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柯蒂斯·李梅(李梅火攻)

李火公(柯蒂斯李梅)

1944年10月20日,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莱特湾战役爆发。这一仗几乎消灭了日本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美国基本获得了太平洋的制海权和空。莱特湾海战胜利后,美国开始进一步接近日本。与对德战争一样,盟军仍然选择对日本本土实施持续的战略轰炸,以消耗日本的持续战争能力,加速对日战争进程。除了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和重要武器在对日战略轰炸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柯蒂斯李梅将军和M69燃烧瓶。所以对日本的连续战略轰炸也被称为“李梅火攻”。

柯蒂斯·李梅

柯蒂斯·勒梅(Curtis LeMay),美军空四星上将,二战中战略轰炸日本的主要领导人。

1941年12月,美国加入二战,李梅的军衔是陆军少校。1942年1月,她奉命组建装备B-17“空堡垒轰炸机的305轰炸机大队(1942年9月编入美国航空空第8队,参加对德战略轰炸)。1943年9月任第8航空队空队第3轰炸师第一师长;1944年8月出任第20航空队空队二十一轰炸机司令部司令(对日轰炸);1945年1月调任第20飞行空队XX轰炸机司令部司令(对日轰炸);1947年6月出任美军欧洲空军区司令;1948年出任美国战略空军事司令部司令;1957年7月出任美空军副参谋长;1961年出任美国空陆军参谋长;1965年2月退役。

1943年6月2日,李梅上校正在祝贺306轰炸机联队的飞行员。

1940年1月26日,他被提升为陆军上尉。

1941年3月21日,他被提升为陆军少校。

1942年1月23日,在部队晋升为中校。

1942年6月17日,晋升为上校。

1943年9月28日,他被提升为准将陆军上将。

1944年3月3日,他被提升为少将陆军上将。

1948年1月26日,在部队晋升空将军。

1951年10月29日晋升空将军。

1944年,少将·李梅与第8航空队空队长中将·杜利特合影。

其实从上面不难看出,李梅的升迁速度是很快的,尤其是1941年到1945年。1941年12月美国参战时,李梅还只是陆军少校,但不到三年就晋升少将。当然,这个提升速度跟李梅的性格和作战战术有很大关系。第8届欧航空队期间,李梅在空中创造了B17“战斗箱”编队战术、“直线飞行战术”等有效防御和精确轰炸战术。作为指挥官,李梅亲自参与了轰炸,包括在施魏因福尔特和雷根斯堡的穿梭轰炸,甚至第8航空队空队后来也禁止他参加战斗。这一系列动作让他在一线军人中很有号召力。对他有这样的评价:

他是把战斗机变成杀人机器的天才。在同伴们闲聊取乐的时候,他的脑子里却在想着硝烟弥漫的战场,考虑着眼前的危险,分析着行动的步骤,衡量着自己面临的挑战。李梅渴望战死沙场。每次执行轰炸任务,都是他亲自带队。李梅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败。因此,他坚持不懈地训练他的飞行员,对他们的飞行要求极其严格。

1948年,中将·李梅亲自驾驶C-47运输机参加柏林空运动。

当然,李梅虽然在二战战略轰炸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并没有晋升为空五星上将。自1951年李梅出任美军战略司令部司令以来,她曾多次提出李梅晋升五星上将的提议,但最终均被否决。至于原因:

在非战争时期任命这种军衔的军官,必然意味着降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如此荣誉的军官的军衔。

燃烧弹

燃烧弹相对现代的使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在日本侵华战争、苏联苏芬战争、德国英伦空战争中也被广泛使用。下图是苏联的RRAB-3集束炸弹,也被称为“莫洛托夫面包篮”。该弹长2.25米,直径0.9米,重250公斤,可装填包括燃烧弹、化学弹在内的各种子弹药。在1939年至1940年对芬兰的冬季战争中,它被用于城市轰炸。

