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潮湿怎么调理(湿气重怎么调理)

如何调节湿度(如何调节湿度)

邻居沈阿姨最近感觉有点不对劲。大便不通畅的老毛病我就不说了。今年以来,我特别觉得自己身体虚弱,无精打采。每次醒来都头晕,吃的东西都消化不了。我感觉我的嘴里有点味道。

和群里的几个姐妹讨论完这件事,有人甩出一篇文章《湿气重的十大症状》。沈阿姨研究了一下,发现每一项都能一一对应自己的情况。于是,祛湿成了沈阿姨的第一个功课——从那天起,她每天都要喝一锅自己煮的红豆薏米汤(注:红豆薏米汤里的红豆通常指的是红豆),她还喊着全家一起喝。

不知道是不是去除了湿气,过了两三个月,沈阿姨发现眼睛有点变了:整个眼睛都肿了,尤其是上眼皮肿得很重。去医院检查,结果尿蛋白升高。

“眼皮浮肿,尿蛋白增多”在中医看来,大概率是肾脏的问题:身体内部的水分代谢出了问题。

明明喝了赤小豆和薏米帮助祛湿,吃的却是全身水分代谢衰竭。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沈阿姨身上。

有些人,尤其不适合红豆和薏米。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能被身体正常利用的水,叫做津液;还有就是不能被身体正常利用的废水,叫湿气。赤小豆、薏苡仁能利尿,但如果过量使用,也会造成津损,身体的正气也会受到影响,正气受损,反而会使湿邪更难代谢,甚至形成饮水。上面例子中的水肿就是这个原因。

第一个特别不适合红豆和约伯的眼泪:

阴虚体质的人

阴虚可以用一种特别通俗的方式理解为:津液不足。本来就体液不足,再需要水,就火上浇油了。

也有复杂的情况。成年人大多是多种体质混杂,阴虚体质也可能伴有湿气。但如果以阴虚体质为主,则不建议祛湿。

为方便自查,现将阴虚不适宜祛湿的症状列举如下:

查:舌苔薄红,舌苔薄少,几乎看不到任何舌苔亮眼。

查汗:更年期有盗汗(夜间出汗过多),或者天热了也不容易出汗。

满足以上两项的人,即使体内有湿气,也不适合用赤小豆、薏苡仁祛湿,因为他们津液不足,津液消散过度。相反,他们应该注重健脾养血。

第二种不适合红豆约伯的眼泪,但也是最容易被误用的:

脾阳虚体质的人

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沈阿姨构成。

我们有五个内脏,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阴阳。如果阴阳平衡,就不会有疾病和烦恼。正常情况下,脾主运化水谷,使我们吃喝的食物和水变成营养,输送到需要身体脏腑。肾主水,让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杂质排出体外。

肾阳虚的人就好比天上的太阳不够强,晒不干地上的水,导致体内水重。时间久了,寒气盛而阳气衰,水结冰,就成了医生常说的“脾胃虚寒”。

这类人往往有以下表现:

1.外观:是最直观的表现。经常超重或容易肥胖,肥胖部位集中在腹部、臀部和大腿。这是因为下焦即脾肾之地,水液运化失调,寒湿凝滞于脾肾之地。

2.舌象:舌苔白腻,舌质苍白,好像喝牛奶。舌头肥大,边缘有齿痕。但是没有黄苔。舌苔白腻说明里面有寒湿,舌淡说明体质虚,舌淡可能出现在阳虚或血虚的中。

3.出汗:表现为自汗,白天常大量出汗,运动时或室温高时易出汗。

4.精神:容易疲劳乏力,经常头晕,容易晕车晕船。这是由于脾阳虚,水湿于头,产生“裹头”的沉重感。

5.睡眠:脾肾阳虚的人经常喜欢睡懒觉,因为阳气虚弱,杨灿早上长不大,即使睡了一夜,他们仍然会感到疲倦和昏昏沉沉。

6.二便:二是脾肾阳虚很有特异性。

大便,脾肾阳虚的人,大便往往不成形或粘在马桶上,味道一般不重。如果有点感冒或者吃了不好的东西,很容易拉肚子。如果脾虚,运化吸收能力差,所以食物中的水分未被充分吸收就排出,常伴有食物未消化。

尿,脾肾阳虚的人,往往小便长而轻,尿频,憋不住尿。喝了点水,一会儿想尿尿。在外面感冒了更容易跑到厕所。有些人晚上起来很多次。肾阳不足,肾藏精纳气的功能就会差,所以对尿的固摄作用就会弱。就像水龙头的开关有问题,有水的时候不让它流下来?

