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市群(淮海经济区名存实亡)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受邀参加论坛,将就淮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发言。
中国发展论坛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中国“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旨在“与世界对话,共同发展”。今年将举办第20届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共赢”。
该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是中国政府高级领导人、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的重要对话平台。今年只有广州、武汉、徐州、东莞受邀出席。
23日下午,周铁根将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分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徐州广电全媒体平台将全方位报道本次活动,敬请关注!
新闻链接
●“淮海城市群”简史
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处,由于文化共性、历史传承等因素,形成了一个实力和规模显著的城市群——淮海城市群。
▲淮海经济区。
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建立淮海经济区。
2003年,江苏省政府出台《徐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旨在通过培育徐州都市圈(淮海城市群),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2010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首次市长会议在徐州召开,标志着淮海城市群一体化正式启动。
2014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徐州、淮北、苏州、济宁、枣庄、商丘、连云港、宿迁8个城市进行实地调研,率先完成了“淮海城市群发展研究项目”。
2015年,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徐州代表团联合提出“将淮海城市群纳入全国跨区域城市群规划试点工作”的建议。
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徐州为国家级“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海经济区正式纳入这一国家战略。
2018年12月,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徐州召开。
●淮海城市群的特点
1.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
淮海城市群位于东海岸与陇海-兰新大动脉的交汇处,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区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承南启北、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
2.突出的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农产品品质优良,产量高。
人力资源:地域文化深厚,人口密度高,在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文化资源:该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儒家文化、楚汉文化、三国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各具特色,自成体系。
3.跨行政区划特征明显。
淮海城市群是我国跨省区数量最多的城市群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跨区域合作的复杂性。
●淮海城市群现有合作框架
2018年12月,在淮海经济区域协同发展论坛上,淮海经济区徐州、淮北、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苏州、枣庄10个城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该协议的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包括:
1.建立区域战略决策机制。
2.建立区域沟通协调机制。
3.建立区域合作的运行机制。
协议还包含交通一体化、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等多项与区域合作相关的项目意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