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诊断(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胃肠间质瘤的病因和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非上皮性肿瘤,在诊断上与较常见的结直肠癌相分离。其中70%发生在胃,20%发生在小肠,不到10%发生在食道。小肿瘤通常是良性的,尤其是细胞分裂缓慢时,但大肿瘤扩散到肝脏、网膜和腹腔。它们很少发生在其他腹部器官。

在肿瘤医学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

历史

直到20世纪90年代,所有的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都被称为来自平滑肌的“胃肠道间质瘤”。组织病理学专家一般不区分这两种类型,因为对治疗和预后没有影响。随后,CD 34和CD 117被确定为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标记。

流行病学

每百万人中有10-20人患此病,3-4中有1人恶性。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因为新的实验室方法对GIST的诊断更敏感。虽然已经描述了一些遗传性GIST家族,但大多数病例是散发的。

体征和症状

患者有吞咽困难、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或转移(主要在肝脏)。经常会有轻微的腹痛或不适。一般来说,手术需要获取活检进行研究。从外科医生的角度来看,GIST是一种没有包膜的局限性肿块。它们起源于肠壁。

病理生理学

研究人员同意GIST可能来自ICC细胞(间质细胞),ICC细胞通常是肠道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充当控制运动的起搏器。

大多数(50-80%)GIST是由c-kit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一种生长因子的跨膜受体,称为SCF(干细胞因子)。C-kit/CD 117受体在ICCs和大量其他细胞上表达,主要是骨髓细胞、肥大细胞、黑素细胞等。但在肠道内,大量CD 117阳性染色很可能是ICC细胞产生的GIST。

C-kit分子由一个长的胞外结构域、一个跨细胞片段和一个胞内部分组成。突变通常发生在编码细胞内部分(外显子11)的DNA中,该部分作为酪氨酸激酶激活其他酶。突变使得c-kit功能不依赖于SCF激活,导致细胞分裂率高,基因组不稳定。有c-kit突变的细胞可能需要额外的突变才能发生GIST,但c-kit突变可能是这一过程的第一步。c-kit的酪氨酸激酶功能是治疗GISTS的关键,见下文。

诊断

作为分析的一部分,通常会进行血液测试和CT扫描。

活检标本将在显微镜下检查。组织病理学证实了GIST的特征(梭形细胞占70-80%,上皮样结构占20-30%)。较小的肿瘤通常出现在肠壁的肌层之间,而较大的肿瘤通常会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通常有轻微的炎症迹象。

组织病理学家在怀疑GIST(肿瘤样网络的成因与其他信息资源相比)时,可以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CD 117的特异性抗体)。几乎所有胃肠道间质瘤都是CD 117阳性。其他显示CD 117阳性的细胞是肥大细胞。

款待

大多数小的GIS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