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鱼原羊秘史2018-10-05 21:05:33
陕西Xi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向世人讲述着秦汉隋唐的辉煌岁月。碑林是Xi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收藏地,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聚集地,具有重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安碑林第二间,矗立着一块高279厘米、宽99厘米的著名石碑,被称为“大秦景教中国通俗碑”。她与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死海东海岸的摩押希伯来石碑、北美的阿兹特克时间石碑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名碑”。因此,这座石碑是国宝级文物,每年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更重要的是,这块石碑向世人讲述了一段尘封的往事,见证了唐代一个宗教的发现。
明天三年(公元1623年),Xi安出土了一块石碑。正面写着“大秦景教在中国流行,碑文由一千七百八十个汉字组成,附数十个叙利亚文字”。石碑出土后,当地陪审员张耕虞曾与北京的耶稣会士利玛窦有过接触,并通过他了解了一些基督教知识,因此判断这块石碑可能与基督教有关,是一块关于基督教在中国古代传播的碑文。
于是张耕虞把碑文拓片送给了当时的太仆寺邵青、中国天主教三大支柱之一的李之藻。经过反复考证,他认定这块石碑是唐代关于基督教传播的故事。李之藻还写了《景教碑颂》作为序言,说:“过了今天,中国的士大夫不能怪圣教的到来。我知道一千多年前,它就已经流行了。”他和许多士大夫都自称“学景教”。那么基督教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呢?有哪些故事?
景教是东方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又称景教。聂斯脱里(约368-451)是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君士坦丁堡、罗马、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亚历山大在当时的并称为基督教五大教区,宗主教是东方教会的牧师,相当于西方教会的主教。目前,东正教和一些东方教派的最高领导人仍被称为“族长”)。
叙利亚人涅斯托利提出了“基督二性二性论”。他认为圣母玛利亚只是生下了耶稣的身体,而不是被赋予了耶稣的神性。他对当时教会盛行的“上帝之母”提出质疑,建议称之为“基督之母”。公元428年,聂斯脱里成为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由于神学上的争议,引起了亚历山大主教西里尔卢斯的强烈反对。
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以弗所全基督教理事会)召开后,虽然调解了许多教派的冲突,但涅斯托利被免去了宗主的职务,他所在的教派也被视为异端,最终在埃及安息。事实上,当时东西方教会对聂斯脱里的判断是一种误解。不仅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抱怨聂斯脱里,而且聂斯脱里晚年的一些作品于1895年在叙利亚被发现。在这本书中,聂斯脱里否认以弗所会议的指控,并为自己辩护。他的解释与当年教会的指责不同,但接近正统基督论。
1994年11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与东方教会签署了联合声明,天主教会在以弗所会议上放弃了对内斯特留斯的统治。这推翻了以前的一些学术观点,景教不是基督教的异端,而是正统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涅斯托利死后,他的追随者继续遵循他的思想建立教会,他们主要在东方国家发展。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景教是中东、波斯和中亚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宗教。甚至有学者指出,当时亚洲的基督徒人数超过了欧洲。
公元618年,唐朝由唐高祖李渊建立。他的儿子李世民是个天才。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他消灭了刘武周、王、窦建德等势力,为唐朝的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唐太宗通过“宣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创造了辉煌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不断扩张疆域,先后将东突、吐谷浑、高昌、龟兹等国纳入大唐版图。在西域设立安西府,加强了对新疆和中亚的统治。此举再次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使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畅通无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叙利亚景教传教士得以进入中国传播基督福音。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来自叙利亚的景教传教士阿洛本来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基于“示异方教”的开放政策,他派当时的宰相方“迎西郊,待之如宾”。
