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朱令的家世(朱令父母)

朱令的父母(朱令的家庭背景)

就朱令的家庭而言,他们似乎总是不确定时间的速度。

时间过得很快,朱令也变老了。2019年,46岁的她,鬓角又添了几根白发。她笑起来的时候,眼角的鱼尾纹取代了25年前眉毛里的稚气。母亲朱明欣腿脚不听使唤,连蹲都蹲不下了。父亲吴承志也老了,近视已经退化成老花眼。

但是时间好像一直在踱步。25年前的199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大三学生朱令两次铊中毒,导致全身神经系统损伤,最终导致残疾。朱明信最初以为最多两年,案子就破了,凶手就抓到了。后来他觉得要等八年。后来,直到25年后的今天,法律真相依然遥遥无期。

1994年12月11日晚,朱令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清华大学民乐队专场演出,当时他生病了。

时间会“停滞”甚至“后退”。事故发生后的那几年,朱令觉得自己还在清华校园里,坐在轮椅上发脾气。“我的书在哪里?我要做一个实验。”后来,朱令变成了一个孩子,情绪化,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帮助。

朱令的家人见证了照顾朱令生活的护士们从刚参加工作到结婚生子的变化。朱家人自己的生活轨迹,总是围绕着医院,治疗,住院,其他的一切,都停在同一个地方。

日常生活是最好的安慰。

2019年12月初,北京,下午5点拉下黑幕空。在北京郊区的一家疗养院的病房里,朱令坐在轮椅上,下巴缩回,嘴巴张开。一根长管的一端连着她的脖子,另一端连着氧气瓶。

她每天总是这样昂着头,因为横膈膜麻痹,右肺萎缩,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右倾斜。“秩序,坐直了。”母亲朱明欣在一旁告诉她。朱令紧紧地抓着轮椅的手,更加努力地挺直身体。

2011年在医院的一次急诊中,她的一颗门牙被呼吸机压碎了。手术后,朱令的气管被切开,氧气不经鼻子过滤直接到达肺部。

25年前的铊中毒,毒素已经侵入朱令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铊对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导致朱令终身残疾。现在,她的视力已经下降到只能看到人的地步,身体活动也很困难。即使站着,她也需要有人支持。

“全身都有问题,最明显的是肺部感染,智力退化成小孩了,还患有糖尿病。”朱明鑫说。

因为气管是切开的,直接连在氧气瓶上,喝水容易呛到。朱令咳嗽了几声,吴承志用手掌拍了一下她的后背,然后拿来了一个吸痰器。

痰是朱令肺的最大敌人,而且很容易产生。咳了几声,吴承志知道有痰了。他熟练地从朱令的脖子上取下氧气管,用一根细长的管子靠近管口。随着机器的“刺扎”声,朱令的脸变红了,眼睛睁大了,五官向鼻子靠拢,几秒钟后她的脸又变成了紫色。随着那根细长的管子离开,她的面部表情恢复了平静。每天,朱令都要多次经历这些痛苦的时刻。

这间相当宽敞的病房套房是在朱令的所有活动。房间里有简单的家具,一张可伸缩的桌子,塑料饭盒里装着食堂的饭菜。角落的桌子上放着微波炉、食物搅拌器、堆好的牛奶。房间剩下的大面积是留给各种康复器械的。隔壁是朱令父母的房间。腌制好的咸菜放在窗台上的坛子里,旁边放着酸奶机,一大盒牛奶,一小袋酸奶发酵剂,一次可以做六小瓶酸奶。每天早晚,吴承志都会在酸奶里加一勺蜂蜜,喂给朱令。

房间里充满了临时的感觉。一家人在这个疗养院待了六年,生活每天都是不断的重复。

央视东方时间空2007年播出的朱令在母亲朱明欣指导下做康复训练的视频截图。

早上7点前起床,8点康复医生陆续到达一楼这个偏僻的套间,为朱令做康复训练。午饭后,送走最后一位康复老师后,朱令将开始父亲制定的训练计划——屈膝练腿部肌肉30次,举重练上身肌肉30次,泡脚理疗。