RRAB-3型集束弹药

事实上,包括美英在内的国家在战争之初就对燃烧弹深恶痛绝,因为这种弹药实在是够残忍的,对非军事目标的伤害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会是不可接受的。当时,美国陆军航空兵空司令阿诺德将军曾经说过:

高空精度轰炸军事目标,而在城市使用燃烧弹,完全违背了“国家只能轰炸军事目标”的政策

美英等国一直奉行白天高空精确轰炸理论,并严格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教学。然而,这种高空精确轰炸理论使得盟军轰炸机在二战前期损失巨大,无论是遭受的打击还是轰炸的实际效果都没有达到盟军最初的预期。因此,燃烧弹这种被盟军视为“残忍”的武器也被提上日程。

吹翼B-17战略轰炸机

1940年,美国在英国燃烧弹的基础上,研制出100磅M47燃烧弹(胶体橡胶混合物、碱水、椰子油和汽油)和4磅M50燃烧弹(镁、铝和四氧化三铁),分别用于攻击大型建筑和轻型建筑,燃烧后两者的温度都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然而,随着太平洋局势的恶化,1941年9月,美国陆军航空兵空队的阿诺德将军提到了这段话:

远东的橡胶供应也可能在战时被日本切断,镁也可能在战时成为短缺物资。

M47燃烧瓶

1941年夏,美国着手建立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OSRD),下设国防研究委员会(NDRC),专门从事军事科学研究,汇集了当时雷达、战车、化工等领域的尖端人才,作为武器研究的信息资源。为了应对资源短缺,NDRC还负责研发新一代替代燃烧弹。核心问题是不需要橡胶汽油混合物做填充物,稀有金属不能做燃烧弹。哈佛大学、杜邦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等一大批大学和化工企业参加了新型燃烧弹的研制。

1942年春,这种全新的燃烧弹问世。它的长度为20英寸(510毫米),直径为3英寸(76.2毫米),重量为6.2磅,形状为长圆柱体。内部填充物为凝固汽油(环烷、铝盐和棕榈酸的汽油)。此时的汽油呈胶状,所以也叫凝固汽油。使用时,38件捆绑,分散在空中。落地3-5秒后,内置的TNT炸药点燃镁粒,然后点燃凝固的汽油向外喷射,最大喷射距离30米。燃烧后温度可达1000多摄氏度,基本可以引燃周围常见的可燃物。

从1942年4月开始,美国对这种全新的燃烧弹进行了测试,使用了不同的发射平台和实验场景,包括迫击炮发射、轰炸机空发射等等。1943年2月开始,NDRC开始在犹他州建造大型试验平台,主要模拟日、德两国城市和工业区的结构(包括建筑结构和内部家具的全模拟),并利用这个模拟平台进行燃烧弹的真实试验。最初的4磅M50燃烧弹和2磅M52燃烧弹在测试中进行了比较。最终结果显示,M69燃烧弹在三种燃烧弹中燃烧效果最好,不仅对木结构的日本建筑有很大作用,对德国建筑也有很好的毁伤效果。

凝固汽油弹(非M69)

最终,这种新型凝固汽油弹被命名为M69,其中38枚被捆绑成E-46集束炸弹,总重500磅。

含有38枚M69凝固汽油弹的E-46集束炸弹

在M69凝固汽油弹试验的同时,波音B-29“超级空堡垒”重型轰炸机已经定型。该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60吨,配备4台R-350-23型18缸星形发动机,增压风冷,最大载弹量9吨,最大航程9000公里,装弹后作战半径25000。伟大的航程和携弹能力,为后来从中国和太平洋诸岛空进攻日本奠定了基础。

对日本的战略轰炸

1944年之前,美国对日本的唯一一次直接攻击是1942年4月18日的Doolittle 空攻击。那一天,美国16架中型B-25轰炸机冒险从CV-8大黄蜂空号航母上起飞,最后飞向中国。在这次空袭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美国再也没有直接轰炸过日本。