不久,阿罗本受到了李世民的接见。碑上的碑文写着:“转经堂,求禁。我深知诚信,特教之。”这说明唐太宗听了阿罗本的布道后,认为道理很好,于是允许景教在中国传播。此后三年,在中,来自叙利亚、波斯等地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东方,人数达到21人。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特许阿罗本在长安一宁坊建教堂,原称“波斯庙”,后改称“罗马庙”、“大秦庙”。唐朝政府也给予了财政支持,圣旨上说“道无常名,圣人无常身,教随党,益诸生密。”可见唐朝是支持景教传播的。
唐高宗即位后,延续了唐太宗支持景教的政策,封阿罗本为镇国法师。他被允许在全国各地建立景教寺庙。景教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净教碑上有记载“诸州,各有净土,有十法流,寺院满百城”,可见当时的繁华之际。
在中国的景教传教士中,很多人掌握了中东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在医疗技术方面,更是令人惊叹。石碑上记载着“病有所医。”曾游历中东的杜欢也在《经典游记》中写道:“大秦善于治目瘴,或病前见,或开脑虫出。”景教传教士有些本事,所以受到唐政府重用。例如,秦曾长期担任宫廷御医,他曾因治愈的疾病而被载入中国史书。
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发展,都必须中国化,不管是佛教还是伊斯兰教。罗本和景教传教士把圣经和赞美诗翻译成中文。为了让中国人更好地理解教义,他们借用了许多佛教和道教的词汇(有学者认为景教的词汇是叙利亚语的音译,并非来自佛教和道教,这涉及语言学,不在本文讨论)。
例如:三位一体(Trinity),慈爱的父阿罗哈(天父,主),伟大的儿子(弥赛亚,耶稣的儿子),慈爱的羔羊(神的羔羊),三不变(相信爱)等等。由于史料的缺乏和译本的失传,无法考证整部《圣经》当时是否被翻译。但是,从敦煌发现的景教文献中,我们仍然可以对当年的汉译本略知一二。比如:“如果用左手给,感觉不对。”(马太福音6: 3)“梁木看自己的眼睛,却告诉别人,你的眼睛里有东西。”(马太福音7: 4)等等。
景教也把圣诞节带到了中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代中国人不过圣诞节。早在唐朝,中国就有圣诞节了。景教碑上记载“代皇帝文武,张从事无为,每逢生日,西天香继位,授皇位于众。”这是与圣诞节有关的东西,是迄今为止唐代圣诞节的重要例证。翻译成白话文,唐代宗的李煜大力支持景教的发展,每年圣诞节都给景教寺庙香火和皇家膳食进行礼拜,表达对基督徒的庆祝。这里所说的“天香”,是指主持仪式的祭司(主教)手持装满烧过的乳香的挂炉,围绕在教堂或祭坛周围,向主献祭。在天主教、东正教和一些小的东方教派的弥撒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崇拜仪式。
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年间,沉迷道教的武宗听信了赵贵臻等道士的谗言,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虑,采取了压制佛教发展的政策,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被佛教称为“会昌法难”。是中国佛教史上“三绝一案”事件之一。
反佛运动虽然主要针对佛教,但显然是在清理一切外来宗教。其他外来宗教(祆教、摩尼教等。),包括景教都受到了重创,在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大不如前。在景教正在积极发展的广州,据一些阿拉伯历史学家记载,干福七年(879年),黄巢暴动,攻占广州,杀死胡人12万(说是20万),受害者中有不少景教教徒。
会昌灭佛和黄巢广州大屠杀后,景教在mainland China的发展宣告结束。目前,考古发掘未能证实唐末至元初景教在mainland China的活动遗迹。直到元朝,蒙古铁骑将欧亚大陆连成一个整体,中东、中亚、蒙古的风景信徒才再次进入中国。
建立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的《大秦景教通俗中国碑》向世人讲述了唐代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这既是阿罗本等传教士开启基督教传播的见证,也是盛唐博大、进取、包容的精神。
因此,国宝级文物《中国流行大秦景教碑》对于研究中外交流史、盛唐史、中国基督教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古浪隐士
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出品,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允许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