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字)
“在所有文艺界的伟人中,他是唯一活在法国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少年罗兰有一期《堂吉诃德画报》,画报上是一幅彩色的“老俄耳甫斯”画像:满头带着光环的白发,他在抚弄竖琴,为苦难的人们歌唱。《悲惨世界》作者留下的这个形象可能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看《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厚重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厚重。当我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或《追忆似水年华》时,我没有这种感觉。这份沉甸甸的感觉不在手上,而是在心里,感受到了人类苦难的厚重积淀。不写一本很有苦难言的书,你用得起“厚重”这个词。《悲惨世界》只能买得起,因为这本大部头的书在作者的脑海里已经有30年了。
历时30余年,从1828年开始,1845年写作,终于在1861年写完一部完整的书。真的是领带,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于1801年,一个名叫皮尔莫的贫苦农民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五年苦役。出狱后,他拿着黄色身份证谋生,处处碰壁。1828年,雨果开始收集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人的资料,打算写一个被释放的苦役犯受一位圣洁的主教影响,弃恶从善的故事。在1829年至1830年间,他还收集了大量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资料,这也是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先生去海边蒙特雷,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发迹的原因。此外,他还参观了布列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亲眼目睹了类似芳汀在街上受辱的场景,以使雨果像其他小说一样构思一清晰就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赋,他一定会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或者在1848年,当手稿写完五分之四时,它以巨大的活力完成了。然后,在雨果的书单里,又多了一部惩恶扬善的佳作。《信息网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算得上是一部杰作,但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很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称得上重磅的巨著。
30年来,物是人非,人非。变化多大啊!如果说1830年,雨果在他的剧作《艾娜妮》的斗争中受到了文学的洗礼,那么1848年的革命和1852年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的流亡就是他的社会洗礼。流放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还意味着一切,包括文学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与自己的阶级决裂,还意味着与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学观念决裂。流亡给了他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不再关心社会、法律、权威、信仰、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他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放,把他从这一切中放了出来,给了他很大的解脱,给他取消了所有的禁区,也因此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让他实现了历史、现实、未来的一切视听之声。
雨果在格恩西岛流放期间,正是从这种全方位的视野和思想出发,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进行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最后续写了全书,取名《悲惨世界》。整个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作者好像受到了洗礼,灵魂改变了。这是从《悲惨世界》中融化的灵魂。它无处不在,从来不代表哪个阶级、哪个党派、哪一部分人。而是反对世界上一切歪曲、切割人的存在的东西,无论多么神圣、多么合法。世界上所有的不幸被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沦为奴隶的冉阿让,童年因贫困而受苦的珂赛特,巴黎的流浪汉马伯夫,伽弗洛什,为司法鹰犬而最后投河自尽的沙威,沿着恶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苦难,无论是物质上的贫困,还是精神上的堕落,都是社会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思想家,能够全面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批判一切异己势力,从而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永恒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被称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1862年7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大获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并被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持否定态度的人从反面印证了这部作品的特殊分量:居维叶·弗勒里称雨果为“法国头号煽动家”,而拉马丁则撰文赞扬作家本人,抨击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就是对不可能的激情……”。其他人指责他过于庞大、夸大其词、言过其实。但他的生孩子风格,加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里挣扎,只是为了人类的梦想和不可能的事情而呐喊。
并做出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伟大作品,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