B-25轰炸机从母舰大黄蜂空上起飞。

对日战略轰炸新概念“对日战败空中计划”是在1943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重新确立的,当时计划以中国为跳板对日本实施连续战略轰炸。在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增加了太平洋方向,明确指出必须在太平洋中部获得轰炸的前进基地,即关岛、塞班岛和天宁岛。轰炸日本的新概念也改名为“马特宏峰”(阿尔卑斯山最后一座被征服的山,寓意轰炸日本的难度)。但在1943年中后期,B-17“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由于性能问题无法胜任对日轰炸,而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进度落后,技术没有完全成熟,机组人员技术不够熟练。因此,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实际上直到1944年初才开始。

1944年4月4日,专门为轰炸日本而组建的美国第20航空队空成立,其指挥官阿诺德将军也被任命,总部设在印度克勒格布尔。XX轰炸机司令部的首任指挥官是准将将军肯尼斯·B·沃尔夫(Kenneth B Wolf),装备160架B-29轰炸机的第58轰炸机联队于3月抵达印度(7架轰炸机在旅途中损失)。为保证第20航空队空队的大机群部署,美国在印度加尔各答建有查库利亚、皮亚多巴、杜昆迪、克勒格布尔空军事基地,在中国成都附近建有新津、广汉、邛崃、彭山四个前进基地。第14航空空运输队将通过驼峰航线为第20航空空运输队提供后勤保障。它的作战模式是:B-29从印度基地推进到中国前进基地,再从中国推进到目标。

新津机场

1944年6月5日,第20航空队空队第一次轰炸日本。那一天,98架B-29轰炸机轰炸了泰国曼谷。但由于各单位和整个大编队飞行经验不足,98架飞机中有1架起飞后坠毁,16架未能到达目标。而其他部队因为训练不足,轰炸精度很差。返航途中,又有4架B-29因故障坠毁。

1944年6月15日,第20航空队空轰炸日本哈番钢铁厂。那一天,92架B-29起飞,但只有79架到达中国,从中国起飞时只有75架,只有47架B-29真正飞到哈凡钢铁厂,只有一架真正命中。虽然华盛顿方面对此次轰炸行动非常重视,并专门派出战地记者跟随编队,但结果却非常出人意料。

1944年6月58日,轰炸机联队编号42-6310的B-29从查库利亚机场起飞。

陆军航空兵空队在对日作战的压力下,不断催促XX轰炸机司令部继续进行连续轰炸(不仅在日本,还包括中国东北和东南亚日占工业区),但训练、故障、后勤等问题使得XX轰炸机司令部根本无法维持这种轰炸能力。1944年7月4日,XX轰炸机司令部司令准将将军肯尼斯·B·沃尔夫被撤职,准将将军瑞文·桑德斯接任。1944年7月29日,98架B-29轰炸鞍山昭和钢铁厂;8月10日,轰炸长崎和巴林邦炼油厂;8月20日,哈凡钢铁厂爆炸案。但除了轰炸鞍山,这一系列轰炸效果并不好,尤其是8月20日轰炸八藩,出动飞机61架,损失14架,损失率达到23%。1944年8月29日,柯蒂斯·李梅从欧洲调任XX轰炸机司令部司令。一向铁腕的李梅立即开始加强机队的训练,并在印度成立了专门的航空空学校。1944年10月,XX轰炸机司令部开始大规模轰炸日本,鞍山、台湾省、缅甸、新加坡相继被炸。1944年12月在中国汉口轰炸日军。应该说,李梅的上任大大提高了XX轰炸机司令部的战略轰炸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44年10月18日,58架轰炸机的B-29联队。42-24494轰炸了福尔莫萨哈托。

1944年6月,美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随后开始在关岛和天宁岛修建机场,使得从太平洋中部直接轰炸日本成为可能。考虑到第20航空队空队对日轰炸成本过高,后勤补给困难,最终效果不理想,在马里亚纳群岛基地逐步完善后,第20航空队空队XX轰炸机司令部轰炸频率开始逐渐减少,XXI轰炸机司令部于1944年12月4日转入第20航空队空队,驻扎在马里亚纳群岛。1945年1月20日,柯蒂斯·李梅调任第20航空队空队XXI轰炸机司令部司令,接管73、313、314轰炸机联队指挥,4月,58、315轰炸机联队调往日本,拉开了美国对日本持续战略轰炸的序幕。