医院食堂的菜单很少变化。朱令最喜欢星期五晚上的饺子,十五,吴承志给了她很多。连喝水的时间和量都是固定的。朱令的父亲每天用勺子喂他八杯水。

朱令父母的日常生活围绕着朱令。谁来喂食,谁来协助康复训练,谁来帮朱令洗澡都有明确的分工。每天晚上9点到12点,吴承志都会守在朱令的床前,朱明鑫休息。晚上十二点朱令翻身的时候,吴承志回隔壁房间睡觉,朱明欣留在朱令的床边睡觉。凌晨三点的闹钟吵醒了照顾朱令两年的护士,她再次起床帮朱令翻身。

因为精心的护理,朱令虽然行动不太方便,常年坐在轮椅上和床上,但没有生过褥疮。

2019年11月26日是朱令的46岁生日。这几年,没有了大规模的媒体报道和舆论,养老院的生活安静了很多。第一个生日祝福来自《在朱令45年:清华毒杀女学生之谜》的作者李佳佳。吴承志零点刚过就收到了她的微信。有网友发来问候短信,也有人送来水果和食物。在贴吧、微信官方账号上,人们都在祝朱令生日快乐。

照片由朱令46岁生日照片受访者提供

上午11点,四个中学同学和朱令的班主任带着蛋糕来到了养老院。朱令穿着一件粉红色的毛衣,双手支撑着身体,坐在床边。生日歌响起,朱令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老师拉着朱令的手,切下了蛋糕的第一刀。

生日聚会结束后,人们离开了,朱令上床睡觉,由朱明新和护士陪同,继续例行的康复训练。她晚上骑了一个小时的自行车来锻炼腿部肌肉。细密的汗珠布满了她的额头,打湿了几缕头发。

生活是平淡的,能够维持这种日复一日的常态,现在是对朱令家庭最好的安慰。这意味着不会危及朱令的生命,他们能安全地继续生活是父母最大的期望。

这种期待在25年的慢慢煎熬中逐渐降低。1994年,当朱令中毒后刚刚醒来时,朱明欣希望她能在两年内站起来并照顾自己。但是时间被拉长了,到了1999年,朱令终于可以和他的帮手一起站起来了。但随着三次急性病急诊ICU,多年康复训练取得的进步瞬间崩塌,甚至变本加厉。

吴承志和朱明欣已经逐渐接受了朱令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事实。至于25年前投毒案的追究,我也希望法律能严惩真凶,还一个真相和正义。到现在,我只是觉得真正发生的事情是可以记录下来的。

2019年11月,一部关于朱令案的纪录片《朱令四十五年:北京清华毒杀女学生案》在台湾省出版。之后某微信账号以案例分析的角度连续写了6篇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一波舆论和争论。

这些年来,吴承志和朱明欣也已经习惯了外界的舆论节奏,从互联网论坛、博客时代,到后来的微博、微信时代。

“这本书出了这些文章,我还挺满意的。他们已经基本把事情说清楚了。”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吴承志摘下眼镜,把板凳挪到朱令旁边,弓着背,手里拿着书看书。朱明鑫翻出旧报纸,做了书皮,把书包背了起来。

时间可以抹去,而不可磨灭的记忆。

25年后,还会有真相吗?“是的,历史最终会被评判,但我们认为我们看不到它。”吴承志戴着眼镜,头发花白。出生在江浙一带的他,个子不高,带着理工科知识分子的冷漠和儒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很淡定。

起初,吴承志和朱明鑫拒绝了《凤凰周刊》记者的采访要求。“没有任何进展。”

25年来,这个家庭想尽了一切办法——上访、申请信息公开、接受媒体采访、请CPPCC议员给公安部门写建议书、给最高法院院长写信,甚至多次请人给高层领导写信...

“这件事已经捅到最后了。”在他们心中,真凶早已被认定,但他们并没有被绳之以法。那是1997年,因为北大发生了类似的铊中毒案。教育部在分发给各学校的文件中称,1995年5月和1997年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生了两起学生铊中毒事件。除了涉嫌人为犯罪外,铊盐没有作为毒品管理,这是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在公安部对一位CPPCC委员关于朱令事件提案的回复中,写着“基本确认系人为投毒所致”。

朱令中毒后,吴承志报了警,此案被列为刑事案件。在与家属的沟通中,警方是这样说的:“嫌疑人已被锁定,正在肉搏。他只需要捅破一层足够的纸。”

