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十不惑”(四十不惑)?)
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个“40”中的“无混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十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为,不逾矩。”
孔子的话,大概是描述一个人一生求学的关键节点。但是,对孔子的总结是从十五开始的。其实这也说明了孔子所说的“学”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学问。既然在“治国”一章中,应该指的是学习治国之道。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习如何做官。又过了十五年才“三十而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碰撞,到了30岁左右,终于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未来的想法。注意,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来了,不再是青春期的空思想。
然后我就到了四十岁左右这个节点。
“四十而不惑”,大多数人都明白,到了四十岁,很多事情都经历过了,释然了,不再迷茫了。那“五十知天命”在哪里?你不知道四十岁了吗?事实上,这里的“四十不惑”,正是在其成立后的十年间,自身的论点、理想与现实的不断冲突,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并最终在其积累努力的变化下发生了质变。
站起来的时期否定自己,发现学习的过程,人生的旅程都在不断否定自己。俗话说“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每一个时间段,甚至到了30岁,似乎正确的愿景描述,都会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和突破,变成错误的过去。孔子到了四十岁,大概才意识到,这种知识增量对过去知识的否定成为一种常态,而在政治上,不断冲击他三十多岁形成的各种知识观的,正是现实。
四十岁的人不再对这个改变、调整、失败的过程感到困惑。不要因为学习的偏差而迷失自己,要清楚的知道,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的积累,才能正确的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就叫“天命”。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人生使命。
孔子在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努力学习,自我发现,与天抗争,最终化身为道的时期。老子对道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孔子对道的追求是从逆天开始的,这个通过命运不断锤炼自己的过程,就是儒家对“德”的追求过程。虽然最终入道,但他讲究“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规则下的轻松,精神上低于庄子和庄子的宇宙,世界逍遥,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做到了极致。
儒家的“道”是道家“德”的顶峰。不是道家的方式,但是比较实用。
所以,“四十不惑”其实意味着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开始考虑人生的价值,不再局限于物质信息和世俗虚荣,开始判断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开始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
因为梦想和人生的距离和矛盾,在30岁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特别明显。一个人这样走下去,相对来说是幸福的。但是有一种人会进入一种比较高端的反思,这种反思是痛苦的。因为我四十岁了,我要反思自己前半生的路线,甚至意识到这是完全错误的,转身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样的人很少见。不仅限于否定社会财富和现实生活。如果一个科研工作者或者知识先锋发现自己前半生的研究方向是错的,基本上没有人会愿意也不敢承认,离开去寻找正确的方向。而“不要迷茫”就是不要再纠结于是否衡量得失的状态,该变的就会变,哪怕放弃一切都无所谓。
四十是要学会选择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方向。跳出前半生在错误方向上成就的失望,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放弃和调整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不迷茫”,五十岁才有可能发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当然,这只是孔子总结自己的路线和节点。每个人发现人生目标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但是学习、实践、生活的基本过程是一样的。
除非你不在乎你的人生目标。三十岁了,能稳稳当当挣钱,能养得起人,就心满意足了。毫无疑问,没有必要知道命运。其实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知足”。
但这不是提问者的生活。对于有崇高追求的读书人来说,一个在人生逆程中挣扎的人生,一个在思维困境中不断突破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现在知道五十的命运还来得及吗?孔子五十岁左右只做了几年官,然后周游世界宣扬自己的观点。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们现在叫他孔子,第一个是“教育家”,他也被认为是“千古之师”。
像孔子这样能“五十而知天命”的人有几个?
一个真正的人,一辈子,只想活着,想明白。
所以,又有一句话:“闻之,夜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