北关岛314轰炸机联队的B-29战略轰炸机

XXI轰炸机司令部日本战略轰炸起初仍参考欧洲对德战略轰炸模式,采用轰炸机白天高爆弹空轰炸模式,包括1944年底轰炸东京名古屋、1945年1月23日轰炸名古屋三菱飞机厂和1月27日轰炸东京。虽然李梅很清楚low 空轰炸大大提高了精度,但是机组人员的训练和来自low 空的威胁让李梅无法下定决心。1945年2月4日,110架B-29轰炸了神户,但最终只有69架达到目标。2月10日,东京中岛飞机工厂的轰炸导致118架B-29中多达41架的损失和受伤。这种长时间不尽人意的轰炸降低了21轰炸司令部官兵的士气。

1945年5月29日轰炸横滨

转机发生在1945年2月24日。日东京天气状况不佳时,B-29 B-29已经起飞前往东京,机队携带了454吨M69燃烧弹。因为不能直接看到目标,所以所有舰队都使用雷达瞄准投弹。和之前一样,因为经验问题,整个编队在东京空被分散成大量小编队甚至单机。这种许多小编队从不同方向进入东京进行轰炸的“错误”干扰了日本防卫力量空的判断。所以那天的轰炸实际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实际投放的411吨M69燃烧弹损坏了2.5平方公里,27970座建筑被毁,美军损失了6架B-29轰炸机。在舰队返航期间,313轰炸机联队指挥官准将·托马斯·鲍尔将军总结了以下几点:

由于东京的天气条件不好,雷达必须瞄准轰炸。晚上轰炸不也一样吗?反正夜间轰炸可以有效降低日本国防军空的拦截概率,不需要依靠目视轰炸。

既然多通道多方向进入轰炸目标可以干扰日本防卫空部队的判断能力,为什么未来轰炸不能由大编队改为多组小编队?

降低投弹高度,抵消高空投弹时风速的影响。

如果说托马斯·鲍尔的总结为后来的大规模轰炸提供了建议,那么1945年2月13日美英对德累斯顿的轰炸则打破了李梅最后的担忧。德累斯顿大轰炸造成3万多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平民。李梅考虑这种完全无差别的轰炸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由于盟军将任何交通枢纽、物资生产中心、任何参战的平民都定义为军事目标,因此不存在纯粹的“无辜”。思想松动后,李梅开始酝酿更大规模的轰炸,并将战略轰炸直接进行到底,“李梅火力攻击”正式展开。在仔细分析了日本现有的防御空实力后,李梅彻底推翻了原来白天高空高爆弹的精确轰炸策略,改为夜间低空燃烧弹轰炸,这几乎是对美军航空兵的颠覆性轰炸策略。

轰炸从白天变成了夜晚。

下降高度从20,000英尺降低到5,000-8,000英尺。

从同方向进入的大编队到多个小编队甚至单机从不同方向独立进入。

日本防卫空实力下降到不足以严重威胁轰炸机编队后,撤除了部分自卫武器,改为携带炸弹。

按照李梅的设想,一周内对日本东京、名古屋、神户等城市的连续轰炸,将在心理和物质上给予日本绝对的打击。第一个目标是东京3英里长、4英里宽的区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8-13万人。包括工厂、火车站、仓库以及大量的小作坊。在NDRC,这一地区被列为一类地区,是重点攻击目标。