吴承志和朱明鑫怎么也没想到,从朱令第一次遇袭到确诊为铊中毒的半年时间里,他们的女儿已经中毒,而警方透露的唯一嫌疑人就是朱令的室友孙伟。

现在,谈到过去,吴承志和新首都朱明仍然保持冷漠和冷静。时间抹去了记忆中的很多细节,但那些感性而大气的感受,让朱明鑫难以忘怀。她会主动提起,“没想到事发后朱令的同学都这么冷淡”,“她怎么会做这种事?朱令还告诉我室友有多好”。

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和无力感,刚开始和清华大学、协和医院、警察、政府打交道时,一直紧紧缠绕着他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淡去。

当时,朱令发生了两起袭击事件。第二次发作比第一次严重得多。他感到全身剧痛,吃不下饭,头发掉光,处于昏迷状态。直接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在长达52天的昏迷中,朱令全身换了8次,但病因始终未被查出。最后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让吴承志和朱明欣做好准备。

一封邮件扭转了局面,最终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诊断出了病因。这是朱令铊中毒事件事发后被报道时广为提及的一点。“新生的互联网拯救了一个女孩的生命。”

这封求助邮件是朱令的一位中学同学贝志诚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的。据央视东方时间空报道,邮件发出几分钟后收到第一条回复,邮件上写着一个陌生的英文单词“铊”。接下来的几天,从世界各地发来了700多封邮件,其中106封指向了一种疾病——“铊中毒”。

这是朱令入院后被怀疑的可能原因,但很快被医院排除。当时,协和医院向清华大学要了一份朱令的重金属接触者名单,当时他在化学系学习。里面没有铊。况且协和医院当时没有检测铊含量的仪器,所以忽略了铊中毒的嫌疑。

后来,朱令的父母拿着翻译过来的外国专家证明朱令是铊中毒的邮件,想让医院参考,一度遭到拒绝。最后病危通知书发出后,他们又苦苦哀求。

朱令的各种身体组织成分被送到北京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据《朱令四十五年》一书记载,当时测量仪器面板上的指针抢购一空,朱令体内的铊含量已经远远超出了研究所内检测设备的检测范围。最终检测结果显示,朱令的铊含量已经超过致死剂量的40%。

2013年后,一名在美国的留学生找到朱令的家人,想研究朱令的头发。吴承志从朱令递过来一些脱发的东西。2018年,在《法医科学国际》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朱令详细的中毒情况:

朱令的第一次中毒是由小剂量中毒引起的,从1994年8月下旬第一次中毒到12月初住院,历时4个月。第二次中毒是两周内大量中毒,剂量比第一次中毒大得多,并伴有铅中毒,直到1995年3月初才住院昏迷。

一开始清华不承认学校存在铊。警方拿到学校购买的铊盐证据后,学校承认清华两名老师做实验需要铊。当初学校对学生隐瞒朱令铊中毒涉及刑事案件。

朱令的父母在1996年起诉了协和医院。在2000年的终审判决中,协和医院被认定对朱令的治疗没有过错,但也被判向朱令赔偿10万元。在多方力量的协调下,清华最终支付了20万元用于“人道主义”关怀。

网上有人吵架,真相却不更新。

这起铊中毒刑事案件本身于1998年8月25日结束。这个悬案,在这25年间,多次在舆论场掀起波澜,伴随着中国互联网从诞生到不断更新的迭代。

起初,互联网拯救了朱令。后来社会各界人士在网上发声,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根据网上发布的各种信息,网友们想拨开当年的迷雾,也通过网络,抱团取暖,聚会,想为朱令做点事。

"这个案子本身很简单。"吴承志回忆,1996年初公安部门态度突然转变,1995年5月初报案。一开始公安办案很积极。但是到了1996年,我再问起这个案子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了。

好像案子就这么悄无声息了。然而,朱令被网络远程治疗的消息却频频见诸报端。还提到了贾珠和谢赫之间的医疗纠纷。

1996年,美国志愿者何晴第一次在《读者文摘》上看到关于朱令的报道,当时她以为朱令已经得到了治疗。再次得知朱令的消息是在2005年,天涯网站上出现了一篇名为《美女的艳羡:十年前清华女生中毒事件》的网帖,指出朱令是被孙伟毒死的。后来,孙伟自己也发了一个帖子为自己澄清,孙伟和朱令的同学也跟帖证明孙伟的人品。

吴承志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每天,他打开电脑,浏览网上的发言。“大家都会在网上盖楼,帖子会被删,但网友会一直罩着。”但吴承志和朱明欣在网上从来不说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两个守旧派知识分子,虽然有严格的约束,但仍然相信采取法律手段。

