的相互变化规律和动态把握无疑是自然的。对于书法家来说,法门的学习当然很重要,但也不能被法门所限制。这种思想渗透着东方民族的心理,使书法家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追求“以自然之趣知自然”之美,从而与自然沟通,最终走向和谐的最高境界。
《易经》中的阴阳运动规律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用来联系宇宙万物。正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所言,“赋书出于自然,自然而立,阴阳而生;阴阳俱生,处境尴尬。”清楚地表明书法的起源是宇宙中阴阳的相互变化。无论方圆、粗细、曲度、隐露、轻重、长短、、延伸、断开、压制、背向,都与傅山《宁拙巧合》的原始需求相一致,体现了阴阳运动的统一,以及矛盾运动的规律。《宁拙无巧不成书》中的“拙”与“巧”,体现了雕刻与自然的矛盾,也就是说,一时的“阿谀”总是不自然的,只有足够的巧,才能达到对立与矛盾的统一。
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与各种书法美学流派相比,以其高尚的品格所导致的自然主义为特征,这种自然主义也表现在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上。书法一直是情感的表达。只有远离功利的束缚,艺术情感才能得到真实、自由的表达。书法不需要别出心裁,只有正拙,才能归于大巧。傅山的《宁拙不巧》体现了率真、自然、不做作,开诚布公,直抒胸臆。傅山的书法动静结合,有所用心,不生硬做作。线条极其多变,对比强烈,字形多变,整个构图错落有致,与自然疏离,是巧合之后的“笨拙”,是完美之后的自然表现。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一流的书法家写书法,不是先想用什么样的笔法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追求,而是每一种风格都由我支配,一切都是规律”。傅山对“凡出自己手”的精妙表现,源于他对书法的独特理解和对古代书法名家帖的深刻体悟。他的著作《公瑾长盛不衰的四个屏风》和《冯丹亭的故事》就是极好的例子,表明作者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流露。
创作是个人兴趣和气质的结果。有些人容易接受小而精致,华丽而华丽的东西,有些人则被参差不齐的水平迷住了雄伟,粗糙,狂野的作品。但无论如何,艺术在本质上是珍贵的,书法的圣贤王羲之只能代表一代书法风格,而不能代表中国书法的全部。更何况王羲之的书法也不失其本性。《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自然是经典。自然的原理不是来自空。傅山的努力和贡献是将自然的原理人格化,使之自然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傅山的书法精神比王铎更自由、更天真、更抒情。当然,在表达上更自然、更神秘,普通人更难识别。诚如刘正成先生所言,“觉思之草融金,弯铁,情满,机在变,不可见其始而终。主的草总是失败,还不如绝丝的精致件。偶尔不穿衣服不穿鞋的配合会生气。若有博英、怀素之势,可以称之为狂而非绝思之巧。”所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道法科技进步,道法最优”就是这个道理。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才能符合艺术规律,傅山《宁拙无巧不成书》的背后,是语重心长的真诚,绝不能因为求“美”而失去自然。当我们知道“书之美是最好的,灵之才是最好的”时,巧者沮丧,拙者苟活,古人藏砚刻简,显优雅大方,而纤巧精致,工艺就要伤身。
傅山的书精雕细刻,因为不雕就够强,够强就通顺。率真自然,得天趣之美,脱俗。现在的巧书家以为是自然,其实是人工,成不了书。关于书法,有一个叫泷子卓的研究者。书法的巅峰是神韵,神韵之天属于自然。
三
“宁拙不聪明”的现代意义
书法是反映灵魂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密码,是自然、情感、心灵的集中表达。书法艺术一定要高雅。一切与厚重、朴素、自然背道而驰的东西,从根本上违背了艺术的规律,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心的节奏。傅山的“宁拙巧合”说是历史的选择,它对现代审美意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宁拙的巧合》涵盖了很多精神元素,本文就不一一讨论了。
总之,我相信“宁拙不聪明”的讨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会停止,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辨。艺术要与时俱进,我们期待没有信息资源的厚重、质朴、自然的书法作品的出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