1945年3月9日,可能是日本最黑暗的一天,XXI轰炸机司令部出动331架B-29轰炸机轰炸上述地区。第33轰炸机联队指挥官准将将军托马斯·鲍尔(Thomas Bauer)以M47燃烧弹为先导机群,先在目标区域投下一个X形标记,然后轰炸机根据指引在东京投下2000吨M69燃烧弹。东京的大风之夜,西北风速超过32公里/小时,极大地助长了燃烧弹火势的蔓延,连low 空轰炸的轰炸机玻璃都被弥漫的烟和火熏黑,强烈的燃烧气流严重干扰了轰炸机的飞行。可以说,当晚东京亮如白昼,41平方公里的闹市区被烧毁,26.71万栋建筑消失(占东京总建筑的25%),22个工业目标被完全摧毁或严重损坏,所以东京的消防能力在整个轰炸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根据战后的各种统计,当晚东京的死亡人数在8.37万至9.7万之间,受伤人数为4.09万,百万人无家可归。这次轰炸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悲惨的一次袭击。即使是5个月后,广岛原子弹在那一天也只炸死了7万人,而日本却花了25天清理北方大量烧焦的尸体。这里有一段话:

天亮后,幸存者们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大部分建筑都不见了,街道难以分辨,只剩下摇摇欲坠的水泥柱和钢筋混凝土残骸。家附近的房子已经变得像融化的糖块,无数烧焦的尸体散落在河床各处。空到处都是烧焦的味道。此时此刻,我在想我是否还活着。

三月和九月轰炸后的东京

虽然东京的损失如此惨烈,但李梅并没有放过东京。4月2日、3日、7日、13日、5月23日、5月24日、7月20日、8月8日和8月10日,美国先后轰炸了东京的平民区和军事制造单位。到1945年8月,美军在东京投下1万多吨炸弹,烧毁56.3平方公里,占东京总面积的51%,总死亡人数超过14万。

二战后的日本东京

除了东京,其他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受到了同样的待遇。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城市从3月开始遭到美军轰炸:

3月11日,名古屋,301飞机空投1700吨。

3月13日大阪,301飞机空投1700吨。

3月16日,神户,330飞机空投2300吨。

310年3月18日,名古屋

524年5月14日,名古屋

516年5月17日,名古屋

558年5月23日,东京

498年5月24日,东京

五月二十九日,横滨,510

六月一日,大阪,509

530年6月5日,神户

六月七日,大阪,449

名古屋

佐世保

大阪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只是大城市。事实上,从6月份开始,李梅就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日本所有的中小城市。大大小小67座城市遭到不同程度的轰炸,日本城市人口的疏散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在所有被轰炸的城市中,福井市受损率高达96%,几乎完全被毁。东京的受损率为51%,名古屋为31.2%,神户为56.1%,大阪为26.1%,横滨为44%,川崎为32.7%...

1945年8月6日,美军509轰炸机联队使用B-29“超级空堡垒”战略轰炸机向日本广岛投下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爆炸当量为15000吨TNT炸药,当天死亡人数约为7万人。8月9日,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在长崎,爆炸当量为2万吨TNT,当天死亡人数为3-4万人。最初的原子弹目标是广岛、小仓、长崎和新潟,其中第一个轰炸目标是广岛。8月9日,由于小仓的天气原因,找不到投弹点。盘旋半小时后,飞向长崎,由此长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城市。8月15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对日本列岛的整个战略轰炸中,盟军摧毁了约47万桶原油、22万吨粮食和20亿平方码的纺织品。至于产能,1945年美国轰炸机战略轰炸后,其工厂设施损失如下:炼油83%,飞机发动机生产75%,飞机机身生产60%,陆军弹药生产30%,海军弹药生产28%,炼钢15%,化工生产10%。整个战略轰炸期间,日本平民伤亡人数约为80.6万人,其中死亡33万人,受伤47.5万人。

战略轰炸对日本飞机制造业的影响

标签

1944年6月至1945年8月,美军发动的一系列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战争持续能力,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成功避免了盟军直接登陆日本可能造成的巨大伤亡。无论是对欧洲的对德轰炸,还是对太平洋的对日轰炸,这种持续的战略轰炸在一定程度上对战争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直接推动了美国战后战略空军的形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