许多人直到看到《嫉妒的美人》这篇文章才知道朱令发生了什么。人们在网上发帖讨论此案。“很多时候,人们争论不休,信口开河。”一位当时活跃在贴吧的网友回忆道。人们对该案看法不一,关于谁是真凶,中毒原因,分析出各种版本。最先帮助朱令发送电子邮件求助的贝志诚也成为了网民们怀疑的对象。

人们在网上分析案例,吵架,骂人。许多人将案件调查停滞不前的原因归咎于“孙家族背后的势力”,但这只是一种无法证实或证伪的猜测。

一个黑客攻破了孙伟的邮箱,发现了她是如何和同班的几个朋友交流如何声明,如何支持他们的。有网友找到朱明欣,陪她一起上访要求信息公开。

那时候,网民“香定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杭州飞到北京去看望朱令。在她的帖子中,她记录了朱令当时的身体状况。在2006年,与朱令沟通很困难。到2008年,我可以和她简单地通过电话交流。2011年10月,她遇到了在医院待了近一年的朱令。当时她的气管已经被切开,说话有困难。

2007年,中央电视台的导演花了一年时间在朱令拍摄纪录片《十二年》,经过40个版本的修改才在电视上播出。纪实采访和资料整理离不开陪同朱明鑫上访的网友的协助。

朱令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2013年4月,复旦大学学生被同学投掷剧毒化学品致死,类似的19年未破的朱令案被网友提及。

那时候,朱令一家还住在方庄的两室一厅里。内部依然保持着上个世纪的装修风格,墙顶部分墙体脱落。那不是一个宽敞的客厅。从当年4月17日开始,每天下午3点,总会有记者来访。这一天一直持续到六月。

吴承志的笔记本上记录着那三个月采访的每一个记者的名字和电话。大约有四十名媒体记者参观了这个小客厅。给过问候的清华大学领导、政府相关官员、明星、企业的名字也都记在这个本子上。

2013年,舆论的急切让公安部门通过其官方微博作出回应:从朱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到案件报告,已过去近半年。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证据已经丢失。尽管办案人员尽了最大努力,当时也采取了各种刑事调查措施,但没有获得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工作中,专案组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办案,不受任何干涉。

25年来,朱令事件一次又一次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舆论推动了事件的发展。从最初的门户网站、天涯论坛、百度贴吧,到今天的微博、微信,互联网变化之快。朱明鑫曾经是一名与计算机打交道的工程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计算机系统的变化,网络的变化,她已经觉得自己“落伍了”,无法再操作最新的计算机系统。这种落后就像朱令的情况,缓慢前进,甚至停滞不前。

在追求案件真相的过程中,也存在意见分歧和相互猜疑。贴吧里的网友一次又一次的争吵,曾经想在一个阵营里“追凶手”的队友也将形同陌路。这位陪同朱明鑫上访并帮助央视拍摄纪录片的志愿者开始因为一些原因抱怨,并最终停止了与朱令家人的联系。

“当时觉得很简单的案子,总能破案。后来事实证明没那么简单,我也希望出现奇迹。”曾经活跃在贴吧的网友解释了大家后来逐渐淡出的原因,“但大多数人还是在默默关注,只是不怎么说话。”

朱令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就像在看连载小说。

但是《泰晤士报》和《泰晤士报》中的许多个人都没有忘记朱令。她成了这个社会的一块伤疤。每当特殊的社交事件爆发,她总会被提及。

2006年和2007年,百度贴吧“朱令吧”组织了《天之骄子》出版周年征文活动,有很多网友参与。经过2013年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媒体报道,更多的人知道了朱令发生了什么。许多人聚在一起,想为朱令做点什么。

成都人常静在贴吧很活跃。2014年,她在贴吧上发帖,想做一个以朱令为主题的台历,为朱令募捐。不知名的网友纷纷响应,很快形成了一个七八人的团队。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联系印刷厂,有人负责宣传,有人负责分发邮寄。

有人在大学校园里摆摊卖“朱令”t恤,有人做雨伞、t恤、气球、台历、环保袋,有人做关于朱令事件的“电子书”整理大事记。一些新加坡网民穿着“朱令”t恤,举着“朱令”气球向路人解释朱令案教。一些人还联系了北京一家适合朱令康复训练的医院。“我们能想到的都做了,可能做的太少了。”

