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反思(初中生物探究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探索。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生物的本质要求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也可以说生物学本身就具有探究的性质。虽然探究式教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不到位。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往往囿于形式或不顾内容地采用探究式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应用不当,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是学生与学习环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一个连续而复杂的系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会不断得到发展,主要的生活活动会不断得到展示。如果把探究式教学仅仅理解为事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准备上课,那么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就体现不出来。
第二,教师的专业性不够。与“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化要求。不仅要深入,还要简单。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要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他们会按照已有的方式去构建新的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学习情况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这是一个交流、讨论、合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展示教师智慧的过程。而教师如果缺乏持续的学习和提升,就无法胜任课堂教学,备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形式化的探究教学既不能体现学科的特点,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三,课堂受客观条件制约。生物学的探究过程主要是指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已有数据得出已知结论,收集数据,推断假设,验证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包括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要求学生在不知道结论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步骤,得到实验结论。那么,探究性实验需要更完备的设备准备和充足的知识储备。如果客观条件达不到理想状态,就会影响生物实验的效应。生物课也需要教学时间。在以数语为主,其他科目为副科的应试考试中,副科让位于主科,缩短课时,减少补课时间。但是,探究式教学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很难很好地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一些教育实验中,可以明显对比出,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把握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高效开展这种教学模式。
首先,抓住教学核心,明确教学目标。方式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方式。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不允许以主人自居,颠倒主次。所以,探究式教学不是万能的,也不适合所有课程。比如在细胞形态学知识的学习中,不适合使用探究式教学,但是在叶片形态、结构与功能这一章,可以很好地使用探究式教学。
其次,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专业素质。一堂课的效果取决于老师。传统课堂可以让知识更加系统化,而开放式课堂往往更加活跃,但也容易出现问题: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学习的重点。如何让课堂生动高效,需要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学生可以在使用他们的手和脑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教师需要正确引导,设定课堂目标,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动性,不降低标准和要求。问题要一步步提出来,探索问题的过程环环相扣。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和反思,做好总结。在传统课堂中,学生需要反复记忆所学内容,通过反复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探究课堂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目标是什么,过程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帮助学生做好思路的梳理和后续探究的后续工作。及时系统整理知识,查漏补缺,是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师需要学会思考,根据备课时预设的问题和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思教学,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