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信息(你对教师节了解多少)
“不说话,学别人”和“为人师表,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让我们开启“时光空时光穿越”之旅,体验古人尊师重道的礼仪和故事。
“举手提问”和“教师节”自古就有。
师徒是古代新生入学仪式的必要环节。《礼记》规定,新生入学时,要先跪下挖掘前任老师孔子的,然后向老师跪拜,并赠送芹菜、桂圆等六样礼物。
到了唐代,拜师仪式被归入国家的官方礼仪体系。到了清代,国子监的学生第一次看到老师要“从东台升堂”。因为在古代仪式中,东戏台次于西戏台,西戏台优于其他,要“三礼”。
除了尊师重道之礼,古人在日常学习中也非常注重尊师重道的礼仪。春秋战国时期的“学生守则”——《弟子规》规定,上课时,“如有疑问,用手问”;如果他们在路上相遇,学生也应该在路上袖手旁观,等老师经过后再往前走。
孔子圣迹图的一部分。源地图
其实古代也有“教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孔子。黄宗羲《与陈干楚学记》记载:汉代,每年孔子生日,皇帝都会带领文武百官到孔庙祭拜,还会邀请国子监、国子监的儒生入宫统一宴饮,“招待吃喝之客”。
唐宋时期,不仅祭祀孔子的仪式和习俗沿袭至今,各地还从学校中选拔优秀教师,呈献给朝廷。获得“优秀”称号的教师将得到奖励和激励。
到了清朝,每逢孔子生日,朝廷都会给各高校教师“加薪”,成绩突出者还可以“升职”,最高的被授予八品封号。据《北京皇帝年节纪胜》记载,北京民间在那一天“禁止宰杀,祭祀孔庙,各自习室供给用品,敬慕师生”,可见对它的重视。
这些老师和学生永远相爱。
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很多历代名师受到追捧和欢迎。
胡瑗是北宋的“网络名人”老师,范仲淹、欧阳修的儿子都加入了他。根据学生的天赋和兴趣,创造性地提出“文理兼修”;他也喜欢娱乐。解释《礼记》时,他把礼器画成图画,做成教学卡片。他离开太太时,同学们依依不舍,前来送行的队伍浩浩荡荡。
写出了著名名著《世说》的韩愈,也是一位寓教于乐的倡导者。他的课堂气氛很热闹,“我怕不完美,我就和你一起欢笑唱歌,让大家都醉了,忘了归家”。他主张“学他的意思,不学他讲的东西”,写文章要“自己的新语言”,吸引了很多学生向他的老师学习。
明代仇英《程门雪梨图》的一部分。源地图
除了名师,还有很多名人尊师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也许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程门雪梨”的故事:北宋大学的学者师洋和他的好朋友去拜访老师程颐。当时是隆冬时节,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他们不敢打扰老师,恭敬地等着袖手旁观。程颐醒来时,发现他们还在等着,门外的雪有一尺厚。
有句老话:“当一次老师,当一辈子爸爸”。岳飞小时候家境贫寒,私塾老师周东免费收他为徒。周东死后,岳飞穿着麻布衣服,开着灵车,举行了孝敬仪式。农历正月十五,他会拿起老师给的“神臂弓”,射三箭留作纪念。
隐喻,教师的婉约妙语
文人的作品总是吝惜对老师的赞美。“让整个世界桃李满天下,何必在堂前种花?”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丰和宫铃绿野堂种花”,让“桃李满天下”成为“爆款”赞美老师的流行语。
人们也喜欢用古诗词中含蓄的比喻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夜烛尽哀”是家喻户晓的话;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罗隐的《蜜蜂》:“采花成蜜后,谁甜谁辛苦”,也常用来赞美老师。
有“比喻派”和“婉约派”。很多学者喜欢含蓄地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如李白在《求和谐尊师归隐》中写道:“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水泉...词来江色暮,寒烟独落”。他通过描写老师住处周围的风景,倾吐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充满了新意。郑板桥在新竹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老干部供养”,也是别出心裁。
“学习比尊师更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尊师重道,强调教育是一种社会潮流,是对教师最好的教师节祝福。
(综合新华网、北京晚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