脾阳虚的人,正气不足。赤小豆、薏米祛湿,带走津液,势必伤正气。再加上其性凉的特性,会让脾肾阳虚的情况更加严重。

祛湿的同时去湿。

就像开水龙头扫水一样。

看到这里,是不是说明大家都不推荐喝红豆和约伯泪了?不完全是。

红豆和约伯的眼泪,确实身体萎靡,津液充足。喝一点利尿剂是可以的。但如果我每天都喝,并期望它对我的健康有好处,那么我不得不建议。我们要时刻知道,这个东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一个原因之前已经提过了。过度用水可能会带走体液,损害正气。

第二个原因是,如果你的水龙头没关,喝再多红豆薏米水也没用。

湿气重只是反映了身体内部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寻找源头,解决湿气重的真正原因,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消除湿气,都只会像开着水龙头清洗水池中的水一样,是白费力气。

比如脾肾阳虚,是因为脾胃运化功能衰竭,肾脏的水液代谢功能衰竭,所以湿气总会产生,首先要把脾肾的正气提上来。

比如阴虚体质的人,全身津液缺失,需要健脾养血,身体的整体状态会更好,湿气自然就少了。

以此类推,当症状解决了身体的问题,体质得到改善,脾胃功能得到恢复,人体就能自然代谢多余的水分,湿气也会相应得到解决。

比起依靠某种方法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身体的需求,根据自己身体的需求来调整合适的养生方法。如果体内湿气严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尽量少做,尽量不要造成湿气。

经常游泳

长时间处于湿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中,比如游泳者,会容易出现湿气问题,因为身体运输水分和湿度的能力有限,还是要尽量减少身体的负担。

放不下的冷饮和冰啤酒

人体是温血动物。吃了冰镇的冷饮后,身体肯定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处理这些严重低于体温的事情,不同人的处理能力是不一样的。就算处理能力正常,偶尔一两次可能也无所谓,但如果反复反复,身体就处理不了了,处理不了的冷饮冰就会变成体内的痰湿。久而久之就会阻碍身体的正常功能(包括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进而导致身体整体功能的下降,出现虚寒的症状,比如这些亚健康问题:冬天冷,胃冷,手脚冷,胃冷,子宫冷。

多吃水果。

水果吃多了也容易导致痰湿。脾胃不好的人很容易观察到,如果第一天多吃水果,可能很快就会觉得肚子不舒服,或者第二天会觉得喉咙里有痰。当然,有些人会直接产生湿热。

21点以后洗澡

很多人喜欢晚上洗澡,晚上洗澡太晚,或者出汗后马上洗澡,也会产生湿气。因为在晚上,人的身体防护力是最弱的。说到《内经》中的各种疾病,大多是丹会,白天安,晚上加,甚至晚上。阳气在五脏六腑,体表缺乏保护,洗澡太晚,湿气容易进入体内。解决办法是尽量在黄昏前洗澡,避免在洗澡时被淋湿。

除此之外,淋湿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熬夜或者睡懒觉,平时缺乏锻炼,心情不好...另外,出汗后要注意将汗液擦干后再换衣服,否则汗液会被体表吸收,容易在体内形成湿气,也容易感冒。孩子要注意背垫汗巾,避免这个问题。出汗后不要马上洗澡,因为出汗时毛孔张开,洗澡容易感冒。

既然湿热寒湿的人都有运化、动能不足的问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湿热的人,平时很可能是寒湿体质。

当然,解决寒湿的方法有很多。

寒致湿,有两种方法解决。一个是提高身体应对湿邪的能力,一个是减少寒湿的机会。真的很冷。如果没有发烧或者有发烧但是主要用感冒的病机,会有效。艾灸、南怀瑾肚脐贴、足浴或粗盐都可以用来敷胃。

最后,真心希望少一些因为误用养生方法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希望喜欢中医养生的朋友能辩证的看待食疗和医学,从人体的基本需求入手,因时而变,因病而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