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铁杵磨成针”这个典故(铁杵磨针的主人公是谁)

铁杵磨成针(铁杵磨成针的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只要努力,铁杵磨成针”这句格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当你真诚时,石头是成功的关键。它来源于一个典故,就是李白小时候学习不好,经常溜出去玩。有一次,他遇到一个正在磨铁杵做饭的婆婆。婆婆告诉他,只要有毅力,没有什么是难的。她会把这个铁杵磨成绣花针。

李白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唐代也没有人记载,但是南宋有一个叫朱穆的人在《郁芳胜览》中记载过。的名气并不大,也不显著,但他是朱的亲戚和学生,而且他的科学知识相当渊博。这个故事来自“梅州磨针溪”的章节:

据说李白在象耳山读书的时候,还没有成就就荒废了学业。“过溪时,他磨铁杵逢老太太,问‘我要做针。’太白觉得其意,也毕业了。"

然而,大多数人会被所迷惑。铁杵是一根铁棒。小绣花针是铁条做的吗?

在古代,人们已经知道如何用骨针缝制衣服。骨针的材质是比较大的鱼骨,上面的针孔是用锋利的石器钻出来的。这个时候骨针才是真正磨出来的,用了非常长的时间才被淘汰,直到使用金属。

在青铜器被广泛使用的年代,绣花针是铜针。当时人们选择了继续用铜棒抽打。因为铜柔软且有延展性,所以被打成了铜线。然后,工匠截取合适长度的铜丝,将一端砸扁,再用锋利的工具钻出针眼,磨掉针眼旁的凸出部分。

如果此时还有这个打磨的过程,那就是将铜丝反复打磨没有针孔,直到形成针尖,这样一根绣花针就完成了。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广泛使用,绣花针的材质也变成了铁,和唐代李白看到的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做工和铜针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工艺略有不同。

当时的工匠,因为有铁钻头,可以在一根粗铁丝的末端钻一个圆孔,然后用锤子轻轻一敲,就被打平了。至于针尖,就是用两块中间有针的磨石反复打磨。一段时间后,绣花针会变尖。如果你更注意它,你应该把它放在一个锅里,像烹饪一样淬火,这在明代宋的《天宫》中有详细的描述。

所以,生活在唐朝的李白,最多看到过老太婆磨铁丝,没见过铁杵。如果是这样,那一定是老人在逗孩子们。对于生活在南宋的朱穆来说,绣花针在材料和工艺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步很快。

那时候的绣花针已经是钢针了,人们用低碳钢丝冷拔来获得不同大小的针,以适应不同的场合。那时候做针不是普通人自己做,而是有专门的作坊做,比如“济南刘家公府针铺”。他们通过研磨、冲压、渗碳和淬火高效地生产出精美的绣花针。

这不是小觉胡说八道。现在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北宋时期“济南刘家公府镇店”的平面广告。这个铜广告牌中间是大白兔手持铁杵捣药作为商标,左右两边还告诉顾客:认门前大白兔作为记录。此外,下面还有对商家的描述:

买上等的钢筋,做功夫针,错用在家里;如果客户变成了供应商,不要难过。请写下来。

因此,“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很可能是朱穆为了说服他学习和激励他而编造的。如果真有这种事,被骗的只是李白,而朱穆却用这种善意的谎言骗了后人几千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