志愿者做的相关义卖。

这些年来,人们来来往往。有人发帖,有人来参观,有人捐赠医疗设备...有些人消失了,有些新人出现了。“很多时候,这些网友并不是真的很联系我们。他们害怕打扰我们。”朱令的父母说。

更多的时候,朱令和朱令案成为一个符号,她的名字被印在各种纪念物品上,她的经历被从各种角度解读,被写进论文。

2004年,帮助朱令基金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童玉峰和张莉,朱令的两名大学生贝志诚和何青,中学生李欣和约翰纳尔迪斯博士,他们是最早参与朱令网络治疗的人,现在都是该基金会的成员。该基金会的初衷是帮助朱令和其他铊中毒者。在他们的组织下,他们在海外举办音乐会,为朱令筹集资金。近年来,该基金支付了朱令护理人员的费用。

帮助朱令基金会网站截图

时至今日,源源不断的网友自发捐款仍会时不时打到朱明鑫的支付宝账户上。在转账的时候,网友会附上一两句劝诫的话。朱明新会用笔记录每笔转账的名称和金额,以及那些指令。这些捐款会由志愿者在微博中进行宣传。

志愿者做的相关义卖。

何晴还记得,2006年朱令生日那天,很多网友留言,贴吧里有一首歌。十三年后,她已经记不清歌的内容,只记得当时流下的眼泪。让网友小妮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东部时间空播出后的那一年,大家在贴吧讨论怎么给朱令过生日,准备礼物。

2013年住进养老院后,朱令的生活和医疗更有保障,志愿者来的也少了。在这里,她的名字被改成了“吴玲”。当时,她接受了疗养的安排,朱令的家人做出的承诺是保持沉默,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但舆论场的扰动就像一块不经意扔进水面的石头,总会激起涟漪。2017年,一些编造的谣言在网上传播,迫使朱明信和、吴承志在网上发表声明澄清。

现在说起当年的事情,吴承志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冷静理智。他向记者分析了为什么人们如此关注此事。“就像看连载小说一样,大家都想知道结局是什么。”

除了真相,吴承志和朱明欣也在为未来担忧。养老,死亡,将来必然会发生。当他们都离开的时候,朱令会做什么?吴承志平时非常关注养老、病人护理等社会问题。他说,“你不能去养老院。当你去拜访他们的时候,你就会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

2004年,朱明鑫因摔伤致脑移位出血住院,2014年吴承志因肠梗阻住院,均存活。2015年4月,吴承志大面积脑梗,但在养老院得到及时抢救。事后,他很高兴,“我得到了修道会的祝福。”

吴承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的身体状况还可以,都是因为朱令。”为了照顾朱令,他们不敢倒下。

对于朱令的未来,何青的想法是,基金会应该考虑为朱玲多聘请一些护工。朱令现在的护工是清华校友专门挑选的,他们去了家政公司。她已经工作两年了,她很可靠,深受朱令家人的信任。

一家人都在认认真真的经营着生活,家里总是一片欢乐的气氛。吴承志时不时会笑,说些轻松幽默的话。朱明欣会说自己“挺傻的”,认为自己“盲目乐观,没有紧迫感”。她总是关心朱令的身体状况。

为了护理方便,近年来,朱令再也没有留过长发,留着假小子的发型,前额留着几个刘海。吴承志在为朱令的颈部伤口换纱布时开玩笑地说,“我是皇家理发师”。听了这个笑话,朱令笑了。

有一次,医生问:“什么动物叫得最大声?”朱令说:“没有动物叫得像我父亲那么大声。”这个稚气的回答让大家都笑了。

有网友记得,送给吴承志的蝴蝶兰养得很好,繁殖了很多株。

每个周六周日,吴承志都会提前去养老院门前的小餐馆点一些朱令喜欢吃的菜,护士也会偶尔包一些朱令喜欢吃的饺子。朱明鑫学会了网购,偶尔会在淘宝上买一些商品。

2019年12月初,疗养院的地面上,依然下着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杨树叶落了,寂寞的寒意落在行人身上。当记者前来探访时,吴承志正在用爱心包裹喂朱令芥末猪肉饺子。饭后喂水,吸痰,给脖子伤口换纱布,一切都有条不紊。

“臀部”,朱令打了个嗝。“打嗝真的很大声。够了。”吴承志在一旁开玩笑地说道。朱令张开嘴,朱明新河和一旁的护士都笑了。

*本文由《树计划》作者【凤凰周刊】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