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地震(预警系统提前61秒预报地震到成都)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省昌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新京报记者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获悉,其建立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提前10秒预警宜宾,提前61秒预警成都。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伟说,地震预警系统是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之前,在震前几秒到几十秒向用户发出全自动二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目前,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不要小看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王毅说。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时,伤亡可减少14%,预警时间为10秒时,伤亡可减少39%,预警时间为20秒时,伤亡可减少63%。
原理:无线电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快。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创始人王毅是四川达州人。他拥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512”地震发生时,王毅正在奥地利科学院做理论物理博士后。看到地震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王毅决定回国发展地震预警系统。一个月后,带着从亲戚朋友那里筹集的300万元,王毅去人才市场挖了7个人,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致力于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
王毅带领的技术团队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于2011年首次成功向外界发送地震预警信息,中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八年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等多种渠道,公开预测破坏性地震40次,无一遗漏,无一误报。
“电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5公里。地震预警是电波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时间差”。王伟介绍,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地震预警仪器检测到地震波后,会以电波的形式传输到地震预警中心。地震预警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会通过网络向外界发出预警信号。
王伟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地震预警技术的核心是其自主研发的软件和算法,能够及时准确地产生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的难点在于排除干扰。射击、打雷、触摸乐器等。都会干扰仪器。如果不能有效消除,系统会全天报警”。王伟说,传感器探测到的数据传输到预警中心后,基于算法的软件会对相关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识别这些信号是否属于地震波,如果是真的,就会向外界报警,而系统的处理过程只有零点几秒。
“我们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体现在准确性和及时性上。”邵说,在过去的7年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从未误报,而日本每年都有误报。从地震发生到用户收到报警的平均时间是6.2秒,有时甚至是4秒,日本的平均时间是9秒,比日本快了近30%。
荣县电视台发布长宁地震预警信息。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们可以免费下载“地震预警”应用程序。
一台地震预警仪器的监测范围是350平方公里,成都高新减灾所全国有5600台地震预警仪器。地震预警中心由一组服务器组成,核心部分是成都高新研究院开发的软件。600个地震预警装置和5个地震预警中心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
目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预警网主要分布在南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北新疆等地区,并已延伸到31个省份,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90%(6.6亿人)的震区人口。
“350平方公里乘以5600个单位不等于220万平方公里”,王毅说,这是因为在甘孜阿坝等一些地方,个别乡镇相距较远,在这些地方布局比较稀疏,从而拉大了整体监测范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技术经过了近几年的实践检验。离震中越远,预警时间越长。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所分别为雅安市和成都市提供了5秒和28秒的预警时间。2014年11月22日,四川甘孜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所分别为康定县和成都提供了7秒和53秒的预警时间。在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地震中,为汶川县和成都市提供了54秒和71秒的预警时间。
荣县电视台发布长宁地震预警信息。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地震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后,用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消息,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合作的电视台收到地震预警信号后,会在电视屏幕上弹出“哪里发生地震,地震剪切波多久到达当地”的信息。正在运行的高铁、地铁收到相关信息后,可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一些人口密集的公园可以通过扩音器广播,应急电梯可以连接到公园,可以自动关闭和打开平坦楼层的门,避免人们被困。
广大市民可以直接在手机应用市场下载安装“地震预警”APP。设置好相关参数后,他们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地震情况。
新京报了解到,地震预警已在辽宁红沿河核电站、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四川石化等重大项目、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等党政机关、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减灾中心等应急部门的部分人员密集场所得到应用。
不过,王毅也指出,虽然中国的地震预警网络已经覆盖了6.6亿人,但只有约4%的人实际应用了地震预警信息。他希望与更多部门合作,为地震预警信息的传播搭建一个更顺畅的渠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