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二月二会有“龙抬头”?)
说起农历二月初二,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想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句话,美发行业从业者也一定会认为这是一年正式工作的开始,也是第一个业绩高峰。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2月2日可能是一个理发的日子,所谓的“龙抬头”自然是和剃头联系在一起的。但实际上,二月二作为春节之后的重要节日,历史悠久,其传统节日和习俗也很丰富。相反,理发这种我们今天都很熟悉的习俗,形成得相对较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二月二节”。
一月,二月二和中和节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二月二并不是一个特别古老的节日。它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唐朝中期,它与唐德宗建立的中和节密切相关。正是在唐贞元五年(789年)的春天,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十几年,整个唐社会开始出现一定的“复兴”。唐德宗和当时的宰相李米提出了一个想法,大概是说:“春节过后,下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上思和寒食节,都是三月初的节日,二月没有节日。我想建立一个。然后李米说:“二月一日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可以设立一个节日,叫中和节。“当然,最后圣旨下达的时候,文字还是经过美化的。设立这一节日的目的表述为:“春会发生,等到月中,苟孟毕大,天地和合,以示苏,助盛世”,大概意思是万物在春天发芽,要顺应天气,与民同乐。
李米剧照来自长安十二小时
唐朝的人特别爱玩,许多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传统节日,如上巳节、上元节等,在这里也逐渐向狂欢的方向走去。春天草木发芽,中和节位于仲春,是外出游玩的好日子。再加上政府的设计规定,还有春游、宴饮、春会祈谷等诸多习俗。但在传统节日中,我们中国人似乎对“重算”日期有一定偏好,比如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等。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又或许是因为唐人觉得一天的节日太短。中和节刚设立几十年,我们就开始在唐人的诗词文章中发现“二月二节”的痕迹,其习俗也与中和节十分相似。比如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二月一赠齐威妃子》:“明朝二月二日,集平斋复辟。你应该拿个锅,找花去找齐威。”实际上,这说明二月二日有郊游、宴饮的习俗。晚唐文人笔记中,有二月二摘菜迎富等习俗。例如,在晚唐的民间编年史《年季华历》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晁士的人在二月二日收养了一个孩子,然后他的家庭变得富有。后来这个地方的人“日出野田采散叶,祭门,云来迎富。”可以看出,在唐代中后期,中和节的日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2月1日变为2月2日。
白居易剧照
之后一直到宋代,二月二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以踏青、摘菜、迎富为主要节日的欢快的春节。但从元代开始,二月二发生了新的变化,节日习俗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二月二,二月二和100只昆虫
农历二月初二,这个日期与二十四节气非常接近。《二十四节气》解释:“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谓之蛰,是蛰虫而逃。”随着滚滚春雷,在地里睡了一个冬天的昆虫和蚂蚁被春雷惊醒,开始活跃起来。大多数昆虫和蚂蚁阻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它们要么传播疾病,要么啃食庄稼。所以,这个时候,民间有很多杀虫的习俗。2月2日蛰前后,该习俗逐渐受到蛰的影响。
惊蛰
元朝时期,尤其是明朝以后,一些与驱虫有关的习俗逐渐在二月二出现。具体做法因地而异。为了防止昆虫吃庄稼,“囤”的做法在一些地方流行,也有“囤”、“画仓”等不同的叫法。一般的做法是用簸箕盛草木灰,在院子里画成粮仓的形状,然后在中间放上食物,有的地方还会把鸡赶进去吃,以为这样可以防止昆虫吃庄稼。
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传播疾病,2月2日打扫房屋的做法也在许多地方流行。在屋内撒草木灰驱除虫蚁,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记载为唐代孙思邈《千女月令》中的一种醒神民俗,后流传至二月二。为了驱除房子里的蝎子和毒虫,民间有很多方法,比如贴纸,或者用棍子敲打房子的家具和横梁,其他地方流行烧香或点蜡烛驱虫。2月2日左右,春播正式开始。这些驱虫的仪式在今天的人看来可能并不那么“科学”,但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是靠天吃饭的,每年的收成都掌握在不可预知的上帝手中。所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表达自己对丰收的祝愿,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三月,二月二和龙
现在提到二月二,很多人都会加上一句“龙抬头”。但其实从节日和习俗的发展来看,应该是先有二月二,再有龙抬头。二月二开始和龙联系,基本是元明以后。那么二月二号是怎么和龙扯上关系的呢?一些民间传说,学者也有一套解释,不太一样。
先说民俗。有两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故事是关于武则天的。传说皇帝在引起天帝不满的时候,女人下令三年不给人间下雨。但负责播撒云雨的白龙同情百姓,于是偷偷在大地上下雨。天帝很生气,就把白龙镇压在山下,说不准他出来,除非金豆开花。后来老百姓为了感谢白龙,想出了爆玉米花的办法。2月2日,白龙重获自由,所以这一天被称为“龙抬头”。第二个故事是龙王和王后有一个女儿,她的生日是二月二日。结果,女儿长大了,跟世界上的男人跑了。龙王和皇后非常想念她,所以每年龙女生日的时候,她都会从海上仰望。
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当然与传说不同。一些学者认为,2月2日非常接近觉醒。在古人看来,觉醒是万物之日,龙是万物之首,所以有龙仰视代表万物觉醒的说法。有学者认为二月二日被称为龙抬头,与占星术有关。在中国古代天文星象中,有四个意象,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青龙是东方天空之星空。每年仲春时节,是青龙在东方天空浮现的时候,故称龙抬头。
由于二月二与龙有关,许多习俗都以龙为姓,成为“天之骄子”。例如,在一些地方,流行在二月二吃饺子或面条。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龙角”,吃面叫“吃龙须”,有的地方吃蒸肉卷叫“吃懒龙”,等等。当然,流传更广的是引龙习俗。
所谓“引龙”,其实就是引水,这在农业社会是很重要的。因为古人相信龙掌管云和雨,所以这个仪式被称为画龙。古人认为龙生活在水中,所以引龙仪式的起点和终点往往都是有水的地方,比如家里的水缸用来储存井里的水,或者是村里的水缸用来储存河里的水。各地具体做法差异很大。从草木灰到米糠,它们都是有用的。都是和这些东西散成弯弯曲曲的曲线,像龙一样,然后起点和终点连在一起。除了引水,有些地方还有二月二“招财龙”的习俗,这可能是唐宋时期二月二迎富民习俗的演变。
文对说
现在说起二月二,在大部分城市,理发大概只是一种普遍的习俗。即使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划龙仪式也非常罕见。只有部分农村老人可能还有除尘驱虫的习惯。但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二月二的一些社会活动又死灰复燃。比如二月二庙会在很多地方重现,二月二又热闹起来。
2月2日,这个节日,是一个以欢腾和娱乐为主的节日,从一开始就庆祝春天。后来在农业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增添了各种带有农业文明色彩的习俗。如今随着商业文明的大潮,传统农业文明的很多习俗已经难以为继,但原来的娱乐色彩又回归了,这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